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一看國内阿li系、rx系软件层出不穷,似乎是谈不上凋敝二字的。
但对比一下海外市场的软件现状。
就会十分痛心地发现國内的软件市场完全是在圈地自萌罢了。
以saas吧,所谓的saas是software-as-a-service的缩写名称,意为软件即服务,即通过网络提供软件服务。
这是在21世纪开始兴起的一种完全创新的软件应用模式。
其核心为基于互联网提供软件服务。
从技术方面来看:saas是简单的部署,不需要购买任何硬件,刚开始只需要简单注册即可。
企业无需再配备it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同时又能得到最新的技术应用,满足企业对信息管理的需求。
从投资方面来看:企业只以相对低廉的“月费”方式投资,不用一次性投资到位,不占用过多的营运资金,从而缓解企业资金不足的压力;不用考虑成本折旧问题,并能及时获得最新硬件平台及最佳解决方案。
从维护和管理方面来看:由于企业采取租用的方式来进行物流业务管理,不需要专门的维护和管理人员,也不需要为维护和管理人员支付额外费用。很大程度上缓解企业在人力、财力上的压力,使其能够集中资金对核心业务进行有效的运营;saas能使用户在世界上都是一个完全独立的系统,如果连接到网络,借助于saas可以很轻松地访问系统。
正因为有着诸多优势,前些年国际上软件即服务这个概念大热。
盛行跟风的國内的不少互联网头部公司看到其中的商机,也纷纷进军该领域。
牛皮吹得震天响,最后搞出来的所谓的软件即服务却全都是似是而非的东西。
甚至很多东西完全是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在國外的saas厂商或其他企业服务厂商往往是模块化提供解决方案。
客户根据提供的方案自行寻找解决措施。
在國内市场呢。
则刚好反过来,saas厂商或其他企业服务厂商则仅仅局限在帮助客户解决问题。
简言之,國外的互联网巨头搞saas是奔着当爷爷去的。
而國内的一众跟风者爷爷没当成就算了,爸爸也没当成,整了一圈直接成了当孙子。
逼格直接low了。
软件行业一些比较潮流的概念玩不明白就不必说了。
说说具体的软件本身,更是凄惨无比。
國内此时除了一个wps有点存在感之外。
其余的,國内商业化程度高的专业软件几乎是屈指可数。
而普通软件呢,搞得出来。
但赚钱的也不见得是开发者。
反倒是盗版者疯狂从中渔利。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尽管国内的软件发展现状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但现状的凋敝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林灰在其中大有施展的空间。
林灰觉得并不能因为现状的不乐观就直接否定國内软件以及软件行业前景的一片光明。
现状在國内涉足纯软件方面的话虽然初期的环境肯定是没有在國外优越的。
但没有环境可以创造环境。
当有识之士发现那个能够让國内软件行业焕发出前所未有生机的人(林灰:没错,正是在下)的时候。
林灰相信相应的环境(无论是法律环境还是舆论环境)很容易就能够构建起来。
林灰觉得软件发展如果是长期扎根于國内的话也意味着能够有稳定的大后方以及足够高的保底资源。
就比如说林灰以后要搬运的操作系统。
如果是操作系统搞得非常成功。
那自然是没说的,直接视情况稳步朝国际市场进军就完事了。
但如果搞不出能国际进军的优秀操作系统的话也没关系。
只要操作系统基本功能说得过去,一样不用担心用户问题。
毕竟林灰搞得即便是再糟糕也照样是国产的。
而涉及到信息安全很多单位本就对國外操作系统心存芥蒂。
可以说到时候林灰搞得系统只要兼容足够强、学习门槛不高。
那么即便是林灰将来搞出来的操作系统要稍稍逊色于主流的操作系统。
也丝毫不用担心推广之类的问题。
用户问题也不用担心。
两亿潜在用户都是保守估计。
