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天禧盛世 > 第174章 伤心汉唐和戎事

第174章 伤心汉唐和戎事(1 / 1)

刘纬向来是有什么人用什么人,从不挑挑拣拣,时不时的闹出笑话。

别人能忍,姜氏忍不了,趁刘纬夜间忙着编辑猛吹耳边风:“衣食住行可以不计较,但帐设司、排办局不能少,迎来送往不能失了礼数……”

“钱呢?”满子路在窗外笑道,“他再向施护伸手,施护就该盗卖传法院金器了,若非念念寄居在此,宫中赏赐丰厚,催债的怕是比姜娘子还急。”

刘纬并不为钱烦恼,却被两人吵的走了神,拐到即将出知河南府的冯拯身上:连续两次坑的寇准找不着北,怎会如此大意……

满子路仍在喋喋不休:“某其实没贬低他的意思,他心是真善,前几日石家大郎不是还在说吗?那些报童当日未售出的邸报全由报馆收回,日积累几千,今已逾百万,活千家,苦一人……”

刘纬顿时一个激灵,扔下笔就走,“那些积累邸报马上就能卖出去。”

“郎君去哪?”姜氏劝道,“少管事的话不无道理。”

“去问光教院的事,马上就回。”刘纬脚步轻松,心中疑惑自解:除非冯拯在故意示弱、或是避祸!淳化二年,冯拯、宋沆、尹黄裳、王世则、洪湛联名上疏请立赵元僖为皇太子,结果全遭黜落,只有冯拯活蹦乱跳到现在,不就是苦千家、活一人吗?而与洪湛互为知己的梁颢当时支持赵元佐,两人为何在建言立储这种大事上南辕北辙?

“这月家书送走了?”刘纬敲开洪澄房门。

“还没?怎么?”洪澄红了脸,以为刘纬又要胡言乱语。

“我有一句话,夹在中间。”刘纬提笔写下《冯拯出知河南府》,又问,“大人和冯拯有来往?”

“并无往来,从未听爹爹提过。”洪澄茫然摇头。

“哪都少不了趋炎附势、见风使舵之徒,始终如一之人,少之又少。”刘纬忽然有种礼送冯拯出开封府的冲动,并对说服李宗谔充当“汉奸”信心十足。

次日,崇政殿朝散。

李宗谔前往南北大街乞食,被一心果腹的百官挤得东倒西歪。

“李学士!”刘纬杵在内东门外招手,另一只手提着食盒。

“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李宗谔被晁迥、杨亿孤立以后,跟刘纬、钱易的关系一直不错。

“学士见外了吧?你我没同过窗,但同过床啊。”刘纬拉着李宗谔拐进内东门幄殿耳房,食盒内是一荤一素、一汤一饼。

“你不说,我吃不下。”李宗谔摇头。

“官家喜事将近,你我常伴左右难道不该庆祝?”刘纬问。

“杨亿才高,晁迥望重,轮不到我李宗谔。”李宗谔心知肚明。

“我知道学士有心结,可学士的心结能有我重?”刘纬大言不惭道,“想当初,我以一己之力压得学士院、秘阁抬不起头,不还是没摘掉汉奸这顶帽子?”

“我这辈子没打算过白沟河。”李宗谔道。

“此乃不肖!”刘纬道,“雍熙三年北伐失利、雍熙四年正月契丹大举寇边河北,长驱直入,祸及七州。先帝震怒,欲再发大军讨之,遣使往河南、河北、河东募丁壮为义军,凡八丁取一,以充戎行。第三次北伐,如箭在弦。文正公(李昉谥)时在中书,引领百官力谏:臣等颇闻舆议,皆言河南百姓不同被边之民,世习农桑,罔知战斗,遽兹括集,皆匪愿为,或虑人情动摇,因而逃避,相聚为盗……”

“累先帝未尽全功,所以家父名声不彰,我这不孝子不能再雪上加霜。”李宗谔微微泪目。

“端拱元年,有人者击登闻鼓,讼文正公身任元宰,值北戎入寇,不忧边思职,反而赋诗饮酒并置女乐等事,文正公遂改右仆射。”刘纬自顾自道。

“刘书记是为羞辱李家先人而来?”李宗谔横眉怒目。

“端拱元年十一月,契丹再陷易州。”刘纬道,“先帝诏群臣陈备边御戎之策,是备边御戎,而非大军讨之。”

李宗谔充耳不闻,拿起筷子跟盘子较劲。

“文正公引汉、唐和戎故事,以屈己修好、弭兵息民为言,时论称之。”刘纬侃侃而谈。

李宗谔半张着嘴愣在那里,露出一腔还没来得及下腹的饼、肉,突然“噗嗤”一声,喷刘纬一脸,哆哆嗦嗦道:“你……你……什么意思?”

刘纬冲至廊下水缸,一边洗去污秽一边倒打一耙:“纸面上的意思,和戎之论本就是文正公先提出来的,我厚颜借用、贪天之功。”

李宗谔撸起袖子,“子虚乌有!”

