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郭北县。
清晨,一位清俊道士推开城中一处僻静院落的大门,身着灰衣道袍,背着青竹书箱,抱着剑匣,带着出尘之气,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道士进门后,打量院中景象,庭院深深,清幽寂静,一切还像未离开前一样。
神觉感应气机变动,陆舟轻声一笑,心中暗道,小倩徒儿的修为倒是未曾落下,身形无影,无声无息。
“师傅!”一道惊喜的声音传来。
聂小倩的身影出现在陆舟的面前,脸上带着惊喜,美眸清灵透彻,气质幽静,白衣飘飘,美若天仙。
陆舟目光打量聂小倩,笑道:“小倩徒儿,修为倒是没有落下,越来越美了!”
“师傅又取笑徒儿了!”聂小倩嫣然一笑,春光明媚,百花齐放。
不过确实越来越美了,她眸中有清灵之气,俏脸粉雕玉彻,玉脂无暇,有着洁白修长的粉颈,此时修长白皙的脖子似乎染上了一层薄红。
肌肤如玉,腰肢纤细,身姿无暇,身着素白纱衣,真如天仙下凡。
幽明决的驻颜效果这么好吗……陆舟有些好奇有些疑问,只觉秀色可餐,赏心悦目。
陆舟摆正态度,目光清澈,看着美丽的徒儿,笑问道:“为师离开这段时间,郭北县可有要事发生?”
聂小倩也在打量师傅,只觉师傅返璞归真,无一丝气势外露,面容清俊,潇洒飘逸,不过望之越久,隐隐约约中便透出一股威严正大的气质。
师傅莫非进入天师境界了!她心中欢喜,想要询问。
听见师傅的问话,聂小倩神情一正,回道:“师傅离开这二十多天,郭北县无事发生,师傅家中也一切安好,母亲身体健康,气色很好,宋伯也是如此,师傅的分身如今在牢狱任职,如往常一样,凡师叔呆在青领山潜修,周莲师妹昨天回家看望父母兄长,今天晚上便会回来。”
听见母亲身体健康的消息,陆舟心中安定,对着聂小倩微笑道:“徒儿真是师傅的好宝贝,为师先去房间,放下行礼,一会与为师细谈。”
说罢,他走向西厢房,聂小倩在一旁漂浮,两人谈笑。
西厢房中,一间静室,里面摆放简单,收拾整洁,一切与离去之时一样。
陆舟放下青竹书箱,将之摆在一旁,怀中剑匣则放在案桌上,双眼环顾屋内景象,安静平和,他心中忽然感到一阵轻松。
杭州一行,碰见傅青凤与傅月池两姐妹,与宁采臣和张有仁重逢,参加钱塘龙君宴会,见了普渡慈航,了解天下大势,这一切终于告一段落了。
“不管未来会如何,我已经有所安排,剩下只看事情如何发展!”
陆舟轻笑一声,呵呵笑道:“这几日看看母亲与宋伯,然后便去青领山闭关潜修吧!”
“还有张师兄拜托之事也要有所准备。”
他定下未来几日要办的事情,心中大定,随后便出了静室。
在江上行船的几天中,他已经修整完毕,推动江船行进并没有耗费多少精力,倒是不用打坐恢复法力。
院落正屋,聂小倩正在等候,在桌上摆上茶水,糕点,准备与陆舟细谈。
陆舟出了西厢房,向正屋客厅走去,脚步轻松,姿态悠然。
客厅摆放一张圆桌,摆放着茶壶茶杯,以及一碟点心,桂花糕。
茶水清香扑鼻,是聂小倩调动幽明气转换特性,沏泡而成,可见她对幽明气运转如意,幽明气属阴,并不适合加热冷水,需得明悟阴阳变换之道,才能将阴柔清灵的幽明气用的至阳至热。
陆舟端坐在凳子上,端起一杯茶水,轻尝一口,只觉清香宜人。
聂小倩美眸流转,轻声问道:“师傅,你是不是进入天师境界了!”
陆舟哈哈一笑,道:“为师确实成就天师了!”
“怪不得师傅周身没有丝毫气势,返璞归真,如同常人!”聂小倩恭喜道:“恭喜师傅成为天师!”
陆舟欣然接受徒儿的祝贺,呵呵笑道:“天人感应,心神融于天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天师之道对我来说已经没有奥秘了。”
聂小倩专心致志的听陆舟讲述天师境界的奥秘。
她如今的境界还是厉鬼境界,修出一部分鬼体,通幽之眼,还未修成通幽之体,达到鬼王境。
鬼王境需要苦修,积累鬼元,等本源扩大后,才能孕育出鬼体,不再是一种死物,而是生活在幽冥的活物,天生神通,可称鬼族。
鬼道修行的第一个目标是凝聚鬼体,成为鬼王,与天师之道不同,不过也有相同的地方。
那就是其凝聚鬼体之时形成的天赋神通。
鬼魂成为鬼族,化为冥土的一种生灵,能够繁衍生息,幽冥法则便会触动。
从死向生转化,其中有幽冥法则降临。
根据所修功法,本人跟脚,凝聚鬼体时会得到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天赋神通。
与天师感应天地法则类似。
聂小倩将要修成鬼体,面对的便是这样一个问题。
不过她修行的是幽明决,幽冥录中记载的鬼修之法,修成的鬼体是通幽之体,明显会获得通幽之能。
能够触摸幽都大道。
想要进一步感应幽都大道,便需要一个好师傅的教导,就是修行幽冥录的陆冥。
陆冥不久后便会来此,教导聂小倩,同时传授她下一步的功法,如何成就鬼仙,在鬼仙之道如何前行。
陆舟现在给聂小倩讲解天师之道,算是为她打一下基础,然后就留给陆冥教导。
他想到这里,嘴角不由露出一丝笑意。
“还有一个周莲徒儿,也得考虑一下前路。”陆舟若有所思。
聂小倩沉浸天师之道中,蹙眉思索,眼神专注,神思渺渺。
陆舟莞尔一笑,暗道,这个徒儿倒是一个修行的种子,既有如此心性,在鬼道修行一路上,应该能走得很远很远。
在聂小倩拜师时,他便下定决心,真正承担起师傅的责任,护卫徒儿在这条路上走的越远越好。
他永远记得,自己的徒儿是如何回答道心之问。
“弟子愿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