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高兴的气氛中,宴会结束了。
时间也来到了大年初一,喜欢后世春节放假的朱由校,也给朝廷里的百官放了5天的假。
大年初六时召开大朝会,大明正式进入了天启八年。
转眼之间,又过去了几天。时间来到了元宵节前一天,这一天,朱由校突发奇想的,让皇后将自己的几个妃子以及皇太子朱慈冰召集在一起,准备一起吃饭聚餐时,一直跟在朱由校身边的刘若愚匆忙的走了过来。
“陛下,郑太妃薨了!”
朱由校听了以后,愣了一下,然后反应了过来刘若愚说的是何人。
郑太妃,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郑贵妃。在原本历史中,郑贵妃是在崇祯三年时去世的,比朱由校多活了三年的时间。
而现在,原本生命应该终止于天启七年的朱由校,平稳的渡过了这人生中的大劫难,来到了天启八年,现在却得到了郑太妃去世的消息。
“什么情况?郑太妃的身体不是一直不错吗?怎么突然就薨了?”
朱由校看着刘若愚,一脸疑惑的问道。
而皇后张嫣和其余的妃子,也都一脸诧异的看着刘若愚,等着他的回应。
“回陛下,自福王多次触犯国法,残害当地百姓的事情出来后,按照大明律,福王伏法。从那以后,郑太妃便精神不振,茶饭不思,日夜都在思念福王。这么长时间以来,郑太妃的身体便一日不如一日。三日前,郑太妃便卧床不起,甚至连话都不能说完全。就在刚刚,郑太妃身边一直随身侍候的宫女发现,郑太妃薨了。”
听了刘若愚的这番话后,朱由校也感到一阵无语。
要知道,在朱由校的爷爷万历时期,郑贵妃差一点就成为皇后。而郑贵妃的儿子,也就是之前被朱由校处死的福王朱常洵,差一点成为皇太子。
郑氏14岁进宫,长得乖巧玲珑的小家碧玉,两年之后才受到皇帝的殊宠,后来被册封为淑嫔。万历皇帝与郑氏的热恋竟终生不渝,而且还由此埋下了本朝一个极为惨重的政治危机,最终导致大明帝国身受重创而最终沉沦。
郑贵妃之所以能赢得万岁的欢心,并不只是因为她的美貌,更多的是由于她的聪明机警、通晓诗文等他人少有的才华,如果专恃色相,则宠爱绝不可能如此历久不衰。郑妃透彻地看清了作为一个异性伴侣所能起到的作用,应该怎样以自己的青春热情去填补皇帝精神上的寂寞。别的妃嫔对皇帝百依百顺,心灵深处却保持着距离和警惕,唯独郑妃是那样天真烂漫、无所顾忌,她敢于挑逗和讽刺皇帝,同时又能聆听皇帝的倾诉,替他排忧解愁。八壹中文網
在名分上,她属于姬妾,但在精神上,她已经不把自己看成姬妾,而万历也真正感到了这种精神交流的力量。她不但不像别的妃嫔一样跟皇帝说话时低首弯腰,一副奴才相,反而公然抱住皇帝,摸他的脑袋……这种“大不敬”的“野蛮”行为,除她之外,是无人敢做的。也正是她表现的不同,万历才把她引为知己而更加宠爱,不到三年就把她由淑嫔升为德妃再升为贵妃。
后来,郑贵妃生下了福王朱常洵。朝廷内的大臣发现郑贵妃有意迷惑万历皇帝立福王朱常洵为太子,便互相串联起来,在大朝会上,一起逼迫万历皇帝立下朱由校的父亲,朱常洛为太子。
回到宫中,万历皇帝即卧龙榻,悲痛欲绝,他感到深深的内疚,因为自己到底还是辜负了郑贵妃的一片痴情,没能把常洵立为太子。自己虽贵为天子,而终被群臣所制,让爱子离京而去,一切都在失去,权威、父子深情、荣耀……备受创伤的万历皇帝,心中只剩下一个郑贵妃了。
正是出于这种心理,万历才在生命最后一刻,遗命封郑氏为皇后,死后葬于定陵玄宫。但是万历皇帝留下的这个遗召,被朝中的大臣反对乃止。
后来,朱常洛继位后,便安排郑贵妃住在紫禁城一座寂寞的宫殿里,和她的爱子福王天各一方,饱尝母子分离之苦和世态炎凉。
“去通知宗人府和内阁、礼部,安排郑太妃的后事。”
朱由校对着刘若愚,轻声吩咐道。
“是,陛下。”
随后,宗人府和内阁温体仁,礼部尚书霍卫华一起来到了御书房,面见朱由校。
见到朱由校后,宗人府的宗人令轻声问道。
“启奏陛下,郑太妃按何种礼制下葬?”
没等朱由校说话,礼部尚书霍卫华便上前拱手说道。
“陛下,郑太妃薨了,按礼制应该以妃子的规模下葬。”
听了霍卫华的话后,朱由校叹了一口气,对着他们轻声说道。
“就按礼部尚书霍爱卿说的办吧,其他的一切事宜,也都由礼部主办。”
“是,陛下!”