不是林灰盲目乐观,稍稍了解下类似于国家反诈中心app的下载量就知道了。
有些东西太多也无需多说,反正懂得都懂。
古人做官有三思:思危、思退、思变。
林灰倒是觉得做事亦如此。
所谓的将来搞得操作系统太扑街要靠國内市场来保底,实际上林灰觉得大概率是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
毕竟后发优势明显,更何况林灰还有前世所掌握的不少信息。
之所以会做出上面的设想,只是林灰出于“思危”而做出的一种考虑而已。
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提前想想意外情况林灰觉得并没有什么不对,为人处世需谨慎,凡事都要三思而后行,别等到事情无法收拾的时候,才悔不当初,发现为时已晚。
能够做到三思,方能闲庭信步,任他风高浪起,稳坐钓鱼船。
总之,林灰觉得虽然此时國内软件发展很窘迫,但前景广阔,而且长线利好。
因此伊丽莎白·妮诗所说的情况林灰虽然稍稍上心了一下,但也没有过于放在心上。
这次晚宴,林灰还同伊丽莎白·妮诗聊到了关于设计思想的一些东西。
无非就是关于软件设计思想之类的东西。
从言谈中,似乎伊丽莎白·妮诗很推崇朴素的设计。
很多人都推崇朴素的设计,但不同的技术人员对于朴素设计的理解却各不相同。
以伊丽莎白·妮诗的陈述,林灰觉得伊丽莎白·妮诗所推崇的朴素其听起来跟奥卡姆剃刀原则很相似。
奥卡姆剃刀原则是一个相当古老的法则了。
该法则最早是由14世纪方济会修士奥卡姆的威廉提出的逻辑学法则,此人在《箴言书注》2卷15题说“切勿浪费多余功夫去做本可以较少功夫完成之事”。
换言之,如果关于同一个问题有许多种理论,每一种都能作出同样准确的预言,那么应该挑选其中使用假定最少的。尽管越复杂的方法通常能做出越好的预言,但是在不考虑预言能力(即结果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假设越少越好。
涉及奥卡姆剃刀法则影响最深远的表述要数“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这种说法了。
很多推崇朴素设计理念的技术人员内核大概都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这个。
尤其是很多习惯于做减法的技术人员或多或少都受这种内核的影响。
故而伊丽莎白·妮诗会推崇这种内核的朴素设计理念林灰也不是很奇怪。
说起来林灰其实也很崇尚朴素设计的理念。
不过关于朴素设计的理解,林灰觉得关键点不是实体的多寡。
意味深长与历久弥新之美,蕴涵于简约之中,于清晰之中,于高效之中。
无论是朴素设计还是简约设计的原则在林灰看来都不是删繁就简,而是在纷繁里建立秩序。
当然了,相比于删繁就简,在纷繁中建立秩序就不是那么轻易的一蹴而就了。
甚至于别说是建立起被广泛接受的秩序了,就是在纷繁中建立起一般性的规范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毕竟很多时候秩序的建立要做的事情不是对纷繁的事物求最大公约。
而是将纷繁的东西抛在一旁,找到另一套更为高效的标准。
正因为如此,在纷繁中建立秩序很多时候都要追本溯源。
敢于重走回头路本身就是一种勇气,而能走出另一条不同的路则需要能力。
有勇气的人并不少,但有能力的人就不是很多了。
在纷繁中建立秩序这一理念,林灰只是默默放在心中。
因为在未拥有与之比肩的实力之前,这种说法只会被人当作大放厥词而已。
但林灰相信终有一日他会将自己所秉承的理念落到实处。
和伊丽莎白·妮诗吃完晚饭之后。
林灰收到了胡欣的消息。
胡欣是前几天《数字青年》采访林灰的记者。
胡欣称她已经写好初稿了。
不过为了定稿的严谨性,她打算再对林灰进行一下回访。
额,回访么?
尽管觉得没啥回访的必要。
不过《数字青年》毕竟是官媒,林灰似乎也没道理拒绝。
林灰略作思忖就答应了胡欣关于回访的这一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