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四年七月初七,早朝,忠义侯爷李成宜被他的麾下心腹大将参奏,通敌叛国,奏本一出,震惊朝堂。随即大将,以死谢罪,更是雪上加霜。
丞相等人也借机也参奏李成宜宠妾灭妻,不敬君上,不孝长辈,罗织了一系列的不忠不孝的罪名。
丞相等人的罪名倒是可大可小,只是这通敌叛国的罪名,可是不能轻易压下去的,景和帝只能当场下旨收回了李成宜的兵权,立即将一关人等关押起来,交给三司会审。
李成宜连日来只专心照顾轻颜,等圣旨下到府里时,已经就有点被动了,幸好他战功显赫,宣旨的大太监还是很客气的。
倒是随行的都是皇帝的亲卫,各个都是武艺超群的,押解着李成宜走了。
紧接着又来了一群侍卫巡查府邸,寻找证据。风雨欲来,人心慌慌。
老太君一下子就病倒了,通敌叛国可是大罪,是要满门抄斩的。可怜忠义侯府一门忠烈,居然要被这样莫须有的罪名,抄家灭门,断子绝孙。
就在府中乱成一团,甚至有下人趁乱生事的时候,轻颜出现了,女子一身白衣,明明弱不禁风,却莫名让人觉得震慑力十足。
她坐镇侯府,面无惧色。直面查抄现场,有那借机挑事的,轻颜道:“侯爷虽然被指控通敌叛国,然而只凭一面之词,没有证据,就不能定罪,何况不是还没有定罪吗?各位公务在身,妾理解,只是这府里祠堂里,供奉着的都是开国,护国的功臣,容不得任何人不敬,还请各位大人,手下留情。”
老太夫人听说轻颜临危不惧,老怀安慰,派遣心腹婆子,将府里的管事权交给了轻颜。
许伯等府上的护卫也迅速反应了过来,保护着府中众人和宗祠。每到一处处检查时,都由侯府自己的人领路,杜绝了现场栽赃嫁祸的可能,
最后,查抄人员无功而返,侯府众人保护的滴水不漏。
接下来几天,李成宜都被关押了起来,他的心腹手下基本都被扣押问审。朝廷人心惶惶。
王家当天就找人上门来了,说是来商量和离的事情。
老夫人恨的牙痒痒的,真是墙倒众人推,树倒猢狲散,侯府都还没定罪,外人就这样急着撇清关系了。
于是老夫人做主,二家和离,也算全了夫妻一场,好聚好散。
当天丞相府就派人来拖走了王明珠的嫁妆,王明珠不久之后就远嫁给了他外祖家的一个表哥。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一时间,忠义侯府成了京城热议的话题,侯府门口也有层层s守卫把守。
大厦将倾,摇摇欲坠。
景和帝是老皇帝最小的儿子,他被册封为太子,他上面的几个兄长有几个是不服气的,认为老皇帝不公,偏心幼子,因此,新帝虽然顺利登基,暗地里还是四面危机。
前三年还好,大家一致对外,抗击外敌。外敌安份了才不久,内部的人就开始蠢蠢欲动了,
京城天牢,关押朝廷重犯的天字一号牢房中,李成宜衣冠整齐,一点都没有落魄潦倒的样子。茶几上还摆着一壶上好的碧螺春贡茶,悠悠闲闲的喝着。
其实,这次是新帝为排除异己,与他商量好的一出请君入瓮。
果然,抓到了一条大鱼,也是时候收网了。
城西门,先帝的长子逍遥王,带着家眷正欲出城,结果刚到西城城门,就被一批士兵拦截住,一干人等就被请了回去。
当晚,逍遥王带着几千人马,勾结宫中买通的守卫,直接谋反想要逼宫,被李成宜带领的皇家亲卫,直接斩杀在了宣武门。
景和帝到底仁慈,没有赶尽杀绝,只是将逍遥王的家眷贬为庶人,流放千里。
忠义侯通敌叛国随即就得到了反转,纯属诬陷。
侯府自然是不知道这些事情,已经做好了最坏打算的老太夫人,正在给轻颜交待后事,老太夫人已经太老了,身子已经垮掉了。
等李成宜平安回府的时候,老太夫人已经只剩一口气吊着,要等着见孙子最后一面,李成宜愧疚的给老夫人讲出了事情的真相,老夫人老怀安慰,孙子得皇帝器重,是福也是祸。
翌日,老夫人逝,忠义侯府一片缟素,老夫人的后事很是体面隆重,不仅朝廷追封老太夫人为超一品镇国夫人,连皇帝都亲自前来祭拜,前来吊唁的世家,络绎不绝,侯府又恢复了昔日的繁华。
不久,李成宜上书,申请卸掉职务,解除兵权,回封地宜城守孝三年。
老夫人停灵四十九日后,风光大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