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朝后,官家又留了人议事,阿杨自然被留下旁听。等他下朝去开封书院准备下午的课的时候,翰林院新作的文章诗词已经流传出去了,说的便是今日朝上之事。文章传到了京城的各个文人圈子,皆有唱和,各书院也传出不少文章。
文人圈子对此褒贬不一,有的担心武人弄权,也有思虑深一些的,理解吕相的担忧。学子也纷纷各抒己见,他们还是一腔热血的年纪,肆无忌惮地畅想辽阔的未来。他们自信自己未来有一天能站上那金殿堂,自然是希望自己的未来有更高的阶梯。
也有不少如林瑾这样的,在阿杨上课前,特来堵着这个好说话还没架子的武先生,问“我们现在学武真的来不及了吗?”
主修兵法的学生一时走路都带着风,选择主修兵法要么天赋异禀要么家学渊源,身上多多少少有几分拳脚,被路过的先生拉回去训:“你们还是先去把兵书读好吧,犯不着现在上战场给将士拖后腿。”
有这事激这,今天下午的武课,连平日最惫懒的学生都像打了鸡血一样亢奋。
武课之后难免出汗,因此书院的武课都是被安排了在了最后一节,下课之后学生们便可以回去了,阿杨安排学生解散之后,在学生的花名册上做了些记录,然后就去黛玉她们斋的斋室找黛玉一起回去。
黛玉斋上的同窗也慢慢开始习惯武课下课后这位看似吊儿郎当却又让人感觉深不可测的杨先生来等黛玉放学的样子。
当然,如果可以,阿杨是希望能天天来陪黛玉放学的。但是阿杨也知道黛玉应该有自己的生活和社交。
每三日一节武课他有时候会来书院看看进度,下课了便来等黛玉收拾书袋。每旬的大讲需要他主讲,下课后总是被学生团团围住,黛玉就一边慢悠悠看书,一边等阿杨那边结束来找她,两个人自有默契。
不过有时,阿杨遇到了什么有意思的事情迫不及待想要和黛玉分享,就会兴冲冲跑来等黛玉放学,抢陶蓁的工作挤陶蓁的位置,闹得陶蓁从一开始的调侃黛玉变成了现在的偷偷对阿杨做怪脸,在这过程中,书院的其他学子也逐渐与阿杨熟悉了起来,有时还会给阿杨推荐一些有意思的店和不错的食肆。
阿杨陪黛玉放学,其实大多数时候也只是单纯的陪黛玉回林宅,没什么别的事情,只是想多和黛玉待一会儿罢了。他帮黛玉提着书袋,两个人踩着夕阳慢悠悠地一起走回林家府,一路上各自分享这几日的见闻或者是自己遇见的事情。不过偶尔也会绕点道,要是那日课业不多,或者哪天落日时的空气太清新,他们也难免会跑到大相国寺去逛一圈,或者去河堤看看新抽绿的柳枝。
如今天气渐渐转暖,街市上可见的异族商人越来越少,他们中的大部分已经随着商队离开京城,街市慢慢回归了人们熟悉的模样。
不过,开春后新的花样和新巧小玩意儿也像春日的花一样遍地开放。以往阿杨自己一个人看也得劲儿,但如今看到了有趣的东西,总想回过头叫黛玉一起来瞧瞧。若是黛玉不在身边,总觉得少了几分乐趣,便把这位置记下,打算明日带黛玉来瞧个有趣。
有时候两个人回去晚了,阿杨便在林家和黛玉还有贾敏一起用个晚饭,在灯下拄着脑袋看黛玉完成今日的功课。
偶尔在功课上钻了牛角尖,黛玉还得去找之前顾先生给她带的书,里面有不少都是当初顾修竹为了教导阿杨而特意撰写的,上面还留着阿杨和顾先生的笔记。黛玉和阿杨若是一时讨论得起兴,还会再去翻别的书佐证,时常聊到深夜,直到木槿隐晦地赶人,阿杨才恋恋不舍地告别,连黛玉都是意犹未尽。
回了家,师父和沈叔都不在。阿杨看见师父漆黑黑的院子,挠了挠头,一时居然还有几分不习惯。虽然平日师父平日回来的挺晚,大部分时间都不着家,但深夜的时候他院里敞着门,里面黑洞洞的一片,让阿杨看着有几分变扭。于是阿杨便进去把师父屋里的灯点上,再把门一关,嗯,这样看着就顺眼多了。
倒也不是离不开师父,之前他自己独自一人在江湖闯荡,也没这么多七七八八的愁绪,只是那院子忽然熄了灯,一时不习惯。
广州府。
接连作战,范仲淹看上去倒不显得疲惫,但眉头难平。
谁都知道这些敌军不过是那人引来给大宋添乱子的,如今宫九失利,朝廷把目光撇向海线,这些人对于大宋不过是蹦跶的蚂蚱。
幕后的推手毫不犹豫放弃了这些人,本来他也只不过是让人稍稍怂恿罢了,他们后续如何,与他何干?
