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我在哥谭当市长 > 第364章 市长的请求

第364章 市长的请求(1 / 1)

《小丑(joker)》是华纳和dc在2019年发行上映的电影。在国内,对该电影的各路评价时常存在着限于各种原因而造成视角偏差的问题,以至于没办法对该电影有较为客观的分析态度。所以我的影评会从电影的各个层面进行整理和解读鉴赏。提前声明以下部分内容并非过度解读,而是为了更细致地把电影解释清楚,毕竟这样才能更客观地看清电影结构。

这部电影能够荣获金狮奖这种最高级别的艺术奖项,是由电影剧作框架的精巧、高超的视听语言、角色的精湛表演以及独特艺术价值的风格体系决定的。而创作出丰富的内容表现和结构统一的艺术电影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片方成功给了全球一个为之着迷的第一印象,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小丑》在整体形象宣传上就已经成功了。

在合理评价电影之前必须要了解该片的创作模式。作为打造《蝙蝠侠》最重要的超级反派之一——小丑(thejoker)的角色ip电影,dc启动制作的目的肯定首要考虑商业性。但是导演托德·菲利普斯在此条件之上成功打造了颇具艺术价值的作品。所以严格来说该片属于两者兼具的限制级商业艺术片,这部展现刻画极端角色的、小格局的人物驱动电影通过人物举动对应意识外现的方式来主导剧情,本质是为了透彻表现和完善人物形象及其心理空间,同时特殊的电影表现形式也扩张的影片格局和表现空间的深度与广度。能看到《小丑》存在大量关于意识与外界联系的独特实验表现,所以这需要以精神分析作为主要鉴赏方法,而特殊的象征线索和表现形式也是旁通电影主题与灵魂的重要外现表征。

另外说明一下,本影片除了个人理解,也包括对他人赏析分析的归纳。从最后的参考资料可以看出来,像镜头语言和后现代意识的说法,就是参考甚至引用了七影空间与狂阿弥爷的许多观点。所以该影评是以个人评价为主同时采纳其他观影人士观点的整合型解析。本人非专业影评人,同时欢迎指出文章的漏洞问题。

电影语言

《小丑》用一系列细致且富有质感的视听语言和表现效果来呈现极具感染力与表现力的影调和内容,很好地渲染了压抑氛围并使观影者产生共鸣,同时密集的符号兼布景设置扩张了解读空间。可以说导演托德·菲利普斯及其制作团队是成功的。电影选择把背景定在上个世纪,可以更加密切地与后来的蝙蝠侠系列故事设定衔接起来,也提供了一个供情节合理发展的叙事空间,让电影明暗线的矛盾能够更集中,同时保持一致的封闭叙事,环境也作为主角心理转变的背景板,表现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构图上选取包围式结构,用平行视角展现均被水泥楼房填充遮盖的场景,即使画面上的地平线出现空隙也要用特效弥补来剥夺空白,弱化空间感与纵深感。把人与环境的巨大落差、个体不自由的束缚感和无力感、社会环境的肮脏腐败用肉眼可见的形式展示出来;在色调光影上大面积地运用橘光与蓝光将环境气氛对比割裂。摄影师把握住在日落时分仅出现半小时的拍摄魔术时刻(magichour)进行拍摄,利用了这段时间出现的高色温的青蓝色自然光,将哥谭市覆盖出被笼罩住的阴郁氛围,外化亚瑟内心世界。在亚瑟回家途中,场景会用带有温暖气息的橙黄色灯泡作为路线指引,将身处社会边缘的主人公同观众的视线引导至家中,也利用了色彩感情营造亚瑟的心境落差;影片布景上采用80年代常见的钠灯和对应历史的物件,标题结尾等处用上世纪的艺术字和排布风格,都在营造一种全面且浓厚的时代气息,凸现那个时代的深沉韵味……再加上颇具动感的运镜,都是为了将哥谭市令人窒息的压迫感和阴冷忧郁的环境氛围刻画出来,表现出复古浓郁的画面质感,将光影渲染程度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并且街景环境上会安排地面一些污秽的垃圾和鲜艳的灯光共同出现,展示一种有一定倒错感甚至是赛博朋克感的画面信息,从而在效果上传递出人文差距与贫富差距悬殊的画面内容。可见创作者在整体艺术基调上下足了功夫。

