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半劫沟只有一半是天堂 > 第2章 :荒诞的传说和眼见的事实

第2章 :荒诞的传说和眼见的事实(1 / 1)

在汉朝,我们村还是一个很小的村落。八一中?文?w1w8w?.88111zw.com说村落稍好一点,如果说是个湖泊中的荒岛到更为贴切。从几十年以前的地貌,也能够看出来。我们村原来没有一条正规的大街,大概在汉朝那个洪荒的年代,也不需要什么大街。所以现在的大街的位置,是一条深沟。而这条沟到了现在我家的房后,又分出了向北、向南还有向西的三条沟。而我们村的地貌呈现一个东高西低的走势。东边过来的沟,在分叉以前是二米半深。而西面的地势和沟底持平。而西面的沟又和东面的连接起来,因此再向西延伸,也是两米半深。所以,在这里就形成了一个水位落差。在水流量大的时候,远远望去,就和瀑布一般,因此人们管这个地方叫水簸箕。西面的沟和南面的沟是相通的;西面的沟和北面的沟也是相通的。我想,当时这大概就是汉朝时期的古河道所留下的痕迹。

紧挨着水簸箕的南北两侧,各有一座庙。每座庙墙的外面都有一个平台,人们在炎热的夏季,喜欢晚上在这里侃大山,消夏避暑。而在冬天农闲的时候,则喜欢在这里晒太阳,取暖聊天。因此,人们又把这里形象的叫做双庙。

再往西走一华里,有一个大约几十亩大的水塘。而这个水塘如果沿沟底往下量,又有一丈多深。人们把这里叫做半截沟,后来由于老学究的原因,把这里改名,叫做半劫沟了。至于前人为什么把它叫半截沟,我不知道。我想,大概是因这个地方所在的位置的感恩,这个地方正好位于我们村西边和东边的中间吧。我们村距东边的村子四华里,距西边的村子十华里,当时村子东西的跨度是三华里左右。而在东西走向的沟到了这里以后,又和沟底平着,沿着两侧水塘的壁掏出了近两米宽的平台。象路一样,其实这就是路。

这条沟由东向西,在旱季还是一条从西部山区通向东部平原的交通要道。由于沟或者是河道的存在,村子的布局也就显得分散。主要是最东北角的郭家,正东,北沟沿上的孙家。正东南沟沿上的张家,东南角的百把十户的杂姓人家。北沟沿上正北方向的商家西北角的张家。正南,南沟沿上的杜家再向南走最南端的郭家。和最西端的北沟沿上的雷家和北面紧挨着的王家,还有最西端南沟沿上的孙家。这是村里基本的人员分布情况,全村大概六七百户人家。但是在北沟沿上紧挨着沟住的却是一户姓孙的人家。南沟沿上紧挨着沟住的是两户人家。一家姓刘,一家姓王。而这几家都分散在别的姓氏里边,杂居着。而且,也都在村子的最西端。而南沿上的两户杂姓人家,刘家在东侧,王家在西侧。在河沟分叉的地方,西面被通向西部的河沟分成了南北两块。东面被由东向西走向的河沟也分成了南北两块。也就是在河道分叉的这个地方,东西的地势又有明显的差别。也就是在这里,东西的地表垂直下落,西部平台比东部的平台要低三四米。而所有的人家都在东部的平台上。紧挨着河道北面西边第一户人家姓孙。南面西边第一户人家姓王,第二户人家姓刘。因此,半劫沟生的事情,只要是能够让人看见和理解的,总也逃不过这几户人家的眼睛。

关于半截沟这个名字的来历,比我们村子的来历还要多。村子的名字怎么来的没有版本。但半截沟的来历,却有着三个版本。第一个传说是关于大唐尉迟恭,前文已经说过,在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第二个传说是宋朝的杨六郎,幽州兵败,逃到这里,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用枪奋力一挑,挑出了半截沟。瞬时,沟里的水,全部的集中到了半截沟里,阻挡住了追兵,保全了自己和士兵的性命。而半截沟,是形容杨六郎的枪是宝枪,人是神力。