宫九的师父不肯露面,被抓住的打手也不知道更详细的消息,事情一时陷入僵局,玉罗刹几乎想抓着顾逼他起卦了,顾修竹却还是一份胸有成竹的样子,道:“不急,快有转机了。”
玉罗刹狐疑地看着顾修竹,问:“又开张了?”
那些长得五颜六色的敌军连海线的第一道防线都没突破就溃败了,范仲淹为了让陷空岛的几个兄弟多找些消息还特意拉长了作战时间,哪想得到对方这么不经打,没打两架就被逼远了。
水军难得有这样练兵的时候,而且对手的水平比较适合练手,几乎没造成什么伤亡。但是范仲淹却没有陈胜追击,而是选择按兵不动,怕他们一下子跑远了。
在按兵不动的这段时间里,顾修竹连对方的语言都已经学得七七八八了,还能指导一下范仲淹,趁着这段时间,范仲淹也忙里抽空学了一会儿,如今也能做基础交流了。
那些异邦人大约是有心放弃了。他们被怂恿而来,是因为有人透露马上有个好时机能对宋国下手,因此才来凑个热闹,想要发笔横财,如今打不过,自然早早跑路,保存船队,宋国的武器可不是摆着看的。
但是出航的开销巨大,没能从宋国获得财富,他们自然要通过其他渠道弥补损失。于是他们转头就对寇国开刀了。
他们一开始被逼退到到寇国的海域时,寇人没有多想,他们在寇国海域徘徊的时候,因为寇国有几支势力在暗中支持他们,因此寇人依然在自我安慰,直到他们堂皇上岸掠夺,还抓沿海的渔民逼他们为自己修理船只,寇人还试图捂着耳朵闭眼不见,想把他们快些打发了。
他们抢来的武器对大宋来说已经不是最新式了,数量也不够看,但是对寇国来说,却宛如天灾般可怖。他们一路烧杀抢掠,转眼就要打到寇人的皇都了,吓得寇王仓惶跑路,托言“大凶”闭门不出,指责那些给洋人提供助力的几个家族。
虽然此事是寇王默许的,但谁也不敢在这节骨眼反驳,低头受责。在此之前,他们哪想得到这些蛮人说变脸就变脸,之前还一起商量着共讨大宋呢,转眼居然就对“同盟”下手了。
果然粗鄙蛮人,为受教化。
虽然寇国一开始就没觉得对方能打得过宋国,但也有心想混水摸鱼从中谋点好处。现在对方枪口一转指向了自己,马上便慌了,眼见人要打破京都了,寇王连忙向上国上书,请求大宋可以派人来帮自己赶走这些作恶的蛮人。
范仲淹冷笑,把那封求援的上书晾了几天才往上递,不紧不慢地等官家的回复。
寇人观察了几日,见大宋的水军没什么反应,又接连派了两波使臣来哭,范仲淹才做出一副松动的样子,让水军在那边转了两圈意思意思,稍稍震慑住了那些洋人。
范仲淹的节奏把握的很好,以至于洋人还是贼心不死地在寇岛附近徘徊,时不时来抢一抢寇人。寇王稍稍安心,那些被抢掠的几个家族却个个损失惨重。一段时间后,暗中盯梢的卢方终于有了收获。
夜深起雾,一个打扮低调的家仆从某个大院离开,海边,各色黄金器具、珠宝珊瑚被送上一搜搜不起眼的小船。
小船轻轻划出,隐入雾中。卢方感觉到不对,暗中跟上。不知跟了多久,小船在一座小岛停下,船上的东西被运上了早早停在岛上等候的大船上。
他们交接严密,卢方混不进去,怕打草惊蛇,只远远跟着。
大船的船家个个面色麻木,但驶船的技艺高超,避开避开漩涡暗礁,若非卢方谙熟水性,怕要先折在那个。直到天蒙蒙亮,卢方接着微弱的天光远远看着那些船只驶向一座被漩涡围绕的小岛,猜想这就是目的地。思虑之下,他想起顾先生的嘱咐,并未上岛,趁着天还灰着,一边判断方位,一边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