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里,朱雄煐和常升闻声。
只见门外蓝玉,冯胜,汤和,傅友德几位连诀而来,方孝孺和解缙像小鸡仔一样被夹在几人中间。
冯胜进了房间随手拉来把椅子,便把屁股安放了上去,并把旁边的椅子向年龄较大的汤和身前推了一下。
“我就说吴王殿下,比较仁厚,见不得天下的悲苦之事,怎么样?俺老冯可曾说错?”
常升赶紧让人新弄了茶水,门房常老三和府中的老人赶走了其他下人,就在书房的周围游走着,一双双看似浑浊的眼睛里,精光不停地闪现。
朱雄煐和常升不解的把目光盯着方孝孺和解缙,不明白为何他们二人怎么也出现在这里。
“他们两个一个是你的老师,一个是我亲手拉过来的,都不是外人,建英烈祠这么大的事情,还是让他们来拿下意见比较合适一些,他们两个也都是在儒家学问上有很深的造诣,到时有他们的参与,天下文人也不至于过多难为你。”
蓝玉知道朱雄煐是什么意思,他把沐英的灵柩迎回了内城就离去了,去了其他几位公爷的府邸,最后在冯胜和汤和的建议下,又把方孝孺和解缙从值房里拉了过来,惹得二人一路不停地抱怨:武人粗鄙。不知礼数。
“殿下,此事可不能由你奏明皇上,要是这个消息传递了出去,那些都察院里的御史和自我标榜是清流的文官肯定会认为你这是在拉拢军方,以求能获得军队的支持。”
方孝孺整理了一下被拉扯凌乱的衣冠,不满的冲着蓝玉白了一眼。
“怪我啊,好声好气的请你,你倒是拿捏起了架子。”
蓝玉回瞪了过去。
“你两个都消停下,雄煐的想法不错,我听了蓝小子讲过之后就觉得此事大有可为。
说话的是开国三大将军仅存的一位,汤和汤老爷子,这个房间里也只有他敢如此称呼蓝玉,还得让凶名在外的蓝玉笑脸相迎。
“殿下,国公爷,立祠这件事本是国之大事,我和解学士不反对。但是这个事情却不能由吴王殿下去挑头提出来。”
方孝孺作为大明初期儒林的领头人,深知儒林里有一部分还在憧憬着前宋时期的光景,还想着帝王们能静静的坐在那高墙里面,天下则由他们去施为。他担心让那些人知道了给战殇的士兵们立祠是朱雄煐提出来的,在他们的笔下,朱雄煐绝对会是一个东方的异教徒。
“嗯?老方,你说话别藏着掖着,都是自己人,有什么地方是咱们讲错了?”
常升拉着方孝孺问道,自家外甥是方孝孺的弟子,这点朝野上下都已经知道了。自己这些人都是脑袋别在腰带上,上战场,片刀子那没问题,可要是动脑想个合适的理由和方式却是难为了他们。
“吴王将来继承大位也不能少了文人的支持,现在可不能让他置于清流们的笔锋之下。否则他们有的是手段败坏吴王殿下的声望,要是再让老皇爷犹豫了,我们此举更得不偿失了。”
方孝孺把心中的担忧讲了出来,书房内的众人也都陷入了沉思。大明军事集团的巨头们都在想着如何能顺顺利利的把英烈祠给立起来。
“也罢,我这个行将就木的老头子还怕什么?此事我来做。当年的那些兄弟们不该就这样默默无闻的死去,大明不该连个名声都不给他们留。”
汤和打定了主意,此事不能交给朱雄煐这个小辈,他的路还有很长,万万不能和文人们背道而驰,得罪了天下的读书人,以后将会极大的阻碍政令的推行。
紫禁城里
“上位,老臣建议修建英烈祠。”
“嗯,英烈祠?供奉谁?”
大明建国初期那些读书人,瞧不上这些泥腿子出身的权贵们,纷纷拒绝入朝为官,导致大明上下政令不通,朱元璋迫不得已简拔官吏于始末,到后期这些待价而沽的文人们见朝中渐渐没了位置这才“出山。”所以大明初期最艰辛的时候,他们这些人没有太多的参与,到能摘果子的时候了,才有文人们相继而出。
“臣建议给那些为了大明殉国的文武官员,士兵们修祠立碑。以召他们英烈时代守护大明,免得那些死在草原的将士们亡魂游于四野。”
“他们都是为我们这些人和后代们能安享太平,而征战牺牲的。大明要铭记着他们,必须要承认他们的功绩,要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们感恩他们的牺牲。”
这汤和不是已经辞官荣养了吗?怎么又提议要修个英烈祠,专门去供奉着那些泥腿子?他不知道自己在朝中的影响已经日渐式微了吗?
几个过来议事的尚书和侍郎们,不满的咳嗽声充斥着朱元璋的谨身殿。
朱元璋沉吟了,他在考虑此举的得失。
修祠立碑事小,但前后干系却对大明以后的影响却很深远,此举可以稳了大明将士们的心,让他们没了后忧,不至于死后无名无姓的被世人渐忘,定能换来士兵们的忠心耿耿。
而那些文官呢,这样的事情他们肯定也不敢阻拦,但是在时间上肯定会出些幺蛾子。要不然,胆敢说此事不可行的官员明天就不要出门,估计烂菜叶子,臭鸡蛋能满满的丢他一院。性子不好的士兵,拿刀子上门直接片人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你拿自己的之乎者也去和大字不识,只会拿刀拼命的士兵们讲道理?
“是咱疏忽了,多亏了老兄弟你啊!怪咱,这么多年见惯了生死,习惯了那些哀嚎声,让当年的那些老兄弟们默默无名了这么多年,都是大明的忠烈之辈,咱们不该亏欠于他们。”
朱元璋也不禁想起了那段南征北战的岁月,想起了那些为自己挡刀挡箭而牺牲的大明子弟,想起了那些背靠着背,力战胡虏血尽而亡的士兵。
“信国公此言,当重视起来,没有这些为大明牺牲的士兵们,咱们也没有今天的安宁,咱华夏人的脊梁骨也不能挺的这么硬。”
“工部,礼部,此事你们仔细商议一下,拿个章程,英烈祠要好好的营造,礼仪上更不能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