而议罪的对象,就是被朱棣列入了奸臣名录的所有官员,以齐泰黄子澄方孝孺梅殷四人为首。
朱棣想看一看,六部共议出来的结果,到底会给这些人定下一个什么程度的惩罚。
走到了这个流程后,这一次可能是史上最草率的登基大典就此结束。
王景弘宣布退朝后,朱棣根本没有搬进皇宫的意思,又径直回到了他的燕王府。
对于这个新登基的皇帝,几乎所有的大臣都在心里吐槽,简直就是不走寻常路,完全不给大臣们发挥的余地。
但凡新君登基,一般都有个劝进之功,所谓劝进之功,就是首先发起拥立行为的人的功劳但这一次,却没有任何大臣获得这项功劳。
朱元璋传位传的潇洒,朱棣继位也继的简单……
一众原本以为自己会有发挥余地的阿谀之臣,第一次发现自己所擅长的东西,在这位新君面前居然毫无价值和用处。
第二日一大早,所有大臣就准备上朝了,却在来到皇城前前临时被通知,新君要休朝十日……
众臣哗然,要知道朱元璋登基以来除了生病以外,就没有任何一天休过朝。
甚至就连太子朱标监国的时候,朱标病重,连走路都困难,却依然没有休过朝。
而这位新登基的永乐皇帝,居然第一天正式上朝就宣布休朝,而且一休就是十天。
这一下,终于有大臣不满了……
以左春坊左赞善刘三吾为首的如是共计三十余人,跑到了燕王府门前劝诫新皇勤政。
一群胡须花白的老者,品级虽然都不高,大部分都是六品以下的微末小官,此刻全都直挺挺的跪在燕王府门前。
他们声称朱棣一日不上朝,他们就一日不起来……
这一下,确实把朱棣恶心的够呛,一群七老八十的老学究走路都走不稳,现在偏就这么跪在燕王府前。
赶又赶不走,又不能打,又不能骂,这下就连朱棣都觉得有些伤脑筋了。
他又不能去给这些老头解释,之所以休朝十日,是因为需要调整朝堂的行政架构,如果不调整行政架构,即便上朝也没有什么用处。
这群老学究在燕王府前,跪了一天之后,三十多个人当中就已经晕倒了五个。
而根据诸亮手下暗卫收集的消息,现在满朝文武都在盯着这群老学究,他们想从朱棣应对的方法上,来揣摩这位新君的喜好和行事特点。
但是朱棣明显不想给他们这个机会,一番思考之下,朱棣将这群老学究全部请进了王府,给他们开了一个座谈会。
朱棣根本没有向他们解释为何休朝,也没有承诺什么时候重新上朝,但是却给他们透露了一点自己的打算。
这个打算,就是休书,修一部永乐大典。
而这部永乐大典内容包括经、史、子、集,涉及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
一群学究听到朱棣的这个构想,顿时就将劝诫朱棣上朝的事儿抛到了九霄云外,纷纷群情激动的询问朱棣什么时候开始修书?
朱棣告诉这群学究,表示到时候会邀请他们加入修书的编撰工作中来,而他们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回去养精蓄锐,等待朝廷的征召。
这一下,这群学究全都满怀希望的告辞回去了,对于他们这些以做学问为终极目标的学究来说,修书的吸引力远大于其他任何事情。
看到这群学究仅仅一天之后就全部自行散去,满朝文武对朱棣这位新君又有了新的认识。
而休朝这十日,朱棣其实一点都没有闲着,他集合了燕王系的所有文武,还邀请了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等亲燕派的勋贵。
一起整日闭门在燕王府里商议建立新的军事统领以及行政架构。
这一番闭门商讨就是六天,六天后新的朝堂架构终于被拟定了出来。
第七天一封《永乐变革诏》横空出世,其内容震惊了整个天下。
不论是在朝的官员,还是普通的民众都因为这份诏书的内容,感到了惊诧莫名。
这份诏书先是讲述了朱元璋以一介布衣,驱除胡虏,拯救华夏衣冠的功绩。
然后又讲述了朱元璋有感于燕王朱棣博文广识,胸怀天下,所以传位于朱棣,改元永乐。
再接下来就是这份诏书中真正的干货了。
首先,诏书明确了朱棣新设的政务院为大明最高政务处理机构,类似于以前的丞相府。
但区别就是政务院不能直接下达任何政令,每一份政务院的政令,都必须要有皇帝签署同意才能下发,其效力等同于圣旨。
而同时因为有了政务院的存在,六部的户部,工部和礼部全部并入政务院,成为了政务院的下设机构。
至于合并的细节并未在变革诏书中详细阐述,还需要在诏书颁布以后逐步重新出台新的细节和规定。
诏书的第二个要点,就是改组五军都督府,以五军都督府为基础合并兵部,重新组建大都督府。
大都督府统管天下兵马训练及后勤,现有的地方卫所全部归入大都督府管辖。
而卫所军的职能将在下一步,由大都督府主导进行改革。
变革诏第三条,就是六部中的吏部将由皇帝直管,既不从属于政务院,也不从属于大都督府。
任何一位正式官员的任免,都必须有皇帝签署同意后才能生效。
变革诏的第四条,就是将大理寺并入刑部,成为大明朝唯一的司法机构归皇帝直管。
督察院将被剥离原有的司法职能,仅保留巡视督查的职权,也归属于皇帝直管。
变革诏中特意指出,此次变革仅仅牵涉到朝廷朝堂层面。
各地的架构依旧维持原来的三司并行制度,布政使司管民事,都指挥使司管军事,提刑按察使司管刑事……
地方三司分别对应朝堂中的政务院,大都督府和刑部。
实际上,此次的变革诏仅仅只是一个框架性的文件,更多的实施细节实际上都在诏书之外,还需要花费的大量精力和时间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