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当年侯生管的那座夷门在哪里?”
“夷门,即城之东门。公子北上救赵,就出这道城门,侯生送走公子后,北望再拜,自刎而死。魂随公子,已报知遇之恩。多么重义的老人家,随同公子救赵的壮士朱亥,便是他推荐的……”司马迁还打听了些魏国逸闻,离开了信陵君祠堂,驱车往城东,看当年夷门旧址,又访问了几处古迹。大梁城北十几里便是黄河,沿黄河有条驰道,可通关中,司马迁离开大梁,便沿黄河西行直奔关中。黄河眼下水势平稳,一旦上游水涨,它便厉声作色,发怒起来,一个压一个的洪峰奔腾呼啸,滚滚向东,一旦决堤,数百里城邑顷刻一片汪洋,这河堤关系沿岸千家万户。大梁往西,有数百里大堤,似一条长龙,守护两岸。走了数日,来到郑国故地,见沿岸人来人往,有挑土的、抬石头的,成群结队,奔走于堤上堤下,原来是在加固大堤。司马迁叫王叔将马车停在道旁,亲登大堤,看当地百姓出河工。一些人变打夯边唱歌。千沟万壑输泥沙滚滚浊流出山峡上头泥水下头淤筑得河堤保万家声音高昂,老幼齐歌,上了大堤见一群人正在那里擦汗、歇气,便走过去,双手抱拳,高声说:“父老兄弟们辛苦了。”
人群里一位老丈打量了这个长安少年:“过路客人有何见教?”
“哪里。我是来向诸位请教的。”
司马迁通报了性命,这群朴实的农夫,便围坐堤上,热情地交谈开来。“方才歌声十分动听,可惜有的地方还听不大明白。”
一个壮年汉子笑道:“客人,我们年年筑堤,为的防它决口,这河堤可是千家万户生死攸关的大事。只要出个小小漏洞,便危害无穷。常言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故此,年年加固增高,修缺补漏,即是为了保万家的道理。”
“那么,‘上头泥水下头淤’是什么意思?”
壮年汉子望了老丈一眼:“还是让我们的老师傅讲吧,他在这条河上,治水多年。河东、河西跑了一辈子。”
司马迁忙向老丈拱手:“望老丈赐教。”
老丈还了一礼:“少君要听,那我就从黄河的源头讲起。黄河来自昆仑山下。古代昆仑二字即河源之意。诚然后来印证黄河还有更远的源头。昆仑山上融解的冰雪,形成一股清流,涓涓东下,此即黄河之源。自河套南下流经一段黄土高地,黄河就变得判若两人了。黄土、泥沙从山丘、沟渠,四面八方向它扑来,滚滚泥沙,日日夜夜倾泻到河里。一石之水,五斗之沙,清澄碧波成为浑浊的黄水,这便是‘千沟万壑输泥沙’,黄河流至龙门,两岸高山相对,状如峡谷,即‘滚滚浊流出山峡’,流到中原地势平坦,不能将泥沙排入大海,泥沙从水上沉淀河底,形成‘上头泥水下头淤’,河床上升,便要加高河堤,以防决口。河工四季不断,春有桃汛,夏有伏汛;八九月秋雨绵绵,要防秋汛;冬天冰雪多了,还要防凌汛。一年四季,不分老幼,叠石担土,修筑大堤。世世如此,把老百姓苦够了。”
“如此说来,两岸百姓的河工之苦,就无尽期了。”
“这也不然。”
老河工顺河岸东西一指,语重心长地说:“黄河是能根治的。要治理它,只有两个法宝:一个是保土;一个是疏通。舍此二途,再无别的高招。保土者,止住上游泥沙,不再倾入河内,中游河床不再上涨,河堤就无须加高了;然后走第二步疏通,将沉淀河底泥沙,徐徐疏导入海,河床一深,吃水量大,便不怕汛期洪峰,中游要紧处再开几道河渠,调节水量,引渠灌田,使沿河一带水旱保收,保了万家,也富了万家。”
“老丈言之有理,令人钦佩,但不知这保土、疏通,二者以谁为主?”
“自然是保土啰。黄河流经朔方郡,所含泥沙尚不十分显著,南下龙门,直至风陵渡,所过千里,尽是黄土地带,有大小百余条泥沙河日日夜夜滚滚冲来,保土即制住这带水土不再流失,不向黄河输沙。”
“这土如何保法?”
“植树造林四个字就够了。客人,我打个比方:树根长在地下,似手指头一般,仅仅抓住泥土,越扎越深,越抓越紧,泥土还跑得了吗?假使上游黄土山丘,遍植林木,不过二三十年功夫,黄河就根治好了。这才是千秋之利,修修补补不过一时之务。如今,不过也是弥补一时罢了。”
老人也是不胜感慨。是啊,世间多少事,又有几多能做千秋只用呢?不过一时一会儿。马车沿驰道西行,道旁一片黄金的麦地,眼看要开割了,黄河虽有水患,也灌溉过良田万顷。沿路上司马迁有收集了许多遥远的逸闻:据传远古时候,黄河流域有大大小小部族结群而居。其中皇帝族、炎帝族、九黎族最大。九黎族首领蚩尤,凶恶横暴,侵扰各邦,抢夺炎帝族土地。黄帝族会同炎帝族大败蚩尤。九黎族一部迁往南方。从此炎黄两族融合一体,成为黄河流域的强大部族。部族名称为“华”。即光大壮丽之意,黄帝轩辕成了华族最早的国君,定居中游,故称中国或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