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儿跟赵匡胤的架打完,两个人面上看起来都筋疲力尽的时候。
外面也一切尘埃落定,无忧洞的拿下,顺理成章。
闪光弹闪瞎了人家的眼,烟药弹则把无忧洞里的人的战斗力降到了最低,还有地形图的加持,最后抓了五千多个大大小小的恶徒。
地下还有一万多被掳掠下去的穷苦百姓。
最终审讯出来,大奸大恶的有几百号人,谢嘉上去转了一圈,又从剩下的人里面揪出了十几个隐藏得很好的。
街市口血流遍地,刽子手的砍刀都卷了。
几个为首的,被凌迟的时候,一城百姓通通去看了。
在地下城里救出来的十岁以下的孩子有好几百个,惨状不忍描述。
找到家人的,没找到的,全部都在现场。
群情愤怒,几乎把围栏都推倒了上去啃这些恶鬼的血肉。
"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但凡大奸大恶,都杀给大家看。你跟德昭这次弄下来,以后遇到的障碍应该很小了。"
要杀的人太多,行刑都是分批的,李冬儿就只去看了一次,回来就跟谢嘉上说道。
“嗯,震慑力很好。特别是那两家。”
“家里的人拿着俸禄,当着官,还要做这样的事,自然是要付出代价的。”
李冬儿觉得这样的人死不足惜,大当家二当家都是士族。
亡命之徒也就罢了,人家就是这样的环境长大的,弱肉强食。
而那些读过书,知道礼义廉耻的,还干这种事,死一百次都不为过。
"那些霸行霸市的人呢?”
六郎一心养猪,两耳不闻窗外事,最是单纯不过,原来还搞不懂是怎么霸的。后来是四郎给他解惑。
屠夫交钱划片,不交钱就天天有人去肉铺门口转悠,码头船只上下货要给落地费,卖力气的也要给进场费,不然货没人搬,力气无处可卖,等等等等。
“手里没人命的,黥面罚工。他们作恶之余,也算是有点用处。”
关一天答道。
“用处?”
六郎还是不太懂。
“他们这些人,手腕是有的,打起来也能打。
像商船进了汴京,如果没有他们,码头下货的人为了接生意,要么降价揽客,你降一点,我就再降一点,最后活是干了,钱也没挣多少。要么接生意之前还要先打个你死我活的,太耽误事了。
由他们掌着,什么都订好价格,他们按这价格收点跑腿的辛苦费,也是常理。
其实就是朝廷没出人工,还用了人家的一点补偿。
以前是放着没怎么管,现在管起来,让他们戴罪立功。”
李冬儿给仔细的解释了一下。
在一定的规则范围内良性的继续发展下去,这种就会变成中介机构,或者说工会,行会,而不是现在的乌合之众。
“我爹今天在朝上把朝臣一顿讽刺。”
赵德昭今儿个有空,就陪着谢嘉上过来找李冬儿。
“这个叫敲打,你要学会你爹的那股子劲,就是官家的套路可能不适合你,你但凡要是有不满意的,不要说话,绷着脸就是了,问就是沉默。嘉姐儿提点着点。
李冬儿看着赵德昭那个憨厚劲还是不大放心,不会说狠话的人,怼人很容易怼不到位,人设就得加上装逼的部分。
“好的,舅母。我也就在家里这样,出去经常面无表情。”
赵德昭很认真地答道。
他是真学不来他爹的脑子,跟那个霸气。
今天早朝,长春殿听政,赵匡胤看着大家七嘴八舌的说杀戮过重,于国家福运不利,忽而就幽幽的来了一句:
我看做臣子的,好些晚节不保,是家里人还是自己折了福气?
全场静默。
又有御史说无忧洞的人在刑场喊冤,说做了朝廷的内线,却同罪而罚,朝中人不讲信义。
赵匡胤把手里的斧头都扔出去了,直接把人砸得头破血流,还说跟恶人谈什么一言为定。
留着她用别人的血肉性命挣回来的钱享福,还是留着她东山再起?
你若为她鸣不平,把你家小郎君带过来,采生折割一回!
你以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么,我这里,没有这种事。
当场还令重拟剃度为僧的法令,凡罪者不得出家,不得度牒!
又是一阵全场失声。
又有朝臣站着说话不腰疼,一副悲天悯人状说,上天有好生之德。
赵匡胤直接就让阿离去给了一个大耳光。
我替上天打你的,你不服,可以送你一程,上天问问?
再者,好生之德是上天的事,我们能做的就是送他们去见上天。
众卿以为然否?!
朝臣败退。。。
李冬儿默默的写个服字。
谢嘉上的这套你想死,那你就去死吧的万金油怼人招数,还真是被赵匡胤活学活用,毫无违和感,跟赵匡胤本身给人的人设严丝合缝得很,拿来对付热爱道德绑架的文臣更是一拿一个准。
~转场加速分界线~
开宝元年,十二月初八。
人杀完了,年关也到了,汴京城里一天比一天热闹。
【李煜上表愿受宋册封爵,下令贬损仪制:下诏改称教;改中书、门下省为左、右内史府,尚书省改为司会府,御史台改为司宪府,翰林改为文馆,枢密院改为光政院;降诸“王”为“公”,去鸱吻,去王制,避讳宋朝,以示尊崇。】
出使南唐的关家亲家卢多逊回来了,带回了面上的喜讯,以及卢多逊个人行为诳回来的巨大彩蛋。
“曼娘爹爹跟我好一顿显摆。。。。”
给李冬儿读邸报的关三人觉得他的未来岳丈是个妙人,当然,抛去钻营跟宠妾之类的糊涂事不提的情况下。
“鸱吻是什么?"
九寿先问不懂的。
“还记得官家的大殿么,殿脊上面的兽头就是鸱吻。”
谢嘉上答道,又给九寿解释了一下:
“南唐看似归附,但其实只是想做国中之国。每次官家派人去李煜都把换龙袍为紫袍,金陵台殿上的鸱吻也撤掉,以臣属自居,等宋国的人一走,还是恢复原样。
这次见官家动真格了,才开始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