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俄国的严寒气候,朱由检是一点也不敢马虎。
历史上,拿破仑远征俄国的惨败以及二战时期的莫斯科保卫战,俄国的严寒都发挥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俄国的严寒可比倭国人口中的“神风”要“靠谱”多了。
当年,在欧洲大陆上横扫一切的拿破仑率领六十万大军远征俄国。
拿破仑的军队凭借着先进的战术和猛烈的炮火长驱直入,仅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便打到了莫斯科城。
然而,f国人入城后才发现莫斯科三分之四已经被焚毁,6000多幢房屋化为灰烬。
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以竖壁清野的措施,使远离本土作战的拿破仑大军陷入了粮荒。
但是,这还不是最致命的。
将拿破仑大军彻底拖入深渊的是:在拿破仑大军占领莫斯科的几周后,他们便迎来了俄国所特有的寒冷空气。
这其中还有一个非常出名的小插曲。
而这个插曲也是造成拿破仑大军悲惨下场的重要原因。
那就是:几乎是一夜之间,拿破仑大军士兵衣服上的纽扣竟然消失不见了!
由于衣服上没了纽扣,数十万大军在寒风暴雪中敞胸露怀,致使很多士兵被活活冻死。
而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拿破仑军队的制服上所采用的都是锡制纽扣。
在寒冷的气候中,锡制纽扣会发生化学变化成为粉末。
注:锡是一种坚硬的金属,有三种同素异形体,即白锡、脆锡、灰锡。
通常情况下锡是一种银白色金属,在十三点二摄氏度以上,就会变得更坚硬和稳定。
然而,白锡在气温下降到十三点二摄氏度以下的时候,就会变成另一种结晶形态的灰锡。
处于这种形态下,锡金属上首先会出现一些粉状小点,然后会出现一些小孔。
最后,锡金属的边缘便会分崩离析。
如果温度急剧下降到零下三十三摄氏度,就会产生“锡瘟”,晶体锡便会变成粉末锡。
在俄国,冬天气温低于十几摄氏度是非常正常的情况,大部分时候会更低。
所以,拿破仑大军的纽扣在俄国的这种寒冷气候中便报销了。
这也使得拿破仑大军于1812年的冬天被迫从莫斯科撤退,沿途近六十万士兵被活活冻死。
到了十二月初,拿破仑的六十万远征军只剩下了不到一万人。
这个结局震惊了当时的整个欧洲大陆,拿破仑大军的惨况也着实令人唏嘘不已............
而另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便是发生在二战时期的莫斯科保卫战。
据相关资料记载:此战无论是从战略战术、思想和规模等等各个方面都是空前的。
而这场关键性的大战,俄国的严寒冬季再次大显神威发挥了其无可替代的作用。
当时,d军最高决策层根本没有想到战争会进行到冬季。
所以,没有在八月的时候听取古德里安等将领的建议准备冬季作战所需要的皮大衣等物资。
结果便造成了d军前线部队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官兵都是单衣,从而造成严重的伤亡。
有数据显示:因为冬季恶劣天气伤亡的d军比跟s军作战伤亡的数量还要多。
更加要命的还有,d军引以为傲的装甲部队在恶劣天气下基本上丧失了机动作战能力。
而且,d军的很多武器装备在俄国的严寒气候下也都出现了撂挑子的情况。
这无疑给d军带来了更加雪上加霜的局面。
很显然,d军在莫斯科的失败,最大失误还是在于战略执行上的失误,没有在八月就开始进攻莫斯科,没有继续采取闪击战术速战速决。
从而导致s军可以在恶劣天气的帮助下对d军的疲惫之师实施了反击并最终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可不管怎么说,俄国的恶劣天气都成为了他们对付敌人的一大制胜法宝。
所以,朱由检根据“前人”的失败教训,在大明国防部制定对俄战争之初便明确提出了很多硬性要求。
比如:御寒物资和粮食补给是一定要按照最充足的标准来准备。
在武器方面,他也指示大明的军工部门专门研发更加适合严寒气候下作战的野战火炮。
能想到的细节问题,基本上可以说是都考虑到了。
对于进攻俄国的战事,朱由检可是一点也不敢掉以轻心。
虽然现如今的大明新军已经是被公认的世界第一强军了。
可对于俄国这样一个曾经把同样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拿破仑大军和战力强悍的d军拖入深渊的选手,无论如何都得加倍重视。
朱由检可不想步入当年f军和d军的后尘。
俄国可是最擅长“绝地翻盘”的选手。
面对这么一个“魔咒”,准备充足些总归是没坏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