影片里同时有多处用硬性光和高对比的色彩来分离人物矛盾、焦虑的情绪。而在带给亚瑟希望和温暖的人像镜头和幻想场景中,画面通常会用偏平衡、柔和的色调来表现画面。同时用光影色彩暗示情感变化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亚瑟在演讲入场前经过走廊过道时的色彩变化:走廊的颜色从青色再到绿色,然后是红色。用亚瑟本人作为画面中心,将视线集中于亚瑟本身,强调展现人物的神态动作,用颜色将亚瑟在后台准备上场前,内心忐忑不安的情绪传递出来。上台后导演又将刺眼的舞台光直射在亚瑟脸上和屏幕上,最大限度地表现亚瑟情绪激动时犯病大笑的窘态以及紧张慌乱的心理活动;在邻居家中的片段里,外面的大雨和屋内电视机沙沙作响的无信号雪花屏衬托亚瑟内心的混乱和抑郁;在人物性格基本异化之后,画面基调也随之改变:使用了更多空间的留白以及更为明亮的自然光来表现环境的开朗与人物内心的自由和释放。角色衣装从朴素的黄色便衣变成鲜艳的红色西装,表现人物形象变化;在影片最后的精神病院,强烈耀眼的白光占据了整个荧幕,象征着此时的亚瑟在精神上已经彻底地“解放”和“进化”。

除此之外电影的运镜会用晃动镜头来增强写实感;电影前三分之一是主要表现亚瑟悲惨人生的部分,这部分的画面全程都带了轻微的歪斜,与亚瑟沉重的动作相称,表现人物的生活压力和城市的腐朽;分镜构图中部分使用漫画视角来贴近原著;用高对比度的打光技巧放大角色五官肢体变化,来突出人物神态、加强表演效果;常用反常的电影语言提高电影特殊的格调和深度;一些场景会利用观众的笑声来做到衬托对比和讽刺的效果;实际上电影也会制造一定的悬疑成分:除了那些亦真亦假的幻想外,在亚瑟杀死同事蓝道后,会让观影者产生“亚瑟是否会将侏儒同事杀死”的疑问,充分地制造了悬念,并加深矛盾冲突的紧张氛围……这些恰到好处的视听处理可以说是电影叙事完美表现的关键之处。

以镜头拍摄手法为主的画面语言为整部电影的进程作衬托。在电影里,镜子是映射亚瑟真实意识的象征物。开头的画面亚瑟就通过镜子里的反射传达个人情感。在客厅跳舞那段画面,对旁边母亲做过的沙发留有空间,暗示亚瑟与母亲的微妙关系。在电话亭里被老板在电话里辞退,之后将玻璃用头撞裂,一方面强调用头砸的动作,另一方面突出表现了亚瑟的压抑意识试图脱离控制。在地铁上镜头从拍摄亚瑟的表情向右拉出至景深深处的三名金融员工调戏女子画面,表现亚瑟被强行带入对面的人物关系之中。当华尔街员工靠近亚瑟时,哼唱的歌曲是《sendintheclowns》,与之后亚瑟杀人对应,暗示亚瑟内心非理性的本我(也可以看作小丑人格)的第一次觉醒和出现。在亚瑟杀人后,拍摄视角变成仰拍为主,表现角色地位的转变。在他杀了前两名员工到追杀第三位时,画面从具有晃动感的手持拍摄到平稳移动,暗示心态趋于专注与冷静。在逃到卫生间后亚瑟在大面镜子前跳舞,并且卫生间的灯泡和电车杀人时一样忽明忽暗,割裂了人物的心理空间,也都在暗喻亚瑟内心的阴暗面或潜在人格开始显露。最后张开双臂暗示对自己潜在人格的接纳。

