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更时分,李奇困意绵绵中艰难地睁开了眼睛,他已经逐渐适应了在大唐“上早班”的生活,这里抓出勤比他曾经呆过公司还严,动不动就是罚一个月俸禄。
“今日又该上朝了”,艰难地从床上爬起来的人抱怨道,不知不觉,时间已经过去了八年。
因为天气开始转冷,入秋后,整个长安都显得萧索起来。
出了府门,一阵风吹散了困意,一路上还碰到了许多去上朝的熟人。
大家互相客套一番后,一起结伴往皇城走去。
前面有个看起来很熟悉的背影,李奇加快了脚步,等到走近后,才发现是马周。
马周回过头来见是李奇,也十分客气,“见过世子。”
经过这段时间的历练和沉淀后,马周浑身气质越来越沉稳,真是天生适合做官的人。
“最近怎么样?”李奇问道。
“在下能有今日,全仰仗世子知遇,马周没齿不忘。”
“哈哈,我只是让你提前做正确的事而已,有什么好感谢的。”
马周现在已经开始试着处理门下省的一些政务,能力出众,办事谨慎客观,深受与他共事的官员的赞赏,已经有人上书李二,估计不久之后又要升官了。
“宾王可曾有婚配?”李奇问道,他想起来自己自己忽略什么了,没错,正是眼前的马周。
“说来不怕世子笑话,周自幼家贫,又丧双亲,尚且自顾不暇,至今未曾娶妻。”马周有些窘迫地低声道。
李奇表示理解,马周现在的年龄放在现代也算大龄剩男了,更别提十几岁就要娶妻生子的唐朝了。
“本世子也二十有四了,也未娶妻,无妨。不过本侯想给你介绍一门婚事,不知道宾王可愿意?”李奇问道。
“这……周乃贫寒之家,又已过而立,怕委屈了人家。”
马周犹豫着说道。
“非也非也!宾王如此想就错了,吾与东阳公主也差了**岁,况且三十春秋,正是男人壮年,就差上十四五岁,又有何不可?”
李奇循循善诱道。
“侯爷说得在理,可周乃贫贱之人,又无甚功名官位……”
马周仍然在推拖。
李奇当场就急了,“宾王啊宾王,本世子以为你是个明白人,如今怎地开始轻贱自身,若如你所言,尔岂非欲加罪于父母?哼,算本世子自作聪明!”
马周见李奇面有愠色,才反应过来,连连道歉道:“世子息怒,是周无礼,不该重外物而轻侮自身,既然世子有心,周从了便是。”
“这就对了嘛,今日下朝后,你且随我走一趟。”
李奇脸色这才好看些。
马周欲言又止,似乎还有什么话想说,但见到了宫门之外,便又咽了回去。
两人并肩一起进入了皇城。
在外等候了一会儿,就进入太极殿内,开始等待朝会的开始。
少顷,李世民到了,朝会正式开始。
李奇也算是上了半年朝的人,虽然向来对政治不感兴趣,但听这些大臣的辩论能学到很多东西,自己马上就要娶东阳为妻,好歹也是皇亲国戚了,先帮老丈人把国家治理好,也是分内事。
坐于龙椅上的李世民静静地听着朝臣们的争论,见李奇不复以往的懒散状,反而在认真听讲,不由感到欣慰,很多大臣都和自己私下里讨论过李奇,大家的观点基本上一样,李奇有大才,但就是游手好闲,换句话说,就是懒,至于是不是真的游手好闲,谁也不太敢下定论。
为此自己一个皇帝用了诸多办法,这小子仍然软硬不吃,如今能迷途知返,算是大幸。
“李奇,听了他们二人的话,你有何想法可试言之。”
李世民的话让李奇回过神来,他听见皇帝在叫自己发表意见,便缓缓地站出来,回道:“二位大人之言皆有一定道理,可依小臣看来,二位大人之策皆不合时宜,郑大人之策过于急切,而王大人之策则过于迟缓。小臣认为,计略与我大唐当前状况相符即可,对急事用急策,对缓事用缓策,取二位大人之中即可。”
这话听起来就是废话,但也不那么废,意思便是,取二人之中。
李世民不置可否,向下方一干人等问道,“诸卿以为如何?”
