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说用于远洋的龙船巨大无比,如今站在码头,亲眼见到停泊在近海的巨船,还是让晨夕和仲北震撼莫名。
眼前的龙船长度约为一百五十米,宽度接近五十米,负载达到五千料,是名副其实的海中巨无霸。
龙船设有四层,底层盛放压舱石,二三层用于码放货物,最高层供人居住。由于船只太大,船员巡视大船都是骑马而行,为此,大船层与层之间专门设有宽阔平缓的斜坡供马匹行走。
船尾的大锚,仲北拽了拽,竟然纹丝不动,只怕会有几千斤的重量。据船员讲,即使有铰链借力,平时想要升降铁锚,也需要上百人才可以。
晨夕敲了敲船身,最薄的地方都有米许的厚度。龙船的甲板上安置了九根桅杆,十二张大帆。当满帆前行的时候,用油彩在船身上漆了四爪金龙的大船,真像是一条长了翅膀的巨龙在迎风踏浪而行。
晨夕在望海城逡巡了多日,也没有见过什么像样的造船厂,不仅奇怪如此巨船是来自何处?打听之下才了解到,龙船均是由巨澜国兴建的。看着这航海史上的杰作,晨夕对巨澜国的实力和智慧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
到了下午,货物终于装载已毕,龙船开始扬帆远行。站在三十米高的船首,身边白帆映日,海面浮光跃金,晨夕和仲北都生出好男儿四海为家,志在四方的豪情壮志。
想起客栈中店小二对珊瑚海种种危险的描述,晨夕不仅问起旁边的一个老船工:“老人家您好,常听人说起珊瑚海凶险异常,我们的龙船如此庞大坚固,难道还不能抗击风浪吗?“
老船工笑道:“年轻人,咱们的龙船是不小,可是在大海中,也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大海若是发起威来,莫说是一艘小小的龙船,就是坚固的城市转眼间也会变成一片废墟。
我们船工每次出海都要焚香祷告,好多人见到都会嗤之以鼻。殊不知,在海上生活久了,就会对大海生出一种敬畏。哎,没领教过海的力量和威严的人,是不会懂的。“老船工摇着头走了,这番话却一直萦绕在晨夕的心里。
晚饭后,龙船上人流渐稀。晨夕与仲北打了招呼,独自来到船头,坐在甲板之上。此时的大海风平浪静,一轮明月高悬夜空。龙船月夜徐行,四周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粼粼波光倒映着皎洁的圆月。
或许是少年寄人篱下,现在又长期在外漂泊,每当月圆之时,晨夕都感触良多。如今身处沧海,坐对明月,苏学士的《水调歌头》,字字句句萦绕在耳边:
月有阴晴圆缺,
人有悲欢离合,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是啊,不论是自己,还是遥在落凤的母亲,甚至埋骨仲山,从未谋面的父亲,此时此刻都共着同一轮明月。人生起起伏伏,际遇难料,唯有希望远方的亲人平安长久,即使不能即刻相见,每当月圆之时,能在同一轮月亮之下相互遥祝,寄托思念,亦足遣怀了。
晨夕再想到千百年前,多少文人骚客,将相公卿,或对酒当歌,或落魄潦倒,也是对着这轮明月寄怀抒情。他抚今追昔,一时间神驰物外,不能自己。
明月牵动情思,让人多愁善感。沧海辽阔壮美,让人心生豪迈。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景气象相互作用,让晨夕突然获得了一种超然的感觉。
他收摄心神,默运《潮汐心法》,于沧海明月间,抱元守一,潜心体悟修炼之道。但打坐良久,晨夕始终不能进入平时静息凝神的修炼状态,外界仿佛有一种契机一直在吸引着他。
晨夕索性不再将意识固守丹田,他将精神力扩散开来,直至自己的极限。直径达到千五范围的精神力笼罩了整个龙船,和龙船外的大幅海面。
晨夕将自己的心放松下来,不再想着如何修炼真元,如何精进修为,而是全心全意地感受大海的平和雄伟。他的一颗心飘飘荡荡,兹兹念念,不着半点痕迹,逐渐与大海契合。神随浪涌,心共月明。
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当金乌东升,玉兔西坠,阴阳交泰,一轮耀眼的红日跃出海面,晨夕直感到紫气东来,万千丰富的灵气和来自大海的领悟随着阳光涌入自己的体内。
他的丹田暖融和煦,真气流转,周身毛孔大开,吐故纳新,整个人都有焕然一新的感觉。只是一晚的修炼,晨夕就感觉到自己的《潮汐心法》再有突破,从第四层入门达到了小成的境界!
看来大海的确是水系功法的温床,自己此次巨澜国之行,就是找不到水系元素精华,也是不虚此行。更加重要的是,晨夕首次清晰地认识到了《潮汐心法》的本质所在。
之所以自从陆川大师创制了这部绝顶功法以来,无数水系修炼者无法得窥门径,是因为这部功法与其说是内功心法,倒不如说是一部修心典籍。
风烟大陆沧桑浮沉,俊采星驰。先贤圣哲如一颗颗璀璨的繁星,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其中最为著名的学说分为儒释道三派。
释家讲空性,道家言清虚,其鼻祖的经典学说中,“守静笃,致虚极“一句被奉为“一语道尽了参悟真意“。
儒家的孟轲有一番掷地有声的谈话,流传千古。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孟轲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问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孟轲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晨夕月夜感悟大海,发觉心境越是贴近自然,仔细体会自然的规律,自己的《潮汐心法》进境就越快。在打坐之时,越是忘记自我,空灵自在,就越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感悟。
由此可见《潮汐心法》是一部非常贴近道家清虚之道的经典。它以水入道,教人舍己从人,清心寡欲,无形无质,随遇而安。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回溯本源,寻觅真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