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幕依旧在络绎不绝的刷着弹幕,风向逐渐由讨论洛神赋本身转移到了曹植,最后逐渐开始讨论曹植和甄宓到底有没有私情。
人类的本质是吃瓜群众。
【我觉得曹植是肯定喜欢甄宓的,这洛神赋怎么看都是写的情书,谁信看见了神仙,然后有感而发?】
【赞同!】
【曹植这么有才,而且看洛神赋肯定是个温柔的人,要是甄宓真的嫁给的是曹植而不是曹丕就好了,才子佳人肯定巨幸福。】
【才子佳人故事倒是不错,但要说嫁给谁,还是曹丕好点。曹丕这样的人,当了皇上,曹植真的会有好下场吗?】
看到弹幕刷了这一句,韩苏突然想到七步诗的故事,准备和弹幕讲一下。
“曹丕和曹植还真是有个生死之间的故事,当然,这个故事不保真,只保炸裂”
【快讲快讲!】
“曹植有个叫做七步成诗的典故广为流传。”
【七步成诗?这不比史通还厉害?】
【怪不得主播说不保真呢,这大瓜确实是保不了真。】
【快讲吧,主播,让我们见识见识。】
“七步成诗这一典故,最早见于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文学》。
《世说新语》记载着魏文帝曹丕妒忌曹植的才学,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将被处死,而且对诗有严格要求:诗的主题必须为兄弟之情,但是全诗又不可包含兄弟二字,曹植在不到七步之内便吟出: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国演义中也有对此诗简化,但三国最权威的史书三国志却对此并无提及。
所以此诗是否为曹植所著作,无法证明。”
“好了!今天故事就到了这里,我先下播了。”
不再看纷飞的弹幕,韩苏光速下播。
直播间关闭的瞬间,韩苏刚要起身去喝口水,势大力沉、又急促的敲门声就穿透耳膜。
打开门一看,是考古办的工作人员。
“呼~呼~呼~”
来人大口喘着粗气,问道:“韩老师,您不光只知道三国历史是吗?您也知道圣人?”
韩苏反问:“你说的是哪位圣人?”
“哪位圣人?难道圣人不只孔圣一位?”
“圣人当然不只孔圣一人。”
考古办工作人员闻言一愣拉着韩苏的手大步流星直奔沙发,待韩苏坐好,他躬着身子,从胸口小兜处掏出本子和笔,说道:“您说,我记。”
“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
总的来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
这个词语最初出于儒家对止于至善的人格追求,所以圣人的原意,是专门指向儒家的。
但后来的诸子百家,乃至古今各种宗教、学派,也都有自己认定的圣人。
其实将儒家和诸子百家对圣人的理解汇总起来,也就是圣人的真容了,因为并没有矛盾,不过儒学强调的是整体,诸子百家强调的是某个特征。
在《孔子家语·五仪》中,提到了孔子对圣人的描述,虽然此书真伪有辨,但这段话却对圣人一词的真实意涵做出了最详尽,最贴切的解释:
所谓圣人,必须达到自身的品德与宇宙的法则融为一体,智慧变通而没有固定的方式。
对宇宙万物的起源和终结已经彻底参透。与天下的一切生灵,世间万象融洽无间,自然相处,把天道拓展入自己的性情,内心光明如日月,却如神明般在冥冥之中化育众生,凡夫俗子永远不能明白他的品德有多么崇高伟大,即使了解一点,也无法真正明白他精神的边际到底在哪里。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才是圣人。”八壹中文網
“之后其实对于圣这个称呼用的并不少,什么诗圣、酒圣、剑圣等等等等。”
“韩老师,这些圣和孔子那个圣人,是不是不是一个意思?”
“那是自然,差距还是蛮大的。”
“不过有一位大儒先生曾经提到过两个半圣人的说法。”
“两个半?”
“他曾提出: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一个是孔子,另一个是王明阳,半个是曾国藩。”
“曾国藩?王阳明?”
“先简单说说孔子吧。”
“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时代,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周王朝建立起来的礼乐文化被破坏得支离破碎,此时的社会迫切需要一种新的道德秩序和价值体系,来推动社会的文明发展。
而文化、教育被掌控在贵族阶层手里,文化教育被垄断,非常不利于社会发展。
孔子适时出现,创立了儒学,又周游列国,开办私学,把文明的火种撒播在各地,从文明传播、文化传承、教育贡献等诸方面来说,孔子完全对得起圣人的称号。
如果没有孔子,世风日下的局面就会像茫茫黑夜一样,不知要多久才能看到曙光。
南宋大儒朱熹对孔子有一句评价: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可以说,这句话把孔子的作用、价值和贡献完全展现出来了。”
工作人员的笔尖跳动的飞快。
“王阳明是明代大儒,被人尊称心学大师,他独辟蹊径,对儒家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提出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观点,认为事理无穷无尽,倡导人们遵从内心感受去追寻理,这种观点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并且,王阳明反对人们盲目去崇拜孔孟思想和封建伦理道德,要结合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取有舍地继承。
更重要的是,王阳明强调天地万物以人为中心,这跟现代社会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完全一致,他的思想超越了时代,具有突出的前瞻性。”
“这…”
工作人员瞠目结舌。
“曾国藩被看作是半个圣人,倒是有所争议争议。”
关于曾国藩的故事你应该知道。
他作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曾国藩的学问和贡献都是可圈可点的,他熟读经书提高自我修为,创建湘军,镇压太平起义,倡导洋务运动,制定家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曾国藩一生忠君爱国、忧国忧民、为国为民,作为臣子,可以说,他是一个完美的人。
那位先生非常看好曾国藩,曾对他给出极高评价,说道:吾以为曾文正公今而犹壮年,国必由其手获救。
然而,近乎完美的曾国藩,仅仅被看作是半个圣人,恰恰是因为他的愚忠。
清王朝晚期因为软弱无能而风雨飘摇,已经失去民心,曾国藩却愚忠地卖命,残酷地镇压太平天军,从这一点来看,他缺乏那种悲天悯人的大格局,这是他不能算作圣人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