“臣等附议。”众人齐声回道。
“即如,此事不必再议,主管官员便宜行事便可。”李世民沉声言道。
一件事议完,另一件事又马上出来,李奇仍然认真听着,这件事李世民倒没有叫他发言。
接下来就是讨论军事问题了,和文臣们不同的是,武将说话从来不引经据典,一般都是有啥说啥。
李世民在龙椅上道:“颉利虽然已灭,但西突厥又开始蠢蠢欲动,诸位有何说法,可畅所欲言。”
“陛下,此事容易,若其敢犯我国境,老臣虽已年迈,仍可自提一军灭其国。”
说这话的是秦琼,在李奇用药膳为他调理身体后,便不顾李世民和家里夫人反对跑来上朝,李世民见秦琼精神焕发,一高兴,也就懒得再阻止了。
“翼国公尚且如此!我等也愿效死!”一班武将齐声附和。
李世民从榻上站了起来,环视在场众臣,“诸位皆是我大唐栋梁,朕自当与尔等同心同德,不过待朕与尔等皆年老后,何人安我四方,我大唐边境,大小国十数,若皆要剿灭,又将有多少将士埋骨异乡,朕不欲多造杀戮,所求乃万全之法,能保我百姓免遭受战乱之害,功莫大焉。”
众人不再言语,朝堂内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皱眉低头思索起来。
因为这件事并没有那么容易。
见众人不再言语,李世民面色如常,然后开口道:“李奇,你有什么看法?”
下方的李奇其实一直在默念,不要喊我,不要喊我,不要喊我……
然后就被点名了。
该死的墨非定律!
见众人望向自己,李奇也没有怎么慌。
这个问题他是思考过的,甚至与人争吵过。
“外族之祸,自古有之,昔秦军之强汉将之勇,不能尽除,中原势弱,其又反复,前朝曾督大军亲征,亦无功而返。今我朝新立未久,国内百废待兴,边关将士疲惫,剿灭颉利,已尽倾国之力,致使国库空虚,不宜再大动刀兵,依臣之见,有三策可对,其一,仿春秋时秦之远交近攻,多派间者,以分化其力,离间其心,使其自乱,我朝即可从中取事,一战功成。其二,可仿效汉朝时,与国交界处,设都护府,以此抚慰蕃属,辑宁外寇,并于其地置列州县,任命官职,由都护府行使督察之权。其三,可令蕃邦族人,入我大唐户籍,使兄弟相隔,夫妻相离,父子相远,假以时日,则其亦自认为大唐百姓,外患可解。小臣愚见,请陛下圣裁。”
“诸位以为此三策如何?”李世民问道。
“留阳侯三策,皆有可取之处,请陛下圣断。”
马周先出声应道。
“马周,有何看法?”李世民见是马周先应,不由有些惊讶。
“陛下明鉴,周虽为文士,不通军旅,可亦知兵法有云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此三策,几合我朝局势,陛下可全用之,见机行事。”马周答道。
“陛下,臣也以为此三计可行,如马御史所言,若对不臣服之邦,可用其一,对诚心归附之邦,可用其二,对因局势所迫而称臣之邦,可用其三,三策齐下,则外患几可除。”
“臣也认为有理。”
“臣附议。”
一众大臣思索一番后,也觉得有一定道理,附和道。
“朕也认为可行,不过此论只有大概,请涉及到的各部官员,制定祥细方略,以此作为我朝与藩邦相交之策,即日施行。”
这三个靖边之策,其实早已经用在突厥身上,只是这第三策,听起来妙,一旦真用起来,恐怕会受到大阻力。
……
贞观六年,帝与诸臣朝议边事,王以三策对,帝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