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到了进士甚至一甲状元榜眼探花更不用说了。
实打实的七八品官就当上了,天子近臣都是有可能的,除了俸禄,官家赏赐也很大手笔,成倍往上翻的免赋土地,还有免差使免徭役,
一条过税法,本来就狠狠得咬了他们一口,这官绅一体再出来,裤子都给他们扒下来了,他们就得连脸面都不要了。
想到这里,李冬儿突然灵光一闪,问道:
“八郎要绿豆冰棍吃那一套?”
“可行?”蔡嘉上回道。
“大大的可行!”
桥唔怕旧,最紧要受!!李冬儿心里默默的飙出两句她的母语。
“我觉得其实官绅一体也是应该的,为官本就得了国家俸禄,大表哥寄回来俸禄表我看了,当官收入颇为丰厚。
读书本也是为国为民,到头来,却变了味。只是这会不合适。先试探一二吧。”
蔡嘉上也是心有感慨。
这两年学堂扩大了一倍,吕蒙正跟温仲舒教书教出了乐趣。
去年跟前年的两试都没有去。
还招呼了一批原本洛阳的贫寒学子过来任职。
大部分都是过了解试的举人,小官看不上,就没有去选官,过来教书挣点赶考的抛费。
蒙学堂正式更名为大马山书院,还搬到了半山腰。
附近几个村子的人把小孩也送了过来读书。
还有夹马营几个小书院的学生,风闻大马山书院学风好,老师好,也转了学过来。
今年秋天是最后一次恩科,大马山书院老师连同几个得意门生都要去赴考。
这些学生包括老师,蔡嘉上冷眼看着,大都志向仅仅是光宗耀祖之流。
跟圣贤定义的读书人的本分相距甚远。
“先谋生,再荣生,进而乐生,不要太过苛求了。”
李冬儿拍了拍蔡嘉上的手。读得圣贤书太多,理想化了。
“哎哟,柔若无骨,真好摸!再摸两下!!昭哥儿可太有福气了!”
蔡嘉上。。。。
“老师那边,舅母为什么不筛选一二?”
“咱家鱼塘里,有好几种鱼,有些喜欢呆下面,有些喜欢呆上面,有些吃这个,有些吃那个,有些鱼不爱动,有些鱼满鱼塘里串。没有爱动的鱼,久而久之,鱼塘就成了死水。”
李冬儿只举了实际的例子。
无菌室倒是干净了。
她可以创造一个最好的最公平的最清明的环境,但放出去的人,活不过三集。
“受教了。”蔡嘉上明白了。
~~我是好久不出现的分界线~~
“州牧县令,乃亲民之官,吏治之始基也。
至于钱粮,关系尤重,丝毫颗粒皆百姓之脂膏。
增一分则民受一分之累,减一分则民沾一分之泽。
前有请暂加火耗抵补亏空帑项者,我不允其请,尔诸臣共闻之矣。
今州县火耗任意增加,视为成例,民何以堪乎?
嗣后断宜禁止,或被上司察劾,或被科道纠参,必从重治罪,决不宽贷。
今有官绅一体纳粮并一条过税法,我欲推行。诸君有何良法?”【注一】
建隆四年,夏。赵匡胤当朝问询。
“本王随官家常年征战,于民间生计无不深知。现荆南,江陵等地,田野小民俱系与有身家之人耕种。
丰年则有身家之人所得者多,而穷民所得之分甚少;
一遇凶年,自身并无田地产业,强壮者流离四方,老弱者即死于沟壑。
为民牧者若能爱善而少取之,则民亦渐臻丰裕。今乃苛索无艺,将终年之力作而竭取之,彼小民何以为生?
南平新归,百姓不安,光义不才,特提请南平试行一条过税法以及官绅一体纳粮,以此安宁民心并。。。”【注二】
没等其他朝臣反应过来,晋王赵光义当即出列,大义凛然地说道。
赵匡胤跟赵光义两兄弟当朝一唱一合。
朝中大臣皆哗然。我们信了你们两兄弟个邪!!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是所有读书人,世家大族的人生目标。
贫寒子弟,奋斗一生,举全族之力,登上天子堂,也就当上了官老爷,人上人。
从此就再也不用纳粮交税了。
不仅他们自己不用纳粮交税,家中任何一个人都不用再交了。
甚至族人的土地,依附过来的族人,都不用缴税,这就是他们对支持他们读书的族人最大的反馈。
这官绅一体,那简直就是拿他们的脸面在地上摩擦!
生生的擦出血肉,还要谢主隆恩!
是可忍孰不可忍。
世家大族,更不能忍了,那就是让他们把口袋里的原来一直都有的福利通通废了。
科举一事,被官家抓到了把柄,他们只能退让。
现在官家是要蹬鼻子上脸,磨刀霍霍向猪羊,不给活路了么!?
呸呸呸!!!绝不能为猪为羊!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放了两个大雷,阿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宣布了退朝。
赵匡胤龙颜大悦。
这朝上齐刷刷的帽翅可真是太好用了。
一点都没法交头接耳。
坐在这龙椅上往下看,齐齐整整的,像格出来的表格、棋盘格,赏心悦目。
摸不清楚状况,又不想做领头羊,居然一个站出来的都没有。
给自己点一万个赞!太有才华了!
“你不能说我胖,胖子都是宝藏!!哎哟,阿离啊,这诸宫调有毒,忍不住就想哼哼!”
“唱呗,今儿个高兴!”
阿离回道。
这朝臣的脸啊,真是千奇百怪的,至于么,比死了爹娘的,还沉重。
这常年斗智斗勇的,官家跟朝臣们各有输赢。
但这次,连环招一出,瞬杀!
“蔡小娘子,高啊!”
赵匡胤收到回信,看完激动了一宿。
这脑子,真的是太聪明了。
即使就是一个拿来衬托的官绅一体的条例章程,都安排得明明白白的。
“嘉姐儿也十五了吧,走,咱们去找太后,该下聘下聘,把这事定了,省得夜长梦多!”
赵匡胤转了个方向大步流星地就往太后宫里走。
【注一:除了最后一段,皆出自雍正语录】
【注二:除最后一行,皆出自康熙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