之后舞台上的灯光直射和站在舞台中央成为人群的焦点,开始这是对亚瑟人物的曝光和拷问,同时亚瑟开始止笑的动作显得比较蜷缩,而当其再次张开双臂时,表现出自己内心的释然。并在之后一段缓和期内,色调从冷暖分割变得较为多彩平衡,是亚瑟内心开阔和愉悦的写照。在亚瑟与布鲁斯·韦恩见面时,围墙和大铁门首先将二人隔离,寓意二人的身份隔阂,这是亚瑟第一次接触上层阶级。得知自己过去的真相后,亚瑟去寻求女友安慰,那段亚瑟抚摸着苏菲房间的家具装饰,突出亚瑟的陌生感。之后发现了女友其实是自己的幻想后从房间里愤怒地走了出来,走廊上方的灯光从橙色到青色,大广角低机位的仰拍和逆光处理最大化了亚瑟本我人格和自我的异化。而从后来的弑母情景则是完全的反情绪处理,展现的是亚瑟对自己人格转变的主观视角,与下楼梯时的心境一致。而下楼梯的舞蹈后来经过了慢速处理,表达小丑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之中,体现了本我扩大感染后的沉沦。在上台前,亚瑟前面被巨大、多彩的幕布遮盖,对比出台前和幕后的反差,展现亚瑟即将走向一个全新的世界与大众见面。当亚瑟控诉哥谭都是人渣时,画面切到了摄像机的镜头上,如同一种镜像。而镜头背后的是观众人群,突出了亚瑟的所指对象。在亚瑟杀死莫瑞后面对镜头时,红色的西装在镜头下变为紫色,从后面的新闻报道里可以看到亚瑟说完话后哈哈大笑,然后被警察扑倒。意味着如今已经完成了小丑的变态过程,其人物已成为之后在漫画里和《蝙蝠侠:黑暗骑士》里一样标准设定的小丑角色了。在最后亚瑟被人群拥戴,处于画面位置最高处,表示亚瑟此时的地位。最后小丑在精神病院踏着血脚印走向光明的场景,抽象地寓意了整部《小丑》的人物成长轨迹。

再者,就是电影里相当多的隐喻转喻和联动。在亚瑟被小混混围殴时,胸口戴着流水的小花,暗示亚瑟在痛苦生活中的坚持;富人们在电影院观看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影片。片中主人公在标记“危险”的断面上滑冰,象征贫富差距悬殊的哥谭市即将有暴动发生,但观看电影的富人却放声大笑毫无危机意识,形成强烈的讽刺意味。同时《摩登时代》讲述了身为小人物的卓别林在社会的压迫下依旧坚持奋斗不言弃的故事,和《小丑》的故事内容形成主旨基调上迥异的对立,并且《小丑》的主题曲也是《摩登时代》里用到的《smile》,暗示了内容的立意;亚瑟与母亲跳舞时,背后的画名为《theblueboy》,里面的小男孩是1770年某大工厂老板的儿子,暗示亚瑟的身世;亚瑟上台演讲的酒吧名为pogo'sclub,是上世纪一名杀害33人、曾受父母虐待的连环杀人犯,同时也是一名小丑扮演者,对应了亚瑟的人物形象设定;同时“亚瑟”这个名字也有可能是引自西方的传说神话,意味着亚瑟是单亲家庭;幻想中莫瑞与亚瑟的经历相同、开枪手势与情节主线都致敬并借鉴了马丁•斯科赛斯导演的电影《出租车司机》、《喜剧之王》和《愤怒的公牛》;情节上联动布鲁斯家族成员,在对小丑这一反派的过去塑造同时重新诠释蝙蝠侠系列主要人物的过去,增加联系、加深主要人像的对立性,补充人物起源的矛盾相关性。小时候的布鲁斯•韦恩在见到亚瑟后从栏杆滑下的动作,也与后来蝙蝠侠系列中的出发场景对应;枪杀脱口秀主持人莫瑞后对着镜头说的“thisislife”与结尾音乐《that'slife》对应;打卡器时间、精神病院画面与心理咨询室的时钟时间同时指向11:11,影片全程开了11枪,对应了扑克牌第十一张j和漫画《致命玩笑》第十一页揭示小丑的过去。信箱上的编号是8j,代表影片是第八部关于小丑的电影……等等。这些象征性线索符号以及联动使情节的阶段内容含义更加清晰,加深了立意。