第三种传说,是说不知道那个朝代的一个什么王爷,(经考证可能是汉朝)要在不远的山上修墓,但山的四周全是水,没有办法开工。于是,就有人出主意说,在这个地方,开一个方圆多大,多深的沟,就能把山周围的水给撤到这里来。王爷照办了,水真的过来了。等墓修成了,王爷一想不妥,墓的入口,不能开在显眼和离墓近的地方,那样容易被盗。于是,就把墓的出口开在了半截沟里。并将修墓的人全部杀死,扔在半截沟的水塘里。

历史展到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期,这里的河道就是名存实亡了。只有在夏季,雨水充足的时候,才见由西部山区的河套里下来的水,源源不断的流向半截沟,而东部流过来的水就是时有时无的了。因为东部流过来的水,主要是雨水和污水。

也就是在这个年代,村子里的人们在半劫沟看到了非常稀奇的一幕。那就是几乎每天的同一时间,都能够看到一个疯老婆子。说是疯老婆子,其实就是一个四十多岁的女人。身上斜挎一个花布包,头上包着一块花布头巾,而且还是短。手里拿一个大扫帚,一边走,一边唱。而且走的十字步,也就是现在人们所谓的秧歌步,唱的内容大概是:“东边日出西边亮,有了月亮,星无光,有了太阳没月亮。中华民国大改行,拆了庙宇盖学堂”

也就是这个疯女人,每天准时的出现在最东边的河沟的北上沿,唱着,跳着秧歌步走着,而且那个大扫帚,还不停的扫。嘴里还念念有词:“怪,怪,怪,妙,妙,妙。这个世界真奇妙,男人的辫子不见了,女人都要放大脚。家家户户不过年,却是天天放大炮,东跑跑,西跑跑,街上到处纸钱飘,做人还是多行善,恶事做绝天要报。”这几句是念快板似的念出来的。而且在念这几句的时候,也不跳舞了,只是随着节奏走,随着节奏扫。念完了,向前跳三步,然后再重复前面的秧歌舞和唱词。每次的节奏和频率都不会乱,每天的时间也不会错。每天早上六点,这个女人一准从最东边的沟北上沿准时出现。然后经过村子,再到半劫沟消失,一共需要两个半小时。到了半劫沟,再转着圈重复着说和唱,走和跳舞,也是三圈。但是最后是怎么消失的,却从来没有人看见过。反正,就是到了这里,转上三圈以后,这个人就不见了。有的人说这个地方沟深林密,草木茂盛,是趁人们不注意滚入了草丛。也有的人说是半劫沟有暗道,从暗道走的。而且,关于这个女人,也有很多的版本。有的人说这个女人就是个疯子,有的人说这个女人是个得道的神仙。不然说得怎么这么准呢!果然没有几年,每个村子的庙宇、观堂,都几乎改成了学校。过去所谓的私塾,也被废除了,而兴起了公学。而老学究的研究结论则和以上的版本不同,在老学究的研究文献当中,是这样记载的:“我不一承认这个传说中的女人是疯子,也不赞同这个女人是个得道的神仙的说法。我认为这个女人,好像是一个当初,代表先进思想的国民党的宣传员。因为,当时的国民党兴起的辛亥革命,本身就具有不彻底性。就和我们的伟大领袖**说的一样,动群众不彻底,并且忽略了农民在这场运动中的作用。因此,作为离武汉和广州甚远的我们村;这么一个偏远,而且名不见经传的小村,更不会受到什么新思潮的波及。因此,我认为这个女人,在当时,是借着疯子的身份做掩护,而实际上在替国民党进行宣传。

