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灯初上,看守宫门的力士们将一道道厚重的宫门关闭了起来。
“吱吱嘎嘎”的声响中,喧闹了一整天的南京城也慢慢的沉寂了下来。一些喝了花酒,刚从勾栏处出来醉醺醺的读书人也趁着巡城的兵马没到来之前,在巷子里匆匆的向着住处赶着。
那些依旧传出声响的“销金窟”里依旧是灯红酒绿。在一声声放浪形骸的大笑声中,夹杂着一阵阵的娇莺啼转。彩袖飘舞间,不难发现,那些依红偎柳的都是一些家中颇有资产与权柄的人。
大明建国已经二十多载了,远离边塞和蛮夷的地方已经渐渐地从元末时的动荡走了出来,慢慢的忘却了被蒙元统治时的不愉快。
泱泱大明也在二十余年的休养生息后,综合国力也有了质的提升。尤其是大明的首善之地南京,更是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
哪怕老朱同志反贪的力度空前绝后,对待官员也是要求的比较苛刻,俸禄发的是历朝历代最低水平。但能读的起书,获得功名的士子文人又有几个是囊中羞涩的人。
这个时候红袖添香,可不会惹人诟病。能携三两好友,在莺莺燕燕中吟诗作赋,不但能彰显自己的地位,更是一种放浪不羁、风流倜傥的美谈。
没错,这就是中国古时候的文化之一,作为现代人你可以鄙视,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有太多高雅的诗词歌赋都是植根在市井之中。而且委身在勾栏之所的女子,也不是寻常百姓家的普通女子可以比拟的,她们对琴棋书画也大多精通,这也让他们和读书人之间的共同话题更加的多。
举杯畅饮时,谈笑风生中,彩袖飞舞间,一首首能传唱千古的佳作就诞生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书生与青楼女子的恩怨故事就诞生了。
就像我们的诗仙李白同志,人家年少时仗剑游历天下时,洒脱的他每到一处新地方,必定要到勾栏处逛逛。在那种胭脂飘香的氛围下,他把腹中的情怀写了出来,化成一篇篇壮丽的诗篇。
就连我们的大才子柳永柳姓同志,多少人被他的才情所折倒?可要是细究下来,一生郁郁不得志的他,流传下来的作品大多都是他在烟花柳巷里的作词赋曲。长时间流连在风月之地的他,就连去世时都有三千青楼女子自主为他送行,这也是一桩美谈。
于是,承平已久的大明各地,雕栏画栋的青楼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了起来,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当时为数不多的娱乐活动。
作为此时社会的上层人物,那些富家子弟、官老爷、家资颇丰的读书人,想要给自己的生活增添一些乐趣,抒发自己的情怀时。有歌舞美人,有诗有酒有感人故事的青楼成为了他们不二的选择。
当南京内、外的城门都落下了门栓,披坚执锐的巡城兵马也一队队的出了衙门,开始出现在南京城内的街道上。
南京城的夜禁时间已经到了,一更三点的暮鼓已经敲响了,街道上也变得冷冷清清。秦淮河上的画舫也已经解开了缆绳,徒留姑娘家用的胭脂香气在岸边随风飘荡。
都说人逢喜事精神爽,今天的老朱同志也难得的奢侈了一次,龙颜大悦的他看着自己最喜欢的两个嫡孙,想着该如何把自己认为是最好的东西给予他们。
老朱招了招手,守在门口的大太监黄成赶紧快步进入了谨身殿,一脸虔诚的站在老朱的身侧,等待老朱开口发声。
“把这些弄下去,给咱收拾一些硬菜过来,那些咱平时舍不得吃的那些东西,赶紧给咱整治一桌,送到后宫的那些精致的小食也要过来一些。”
老朱抬手指了指面前桌子上已经失去了温度的饭菜,继续说道:
“这些咱也没有动过几样,弄下去热一下,让殿前值守的侍卫们分着吃了吧,都是咱大明的好儿郎,也让他们尝试下他们的皇帝吃的饭菜。”
“咱的孙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你回头安排尚膳监多给咱孙儿多备些肉食,莫要缺了他们的口。你瞧瞧,勋贵家的那些孩子,哪一个不比他们壮硕?可怜咱坐拥天下,也没能看护好自家的孙子。”
此时的老朱再也不是那个在朝堂上威严的朱元璋,更像是一个含饴弄孙的农家老翁。
不可一世的蒙元,已经被打的生活不能自理,分崩离析了。朝堂上的武勋们现在巴不得有蒙元余孽举兵南下呢,正好能让老朱在他们的功劳簿上再记上一笔。
出海试航的三艘战舰已经在东海和跳蚤般的倭国人交过了手,大明求战若渴的将士们连近身的机会都没给那些小矮子们,单纯的凭借着船坚炮利就让那些追杀大明子民的倭国人葬身于茫茫大海里。
不少的士兵们为此都扼腕叹息,为自己没能手刃屠戮那些妄自非大的倭寇而后悔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