另外不得不说,电影的音效配乐非常优秀。其中的功劳大部分必须归功于配乐师hildurgudnadottir。而电影在特定场景挑选搭配的上世纪经典音乐,如预告片主题曲《smile》、小丑在楼梯上的舞蹈配乐《rockandrollpart2》、结尾暴动时放的《whiteroom》和片尾结束时播放的《that'slife》,都在氛围的塑造上起到很强的烘托作用。还有背景音乐和音效对场景内情节发展的节奏的到位把握。如在影片亚瑟第一次在地铁爆发时,子弹发射的声音与车内不停闪烁的灯光和被暴力冲昏头脑的亚瑟开枪追杀的动作达成频率上的一致,惊悚的气氛将节奏一下子建立了起来。演播室里,小丑和主持人的逐步对立使节奏迅速加快,长焦锁定住亚瑟与莫瑞二人,在人物间言语的对峙中,人物矛盾和主角的激怒心理伴随配乐与剪辑的渐进加快而愈演愈烈,从而推进冲突至最终的碰撞。以大提琴作为背景音乐的片段里,大提琴的音调旋律会在男主心态动摇时发生诡异的偏移走调。以及在一些表现震惊、茫然失措的情绪时,渐入的耳鸣声也把人带入到电影的视角中。

最后必须说的是演员杰昆·菲尼克斯的精湛演技。如果没有杰昆的演技支持,这部人物驱动电影的主体外在表现就失去有力支撑,也就无法产生与电影情感刻画密度相匹配的代入感,那么一切主人公活动的表达也就失去灵魂。在该《小丑》这部电影里,杰昆是采用体验派的表演方式,同时糅合进自创的表现派表演技巧,给影片带了更多的表演空间和十足的观影体验,并将亚瑟这个角色演绎得极为深刻细腻。他饰演的亚瑟起初给我感觉尽显沧桑和老态,而到最后小丑的装扮又让人觉得好像二十来岁似的。影片拍摄过程,导演托德与杰昆一直都是处于相互交流、提出意见的合作状态。亚瑟在卫生间独舞的情节就是杰昆针对剧本内容提出修改,再由导演和演员的商量之后决定表演的;而小丑入场的片段是由杰昆自由编排了七次以上的不同入场方式后才最终选定的结果。这更进一步地扩张了影片的自由表现空间。可以说,作为人物驱动电影的根本驱动力和视听表现的灵魂,杰昆不但支撑住了整部作品,使人物的表演占据高比例的视听语言部分,还牵动了电影的总体质量水平,拉高了一个层次。

同时电影对除亚瑟·弗莱克之外,其他人物也刻画地很到位,比如由弗兰西丝·康罗伊饰演的亚瑟母亲彭妮·弗莱克的臆想症和言行举止都和亚瑟有对应之处,也可以看出亚瑟和母亲都有受到过去的影响,是对亚瑟性格影响最深的角色之一。同时莫瑞和托马斯性格上的演绎也是支持人物对话的关键。

剧情结构

本片的高级叙事加深了内容纵深感。主角亚瑟的经历都会利用多种标志性场景来作为人物变化的节点。值得注意的是,人物的性格转变是逐步递进的,在各时期的心态意识皆不同,这对演员的演技也需要很大的要求。

相比全程存在的硬光,电影出现了五次有高光、柔光、自然光的重要场景,分别对应亚瑟每次内心的异化程度,而异化的关键点在于亚瑟的态度变化。第一次是亚瑟杀死三个华尔街精英之后离开公司化妆间的场景(同时也是下楼梯的场景)、二是亚瑟在杀死母亲的病房、三是亚瑟在家准备上节目的跳舞画面、四则是亚瑟下长楼梯的舞蹈片段、最后是亚瑟在阿卡姆精神病院里最后的舞蹈。这里通过活跃的氛围和光线的明暗对比来表现释怀的情绪,作为人物的高光时刻。但这种违和的上扬意味的反情绪处理,实际上是社会联系逐渐被斩断后的自我选择堕落的体现。伴随着画面空间感的变化,影片在视觉上将场景在前大半部分的封闭和后来空间的开阔作对比,像与苏菲约会和在楼梯上跳舞的场面,都可以看作是心态的变异。

而在主角异化前后,神态动作也由缓慢沉重到轻盈矫健。比如上下楼梯的画面,就是亚瑟在表现人物异化前后的主观感受,每次吃力踉跄的上楼动作都可以看作是一种生活上的举步维艰,而在下楼的场景,主人公心境则变得自由且放任。同样照应“上”与“下”关系的场景还有上下电梯:亚瑟在电梯里被雨淋到浑身湿透的样子,与之后坐电梯下楼时的小丑装扮构成相似镜头下的对比。

