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气风发的松山县九个新晋举人参加完鹿鸣宴,一同坐上船,打道回府。
一下船,九个人都不用商量,第一时间来到张家,感谢张举人的教导。
可惜,从张家下人口中得知张举人已经关闭学堂,举家离开后,顿时遗憾不已,又听说张举人已经给自己留下书信,几人只能无奈离去,回家看信。
又过了几日,张清远的那个极品大伯带着自己的秀才儿子来了。
后悔的不行的张大伯不住地埋怨自己儿子,也埋怨自己。
一开始这个侄子考上举人的时候,自己是想带着儿子上门拜访的。
都是对以前的事略知一二的儿子,说什么举人又不是官,没必要这样上赶着上门找虐,坚决不跟着一起过来。
没办法,张大伯只好带着老婆子前来,果然不出儿子所料,碰了一鼻子灰,被自己儿子训斥一顿后,后续上门拜访的事就不了了之了。
没过多久,又听说这个侄子开了个学堂,惹的儿子嗤笑不已,一看这个弟弟就不靠谱,举人还不知道是怎么个瞎猫碰上死耗子考上的呢,真有实力谁不在家好好读书,专心准备会试,开哪门子学堂啊,举人又不缺钱!
听了儿子的话,张大伯也觉得很有道理。
过了几个月,侄子教出个案首秀才,张大伯一听,又急了,想再次带着儿子拜访,儿子听后,话里话外满是不屑,估计这个案首本身就很有学问,就算没有这个堂弟的教导,考个案首也不在话下。
张大伯犹豫着点头,这种可能性也不是没有,等第二年又收到松山县的消息,这个侄子没去参加会试,好像再次印证了儿子说的话,看来这个侄子也就是有点学问而已。
自此彻底歇了心思,只是偶尔会问问那边的消息,一直没什么浪花,渐渐地也就不在意了。
而这一次乡试,张大伯可是格外关注,这是儿子第三次参加了,而且还信心满满,表示自己一定拿个举人回来,给爹争口气!
张大伯非常期待,报喜那天,在家等了又等,也没有驿卒来,只好去了衙门查看榜单,果然,榜单里没有自己儿子后,叹了口气,失望不已,重拾家族辉煌的日子,不知还需要多久。
失落间,又听到人群中讨论着松山县九个举人的事,张大伯立刻竖起耳朵,到家后忍不住派了下人去松山县打听,虽然明知不大可能,但心里抑制不住地猜测,这成绩,不会跟自己那个侄子有关系吧?
焦急地等了几日,下人回家,说出了让张大伯接受不了消息,那九个新晋举人中,竟然有五个是侄子的学生!
当然了,长陵县那四人,松山县人知道归知道,并不一定清楚名字。
张大伯顿时不住拍着儿子的后背,后悔地要命,早知道就带着儿子上门了!
张大伯的秀才儿子也很是错愕,那个堂弟,这么厉害?事实摆在眼前,由不得他不信。
也不再拒绝张大伯要求自己跟着上门的提议,父子俩当天就出发前往松山县。
可惜,此时的张清远早就离开,张大伯父子俩扑了个空,默默回去了。
反应还算迅速的张大伯都没找到人,更不用说那几个世家大族了。
调查一番发现张清远北上去了京城时,世家们正准备派人去找,从京城传来了皇帝驾崩的消息。
比起找人这种小事,皇权更替可是大事。
因为事出突然,老皇帝临走前并未立下太子,也未留有遗诏。
接着,朝堂出现了两种声音,一为立嫡,一为立长。
立嫡一方:二皇子是嫡子,理应继承大统。
立长一方:大皇子的生母是皇贵妃,身份上虽不如二皇子,但也出身高贵,且在德才上,大皇子礼贤下士,性情温和,更得人心,有一代明君之相。
双方僵持不下。
一时间,朝堂上唇枪舌战,朝堂外人心惶惶。
关键时刻,二皇子顾云齐在同父同母的亲弟弟,四皇子顾云睿的帮助下,得到禁军支持,一改往日的低调,关闭城门,强势镇压大皇子,顺利继位,并昭告天下,将于十日后举行登基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