也就是在这个人们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消失的女人,也不知道准确的什么时候消失的女人,反正当时的村子里,无论是传说也好,还是记载也好,没有一个准确的时间。所有的人都是只知道大概是什么时候,再也没有见过这个女人。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说不出具体和准确的时间。在这个村子里,只有两个人能够说上来。但这两个人,几乎是和这个疯女人同时消失的,而且也确实是同时消失的。但村子里的人,也说不准这两个人消失的准确时间。这两个人消失的准确时间,也只有很少的几个人知道。一个沟南沿西边第二家,刘家的女主人。除她以外,连刘家三岁的儿子,都说不清楚他爹消失的准确时间。再就是沟南沿西边第一家,老王家的女主人。因为消失的这两个人,一个是刘家的当家的刘振天。一个是王家的大儿子,王文海。刘振天和王文海两家还是老亲,刘振天的岁数大,但是辈份低,得管着比他小十二岁的王文海叫表叔。在两个人消失的时候,王文海是十六岁,刘振天是二十八岁。为什么我们用消失这个词来形容这两个人,而不其它的词呢?因为无论是刘家的人,还是王家的人,都是只知道两个人消失的准确时间,但是两个人去了哪里?去做什么?确实是任何人都不知晓的。

对于两个人的突然消失,而且是一种没有任何征兆的消失,村里的人也是议论纷纷。一传十,十传百。虽说传说各不相同,但总归还有一点共同的地方。那就是人们常说:“你说,人家刘振天,不吭声的走了,是因为家里过不上来了,欠的债太多了,一走了事。一是可以赖掉债务,二是省的在家里心烦。可王家的大儿子走的原因是什么呢?”“哎!谁说不是呢!刘振天原来也是有些家业的,只不过人不争气罢了。整天的吃喝嫖赌的,把光景败完了。可是这一走,留下孤儿寡母的怎么过呢?王家的大儿子,这走的原因可就让人费心思了。王家可是有钱人家呀!王家大儿子也是在府里读过大书的人。人聪明,透灵。怎么会和刘振天混到一起呢?让人费心思。”“你知道什么呀!两家不是亲戚吗?再者,刘振天不也是念过大书的人吗?人家念过大书的人,就愿意和念过大书的人在一起呆着。只不过呀!如果不是王家接济刘振天,刘振天一家人非得饿死不可。就是刘振天走了,刘振天的媳妇和儿子也不会遭什么罪,王家不会坐视不管的。王家那么大的家业,王老爷可是个大木材商啊!人家在府里还有门脸呢!村东还有人家上百亩的良田,不再乎多添一两张嘴。况且,王家的二女儿和二小子还都需要人照顾呢!而且,王家的二儿子和刘振天的儿子几乎同岁。大不了,刘振天的媳妇去给王家做个老妈子,也就是了。反正,两家即是亲戚,也是街坊。”

议论归议论,传说归传说。就在两个人消失的前二年,也确实如同人们说的那样。刘振天的媳妇确实做了王家的老妈子,一是照看王家的二儿子和二女儿。同时,也照看着自己的孩子。两家毕竟是亲戚,况且王家的女主人为人忠厚。也不拿刘振天的媳妇和孩子当外人,吃和自家的人吃一样的,用和自家的人用一样的,从来没有把刘振天的媳妇和孩子当下人一样的看待。

但是,到了第三年,事情却有了转机。从刘振天和王文海消失的第三年开始,几乎每年的同一个季节,而且每年都前后差不了几天的时间,都有一个人骑着快马给刘家来送钱。送的数目没有人知道,但是,谁都知道送的挺多的。因为刘振天的女人也不在王家当老妈子了,而且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开始置办产业,购田,买地;也开始用起了长工和短工。等到了二十年代末期,由于一个特殊的事件,也就是这个事件,导致了也就是在几年的时间,刘家就成了有着气派的房屋,家里用着奴仆。并且出出进进,刘振天的媳妇和儿子,也是穿绸挂缎的。这在当时的农村里,特别是我们村里,可是了不得的家庭才有这样的气派呢!其家业和王家几乎不相上下。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明末江山如画 铁尺君侯 最强罗成之横扫天下 巅峰神帅 草根特工已知天命大叔 大魏霸主 我们的1660小样有型 一个残暴帝王 篡改大明 诸天农贸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