真正对亚瑟转变成小丑的过程起象征性的,是具有仪式感的跳舞和杀人场景。全片共杀了六次人,分别是三名华尔街精英、母亲彭妮、“邻居苏菲”、同事蓝道、主持人莫瑞、最后精神病院里的审讯员,第一次杀人是事件冲突发生的第一个高峰,作为第一张倒塌的多米诺骨牌,直接引发后来明暗线情节的共同前进叙事。之后每一次杀人除了推进人物转变,也象征了主角异化的不同程度的过渡。邻居苏菲的情节是亚瑟杀死自己脑内充当精神补偿的分裂人格或分离的幻像,同样也算人物意识变化的等价节点。实际上幻想中的女友苏菲同阿卡姆疗养院电梯里的精神病人一定程度上是亚瑟的意识投射。

影片中亚瑟有多次跳舞画面,真正具有里程碑作用的是小丑在公共厕所、在楼梯上、上台前和在人群拥戴中的混乱之舞,四场都是亚瑟内心发生不可逆的质变和内化的表现,即标志主人公心态转变时内心的波动过程。除楼梯跳舞外,每段舞蹈的肢体表现都表现得压抑且扭曲。由于在阶段性的沉沦之后,亚瑟也变得不再惧怕任何事物,此时作为舞者的他,内心变得异常平静。如果把杀人场面作为人物变化的转折点,那么舞蹈就是其内部演化过程,是意识沉沦后的觉悟。亚瑟在卫生间和最后在暴动的拥趸中的跳舞的动作一致,象征着人物意识从最初到最后的异化完成。而杀人与跳舞场景总是连贯地出现,也是在说明亚瑟脑内意识的变化是有转变的阶段过程的。

《小丑》有多处关键线索和象征。亚瑟的大笑是病理性特征和情绪激动时的触发机制,一方面加深对比、感染氛围和制造巧合冲突,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作为亚瑟表达情绪的直观感受形式——不同心理的相同表现,所具有的含义得到了不同的诠释,而病理性发笑同时也是自己童年受虐待的印证。需要知道的是,在不同情节的不同的笑,表现的感情也不同。无论是哭还是委屈、痛苦,都是在“笑”这个基础动作上表达出来的,高度对比的情绪处理和无法正常传达的紧张神态特征制造出强有力的压抑感。

镜子在影片中经常出现,用人物在镜中的呈现形态,在区别实体的同时与人物本身相对应,这类镜头主要是在对人物内心深处的真实意识进行展示。

开枪手势是亚瑟和邻居的交流信号,在发现与邻居苏菲的交往是自己的臆想时,亚瑟同样比了这个手势进行确认,同时象征着亚瑟用这个手势将自己臆想出来的爱情杀死,也暗示了理性的自我的加速死亡。

亚瑟是一个右撇子,但有时却会用左手去做一些事情。如写日记的时候,亚瑟偶尔会用右手写一些较为消极的内容,之后再转为左手续写;在杀人逃跑时是右手拿包,而离开厕所之后是左手;并且电影亚瑟的每一次开枪都是用左手开的。可见创作者将亚瑟左右手的切换看作亚瑟非理性和抑郁心理主导的行为,充当普通状态与阴暗面的离合传递信号。

而枪之类的是比较普通的驱动性线索,也是一切意外开始和改变的源头,作为贯穿始终的线索也寓意了电影的黑暗基调。

电影还有几句贯穿始终的话,像“putonahappyface”、“what'ssofunny?”。用相同或相似的文本台词,在不同时间段对多种状态的人物场景进行含义迥异的解释和映衬,是电影以相似形式表现内部差异性的特殊手段(我也会做人物分析中做出具体解析)。在没有对主角情感表现过于直接的电影里,情节内的这些画面和线索是体现和渲染主人公心境的“升华”的重要方式。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霍格沃兹的图书管理员伊格诺 从骷髅开始的魔王生活 特权玩家 关于我养了个血族女仆这件事南宫紫乃泽野丰 关于我养了个血族女仆这件事 奥特宇宙,开局成为雷奥尼克斯 斗罗之剑凌天下陈凡唐昊 斗罗之剑凌天下 万界神王:从召唤天使开始 关于我穿越之后那奇怪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