“我最近抄《太宗实录》抄的头都大了,学士会不知道?”刘纬振振有词,“小声点!我可不想把功劳让出去,估计文正公也没为难我的意思。”

只有“开疆”、“和戎”可称汉唐故事,但宋无“开疆”。

李宗谔强忍心虚:“言事无罪,惟刘书记付诸于行,且汉唐均以帝女和戎,并非戎女南嫁。”

刘纬不屑一笑:“系一国安危于女儿之身,学士好意思幸灾乐祸?”

李宗谔一个劲的致歉:“是我不是,是我不是……”

刘纬问:“学士不愿子承父业?”

李宗谔反问:“我若不愿,《皇宋日报》会出现那些牵强附会?”

“绝对不会!”刘纬道,“我准备在《皇宋日报》上为太宗、太祖朝名臣排次,文正公列第一,学士若是不信,可亲自执笔。”

李宗谔一脸忐忑……

刘纬赌咒发誓:“若有裹挟学士之心,天打雷轰,断子绝孙,不得好死!学士两兄早逝,嫂侄也需奉养,哪里不是钱?此去幽州一个来回,最少也是千贯进项,不仅能了却王相资借,还能一偿文正公夙愿,何乐而不为?”

“《皇宋日报》头版润笔费几何?”李宗谔羞答答的问。

“一字一钱。”刘纬有心为穷疯了的李宗谔加一钱,又怕伤其自尊。

“赏你了,别亏待殿下。”李宗谔随即上疏,求为迎亲使。

……

赵恒先被李宗谔的反常吓了一跳,后又被刘纬的解释吓了一跳:“李昉说过?”

刘纬道:“先帝《时政记》原稿有,《太宗实录》已删和戎二字。”

赵恒脸红心热,焦躁不安。

《时政记》即天子与宰相所言军国政要,由宰相一人专知撰录,上相监修国史亦由此来,每月一封、抄送史馆。但李昉拜相以后,改将《时政记》先由赵光义过目,再送史馆,含金量也就大大下降,王旦每个月都会这么干……

“张齐贤方才已去中书见了王旦、赵安仁。”赵恒压下心头烦躁。

“陛下仁厚,臣子效死以报国家,此乃社稷之福。”刘纬不得不佩服张齐贤的老道,一谢一见不仅将赴任时间压缩到极致,还婉拒陛辞赏赐,从而将赵恒心中怨气挤尽。

“张齐贤子嗣众多,武州榷场一事问问他的意愿。”赵恒投桃报李。

刘纬惊喜交加,脑子里嗡嗡作响。

“不愿意?”赵恒问。

“愿意,愿意,是太突然了。”刘纬乐的合不拢嘴。

“朕怕卿再等下去会生出歹心,朕不想听到中书、三司请禁武州榷场之论,不得同镇、易、雄、霸、沧、五州榷场争利,不得贸易茶、粮、军器,凡出入契丹榷物具实以报。”赵恒约法三章。

……

杨信威等在东华门外,奉上一封名贴,或者说是通牒。

“吏部尚书、上柱国、清源郡开国公张齐贤。”

景德元年、三年、四年的正月初五,刘纬都曾前往城西宜秋门张齐贤宅亲投拜贴,也就景德四年蒙在京的张齐贤接见,总共说了四句话,而且一直站着,如今也一样。

张齐贤四子张宗简在一旁干着急,一个劲儿的在心里埋怨老头子不懂事,万一哪天撒手西去,人家不得还回来?

刘纬却无半点不平,他的确是张齐贤知延州的最大推手,而且张齐贤本有更好的选择。

严格意义上来说,张齐贤和冯拯是一条线上的人,均受赵普器重、举荐,不可能同时位居中书实权,所以张齐贤挂吏部尚书头衔闲置京师,但随着冯拯出知河南府,张齐贤判某事的可能性远远大于出知延州……

礼节性的寒暄过后,张齐贤还是没有赐座的意思。

刘纬硬着头皮道:“下官同乡有意以连财合本的方式成立四海行会,前期专注于武州榷场事,官家已恩准,尚书若有意,可占半成利。”

“半成?”张齐贤眼前一亮,“还有谁?”

“马翰半成、王世安半成、焦守节半成、石贻孙半成、石康孙半成。”刘纬道。

“马翰任满告老?既是官家恩典,老夫不敢辞,凑个整数……一成。”张齐贤不动声色。

“半成利需出资千贯。”刘纬心不甘情不愿。

“老夫年前俸禄折算下来也有两千贯,记得给刘书记送去。”张齐贤淡淡嘱咐张宗简,还是没有赐坐上茶的意思。

“下官在西郊购的一田庄,正建围楼为仓储、供无宅佃户借住,也可用于缘边安民,请尚书抽空指点一二。”刘纬不得不抛己方诚意。

“坐,上茶。”张齐贤言简意赅。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只想做贪官,怎么就成了全球大帝 开局刺杀贵妃娘娘,我半道反水了 大唐极品小太监 从太监到千古一帝 大宋小相公 醉唐烟云 明朝小驸马 大秦当韩信掏出AK 润泉涌大烧锅传奇 国土苍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