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初四,眼看凤阳的军政各项事务,都已经步入了正轨,没有汪家、刘家等其他勋贵人家的掣肘,新政推行的也很是顺利,朱由检决定返回南京。
在凤阳一众官员,以及士绅、老家乡亲们的恭送声中,朱由检的船队启航,沿淮河,经运河返回南京。
四月初八,圣驾返回南京紫禁城。
或许是因为朱由检和田妃、海兰珠、布木布泰在南京的缘故,南京紫禁城这边,也不复之前的懒散。
宫人、内侍们都已经换上纱衣。
宫内也重新恢复了人气。
简单的洗漱,休息后,朱由检在方正化和韩赞周等人的簇拥下,来到了奉天殿。
“臣等参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南京诸臣,待朱由检坐到御座上后,齐齐施礼道。
“诸卿免礼。”
“臣等谢陛下。”
等群臣起身,朱由检笑道:“朕进城的时候都看到了,之前因为战乱,被毁坏的街巷、房屋也都修缮的不错,应天府和江宁、上元两县做的不错,朕心甚慰。”
“臣愧不敢当!”
应天府新任知府,原六合县知县吴志奇赶紧出班,躬身回礼。
朱由检抬手虚扶道:“朕知道你,之前是在六合县任县丞,之后又接任知县,前段时间,吏部又遴选你为应天府知府,可以说是官路亨通了。”
吴志奇跪地叩首道:“臣是得天之幸,也是托陛下鸿福,方能有今日。”
“多余的话,朕就不说了,朕只希望你能够严格按照朝廷政令,为朕治理好应天府,那就不枉吏部破格任用。”
“臣谨遵陛下圣训!”
吴志奇神情郑重的对朱由检应道。
待吴志奇退下后,朱由检的目光落在了周延儒的身上。
“周卿,你的差事办得如何了?”
时隔仅仅几个月,周延儒就像是老了数岁一般,精神明显有些疲惫。
听到朱由检发问,周延儒捧着笏板,躬身施礼道:“回陛下,臣在苏州收回自万历二十年至今拖欠赋税,共计三十四万枚银元,苏州府历年拖欠,已经全部清缴完成。”
“应天府现在还未彻底的清缴完成,眼下也只完成了六合县、上元县、江宁县三县,共计清缴税银二十七万枚银元。”
朱由检的眼中闪过一道厉色,旋即恢复正常。
他也没想到,但是苏州应天三个县,就有六十一万枚银元的拖欠,如果将南方各布政司拖欠的赋税,全部清缴完成的话,那岂不是要破千万?
周延儒秉奏完后,朱由检微微颔首道:“卿辛苦了。”
“为君分忧,乃人臣之本分,不敢当陛下辛苦二字。”
周延儒心里也是松了口气。
能得陛下夸赞,也不枉自己得罪了那么多士绅、官吏。
所谓清缴赋税,主要就是向这些人要钱,普通百姓可没有那个胆子。
朱由检对周延儒的办事能力,很是欣赏,手指轻轻敲击桌案,几息后开口道:“朕知道,为了完成赋税的清缴,你自己花银子,雇佣了不少的人手。”
“这样,这些清缴的赋税,朕许你截留半成,用以日常开支,和赏赐那些账房、幕僚。”
朱由检此话一出,不只是周延儒,殿内所有人,尽皆神情一震。
这是不当人!
这是分赃!
原本周延儒就像是疯狗一样,谁的面子都不给,只要你不交银子,那就抄家挨板子。
现在好了,皇帝金口玉言,允诺他们可以从中截留半成,这些人岂不是会更疯狂?
周延儒则是心里开始暗自盘算起来。
现在已经清缴出六十一万枚银元,半成的话就是三万多枚。
江南一石大米价值两枚半银元,这三万枚银元,可以购买一万两千石大米,大明藩王的俸禄才多少?
一名工匠的俸禄才多少?八壹中文網
这三万枚银元,着实很可观。
况且,这还只是苏州借应天府三个县,如果再加上其他布政司呢?
周延儒想到这里,嘴角也是浮出一丝笑意。
“臣谢陛下圣恩!”
“朕希望周卿能够再接再厉,足额清缴各地拖欠税银。”
朱由检又勉励了一句。
说起来,这个绝户计还真不是朱由检的首创,古代有没有他不知道,后世许多大企业、大公司的纪检部门,就是这么干的。
周延儒的事说完后,就是最大头的部分了。
不等朱由检开口,毕自严就主动站出来道,躬身道:“陛下,臣有本奏。”
“讲!”
朱由检也坐直了身体。
殿内的群臣,也都肃穆而立,想看看毕自严忙活这么长时间,究竟有什么成果。
毕自严深吸一口气,看了眼手里的笏板,朗声道:“启奏陛下,臣和户部,已经各府县户房,经过清丈,统计出应天府实有耕地十三万七千余顷,这其中还有近七万顷的军屯,四万顷官田,另外还有三万顷皇庄。”
“这些土地加起来,共计二十六万余顷。”(这个数字是我编的,现代统计,南直隶十四个府,不算军屯,共有耕地八十一万多顷,也差不多吧。)
“嘶……”
“这……”
“应天府怎么会有这么多土地?”
“这数字可是比朝廷的数据,翻了两翻儿。”
“不可能吧?如果……”
殿内的群臣,在毕自严说完后,尽皆低声议论起来。
监察御史见状,轻咳一声,朗声道:“陛下当面,群臣肃静!”
待大殿内重新安静下来,朱由检对毕自严道:“毕卿,继续。”
“臣遵旨。”
“据统计,应天府下辖八个县,共计八十一万三千两百户,四百二十三万七千八百六十口。”
“其中有三成是原本就登记在黄册上的,另外七成皆是隐户、奴仆,或是失地农户。”
毕自严说这番话的时候,神情很是郑重。
朱由检听到这个数字,也是一阵恍惚。
殿内的文武,也都再次惊呼出声。
没有理会这些人,朱由检开始默默的盘算起来。
他记得后世的时候,有历史专家说过,明朝的人口巅峰就是这个时期,大约接近两个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