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丫头带路,后面是夫人扶着老太太。她在路上心里七上八下,按理来说,过敏性休克再出现皮疹还是过敏所致,但症状一般都没有第一次那么重。他们在医院的时候也都不会太过担心。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现在她的身上已经没有能用的药了。
她总不能就看看,指望着安慰几句就能治病吧。总之先看看那些大夫们怎么处理的再说吧。
进入三层仪门,正房厢庑游廊,悉皆小巧别致,不似方才那边轩峻壮丽;随处可见树木山石。前面的侍女停下,这就到了沈少爷的院子。
屋子弥漫着药香,看来刚刚沈公子已经吃了药。沈朝思躺着,身边只有几个侍女和小厮,不见大夫。
“刚刚通禀了夫人,怕冲撞太太们,就让他们到右跨院先呆着了。”
“嗯,怎么了?又出疹子了?这是怎么回事,让我瞅瞅。”
老夫人走近了,只见他已经睁开了眼还要从床上下来,“孙儿给祖母大人请安。”却被老夫人拦住了。
“我来看看你,不舒服就好好养病,不要那么多的礼数。”
“我都已经大好了。怎么惊动了祖母,真是该打。”沈朝思看了一眼身边得的侍女。
“不怪他们,你自己这样还不让我们知道?药都吃了?怎么还是一身疹子。”
他虽然说自己没事,也没有像在博伦楼那样昏迷,但脸上和胳膊上下去的疹子又冒了出来。
“是啊,还好你把青姑娘留下来,不然指望那帮子庸医岂不是把病给耽误了?”李夫人也看着疹子,满脸的担心。只有站的略后面一点的林夫人没说什么。
听到李夫人这么说,青雀往前走了一步,仔细看了看他复发的红疹,“不知道大夫刚刚公子开了什么药?”
“星子。”公子突然没什么力气,说话的声音也软绵绵的。
一旁患作星子的小厮拿来一张药方,上面清清楚楚的写着人参和大黄,另外还有几味权当是添头的中药。
还好,还好。虽然这张方子写的让人摸不到头脑但青雀还是暗自放心。
不为别的,就因为她认得上面的中药。这也就是说起码这个莫名其妙的时代里的药材和她所处的现代并没有差别太大。否则她写出来的人家都不知道是什么岂不是麻烦了。
她本来学的就是西医,到中医的了解只有上大学时候学过一学期,也不知道被删减了多少的,薄薄一本中医学。但好歹她小的时候常在中药房里玩耍。对中药还算了解一些。
就算没学过医的人也知道人参。在补气药里说是第二没人敢说是第一。治心脾两虚,气血不足都是上上之选。
可沈公子的过敏似乎与他治疗并不相干。
而大黄就更不得了了。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既能直折上炎之火热,又能清导下焦之湿热,凡火热上炎或下焦湿热之证皆宜。比如治火热上炎所致的烦躁口渴、面赤唇焦、咽喉肿痛、口舌生疮。
大黄可是最常用的中药材了。青雀所在的急诊科遇到肠梗阻的病人除了常规的灌肠之外,有时也会用到一副叫做大承气汤的泻药。那里面只要作用的药材就是大黄。
本来用在这里没错,但只是和人参配伍就失去了效力。
李夫人看着她脸上变化的神色,猜不透沈朝思的病情。只好问“青姑娘,这药?”
她想了想,“能不能让我见见那几位大夫。”其实她心里已经有了一个现成的方子。
她统共只学了半年,一学期的中医学,但好在大一上学期自己因为春天花粉过敏出了一身疹子,后来吃了一剂叫做防风通圣的中成药。很快就好了。虽然课堂上没讲,但她还是觉得非常神奇去查了那药,还背了汤头歌。里面几味药还是记得的。
沈朝思的过敏现在还在终末阶段,只要早期足量应用,就不至于继续加重。
见她这么说,老妇人吩咐了一声,林夫人和李夫人都带着丫鬟们退下了。原来这和古代大家女子绝不轻易在外男面前轻易露面是一样的。
几个青衣白髯的老者进了进来,一见老妇人便拜。“老太君赎罪,我们几个想出的方子,但三少爷还是不退疹。”
“无妨,”老妇人安抚道,“几位先生言重了。您在沈家操心劳力,又有些事也不是人力所为的。我身边的这位是在博伦楼救下思儿之人。”
老妇人一指众人俱是一愣,刚刚在大街上的事有的人已经听说了,说是一位衣着怪异之人用奇怪之法救了沈家少爷。只是没有想到居然是这么年轻的一位姑娘。
“不知道姑娘有什么指点。”其中年纪最大的一位对她行了一礼。
青雀连忙还礼,“指点谈不上。只是想和几个老先生讨论讨论病情罢了。不知道几位对这个红疹有什么看法,为什么会用人参和大黄这两味药呢?”
她本来心里有主张,但这个时代的药材属性是不是真的和她知道一样。为了谨慎起见,还是想先听听这几位医生的意见。不然用错了药可是要死人的。
“三公子的病因邪气入体。人参,扶正气;大黄,泄邪气。又用了大枣和茯苓作为辅助,这也是我们几个一起想出来的。”大家都连连称是。
“但三少爷的病来的奇怪,这药用上却依然没什么变化,我们刚刚也还是发愁。如果姑娘有什么好办法,还希望不吝赐教。”
青雀点点头,从他们刚刚说的话里已经基本看出这中药的药理已和现代也是一样。
只是管中窥豹,这沈府也算的上是钟鸣鼎食之家,请来的大夫却是个这样的水准。看来这古代的医术的确够呛。
不过转念一想,身为现代人自然有人把古代各位医学大家的书汇编成册供人学习。这时代怕是没有这样便利的条件。
“小女子称不上赐教。只是也有个方子给几位老先生过目。”
“姑娘请讲。”年长的先生说,另一位年轻一些的大夫坐下摊开了纸张等着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