随后,在礼部官员的商讨下,给郑贵妃取了一个谥号,谥曰恭恪惠荣和靖皇贵妃,葬银泉山。
处理完郑贵妃的事情后,已经过了将近一个月了。
朱由校打算将朝廷内的重臣和各位将领全都召集起来,就出兵倭国的事情进行一次集中商讨。
谁知道,这件事情遭到了内阁和六部的坚决反对。
“陛下,大明以孝治天下,虽然郑太妃并不是陛下的嫡母,但是也毕竟是陛下的长辈。如今郑太妃刚薨,陛下如果今年发动对倭国的战争,会让天下人耻笑的。”
内阁首辅温体仁看着朱由校,一脸严肃的说道。
“温爱卿你这是何意?你的意思是说如果朕发动战争了,就是不孝顺了?再说了,我大明虽说是以孝治理天下,可也是分人的!朕认为郑太妃的去世,和朕发动灭倭计划不冲突吧?难不成你还要让朕效仿古人,三年不动武吗?你要知道,郑太妃的葬礼并不是国葬!”
看到朱由校怒气匆匆的样子,温体仁并没有退却。
“陛下,微臣并不是说郑太妃是国葬,也并没有说郑太妃的去世,就让大明三年不动武,但是起码今年不能动武!陛下是要做千古圣君的,必须要注意自身的名誉,不能让天下人对陛下有看法。
而且,陛下的决定并不仅仅是代表陛下个人的意见,更是为天下人做出了表率。难道陛下希望民间的百姓都是冲动而不知礼仪的人吗?
陛下时刻要注意自身的修养,要为天下的万民做出表率。所以,陛下的一举一动都要慎重!
换句话说,陛下不觉得这两年发动的战争太频繁了吗?因为战争,国内的各项建设多少都受到了一些影响。
陛下何不借此机会,潜心发展国内的建设。一年以后,大明国力和军事实力都将再次上升一个台阶。到了那个时候,陛下再发动对倭国的灭国计划,不是会更加轻松吗?”
温体仁说完以后,礼部尚书霍卫华也站出来拱手行礼说道。
“是啊陛下,我大明乃是礼仪之邦。谁说在对外方面,咱们改变了以往的一些做法。但是在咱们大明内部,咱们还是要坚守一些礼仪的,因为这是保持我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重要方式。如果陛下都不再讲究和坚持这些礼仪,那大明民间的该如何自处?他们以后遇到相同的事情了,应该如何应对?
陛下,微臣说的可不仅仅是陛下今年欲灭亡倭国的计划,更是关系到大明百姓的方方面面的生活,希望陛下三思啊!”
“陛下,大明现在也不是到了非要灭亡倭国的时候,咱们没有必要在今年冒天下之大不韪去攻打倭国。等明年了,国内的各方面实力更强了,咱们准备的更加充分了,微臣一定会支持陛下讨伐倭国的决定,请陛下三思而后行!”
户部尚书郭成儒也出来拱手行礼说道?
听到内阁首辅温体仁,礼部尚书霍卫华和户部尚书郭成儒的话后,朱由校陷入了沉思之中。
随后,朱由校长出了一口气,看着另一边的英国公和海军都督府都督袁可立轻声问道。
“英国公,袁都督,你们两人怎么看?”
两人听了朱由校的话后,互相看了对方一眼,然后转头看向了朱由校,异口同声说道。
“微臣遵从陛下的指令,如果陛下决定开战,我等必会竭尽全力,灭亡倭国。”
听了两人的话后,朱由校再次陷入了沉思之中。
“唉,既然朕为天下万民之首,为天下万民做出表率!英国公,袁都督,你们二人下去传令吧,让第四军团正往琉球群岛转移的部队停止行动,一律回原驻地驻扎,那些安南士兵继续前往琉球群岛转移。
还有,通知曹文诏和周遇吉两位将军,攻倭计划延期实施,等明年五月,发动对倭国的进攻。
在此期间,国内要做好后勤准备工作。
内阁要在这一年内,专注于国内各行各业的发展,加快大明的经济提升,努力提高百姓的生活质量。”
朱由校看着在场的大臣,一脸严肃的对他们说道。
听到朱由校的话后,现场的官员齐声回应道。
“是,陛下,微臣遵旨!”
随后,朝堂上的各个指令传达到了相应人员的手里。
在这一年内,大明进入了高速有序发展的时期。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之间就来到了天启九年。
整体来说,朱由校对大明的稳步发展还是很满意的。
对于大明国内的百姓来说,许多地方已经基本上解决了温饱的问题。高产粮食的大面积普及,加强将近三年来,商务部的两支大型运输船队一直在从海外往大明国内运输粮食,并且,大明还从安南、占城国和以及东南亚的其他国家,走路上运输。
这三年来,东南亚这几个国家一年三熟的粮食,绝大部分都被大明给采购了,然后全部运到大明各地的备用粮仓里。
现在,除非是大明国内比较偏僻的地方,还有部分的百姓生活比较困苦,大部分地方的百姓们不再为每天饿肚子而发愁了。
在军事上,在几个地方设立的兵工厂夜以继日的生产燧发枪,已经让大明一半以上的军队全部都换装完毕。燧发枪和火炮,手雷成许多军队的主要作战武器。
在大明内阁安排下,以工部为主要施工部门。在之前各地受灾的时候,招收了一大批的受灾百姓,以工代赈。加强从安南招收了许多的百姓前来大明,在各地进行修路。现在大明已经修好了从京城向辽东沈阳、从京城到西安,再到达成都、从京城向南京,然后到昆明,再继续延伸到升龙的水泥路。
这些路修好后,加快了大明的商业活动,使得大明各地的商业活动更加频繁,各地的百姓生活更加的富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