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的几天,宣阳侯、殷俞和张清远在许多场合被人问起比试结果如何时,早已统一口径的三人只是苦涩一笑,没有言语。
而被问起“数字”是否果真神奇的时候,三人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表示确实方便,多的便一句都不肯多说了。
越是遮掩,越是让人好奇。
传到坊间,则是变成了我朝算学大家承认技不如人,这‘数字’的方便令算学大家都自叹不如。
渐渐地,还越传越邪乎,有说那个阿拉伯凭借‘数字’,每个人在算学上都已经出神入化,各方面的技术都远远高于我朝,下一步,我朝可能要向阿拉伯人朝贡了。
这里面,自然也有人开始埋怨起香山书院院长、宣阳侯和榜眼先生等人算学水平太差,竟然被一个小小的外邦人比了下去,太丢我天朝上国的脸了!
不过这样的声音,一出现就马上被压了下去。
毕竟这个事要是闹大了,老郑头身为主要责任人,还不得被张清远三人不要命地讨伐啊。
反正不管怎么样,在一番‘操作’之下,“数字”的热度被成功炒了起来。
连着好多天,百姓们都在讨论‘数字’的事。
那个阿拉伯人不是说了嘛,在他们国家,随便找个人都能迅速算出三百五十六与八十二相乘的结果。
可为啥让自己算,就无从下手了呢?
其实,如果没有这个事,普通百姓在生活中永远也用不到这么大的数相乘,他们也不会觉得不知道怎么算是什么接受不了的事。
可偏偏有人提醒了他们这个事实,而且这个人,还是个外邦之人。
一个小国之人都信手拈来的东西,到了我们天朝上国,竟然有大多数人不会,这不是丢人是什么!
一时间,百姓们纷纷请愿,他们想了解一下“数字”到底有何神奇之处,他们想学一学,他们不甘心被比下去。
这呼声,自然也传到了顾云齐那里。
这天十五,大朝会的日子。
商讨完国事后,顾云齐开口了。
“朕听说,最近有一种名为‘数字’的东西,在坊间颇受关注,宣阳侯,听说你见过那个外邦之人,给朕说说这到底怎么回事?”
虞震走出人群,俯身行礼,“回陛下,‘数字’没什么神秘的,不过是用来表示一到十罢了,要说区别,无非我朝的数字笔画多,他们的‘数字’简单,通常一笔或者两笔就能写出。”
“这听起来,好像没什么稀奇之处啊,那为何说是随便一个人就能迅速算出百位数的乘法呢?”顾云齐问道。
底下众官员也伸长了耳朵,其实这也是他们的疑惑之处。
“这个微臣那天仔细观察过,那外邦人的计算时,不光使用数字,也用不到算筹或者算盘,只拿了一支铅笔,在纸上一列,马上就能得出结果,事后,微臣几人分析过,按照这样计算的话,百位数的乘法确实很快就能算出。”吴敏政恭敬回答。
“那依爱卿之见,这种计算方法可以在我朝普及吗?”
“回陛下,计算方法普及是没问题,但关键是大部分百姓都不识字,普及的话还需要普及一到十的写法,这就有一定难度了,而且就算这些百姓们都会了,想要迅速计算也没那么容易,毕竟咱们一到十的笔画有些多。”
“看来还是得普及他们外邦人的‘数字’了?”顾云齐看向百官,神色平静地说:“那诸位爱卿讨论一下吧,这‘数字’是否应该普及开来。”
那些保守的文官皱皱眉,他们早就听说过‘数字’一事了,这种颠覆传统的事,他们自然是不同意的,但现下他们并不清楚陛下的想法,谁也不想做出头鸟。
因为百官们对龙椅上的那位讳莫如深,那位可不似先帝那么好拿捏,相处的这几年来,陛下喜怒不形于色,别人根本摸不透他在想什么,真切令百官们体会到伴君如伴虎的恐惧。
万一陛下愿意普及,而最后讨论的结果是不普及,那第一个拒绝之人岂不是被陛下记恨上了。
而那些主张普及的官员也有自己的顾虑,原因跟保守官员差不多,虽说听陛下的话里,像是愿意普及,但谁敢说自己猜的一定准呢?
这几年因为猜测陛下心意而被降职甚至免职的可不在少数。
一时间,大殿内鸦雀无声,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在犹豫。
突然,一句掷地有声的“臣不同意!”响彻了大殿。
所有官员特别是保守派纷纷探头查看,想知道是谁这么敢于发言,若是最后成功阻止,一定要给此人在“功劳簿”上记大大的一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