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说了一大堆,沈灵快速拿起矿泉水,喝了一口后继续说道:
“所以,只有将他们都牢稳地控制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才能时刻警惕,防止他们死灰复燃,伺机而反。
至于禁止民间百姓私藏器械,这和今日的禁枪、禁刀令一样,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社会的治安,和百姓的生活安全。
大家不妨来想一想现如今的米国,老百姓可以随意购买、拥有枪支弹药,可是最后呢?
枪支泛滥后,就产生了特别严重的社会恶果。枪支暴力事件频发,除了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外,还催生更多的暴力和犯罪,使米国社会安全感大大降低。
不完全统计,几乎三分之二的谋杀案都涉及枪支。每年大约有三万五千人的死亡与枪支有关。
平均到每一天,大约就有九十多名米国人,身中枪支弹药而亡。”
是的,太对了,沈灵举的这一例证,实在是太对太好了。
怎么,难道你蒙宛童还不服气么?
不服气,下一次,你拿着一支枪,去坐坐地铁去?不服气,你提着一把刀,去乘乘飞机去。
蒙宛童真的是出师不利,第一回合,刚上来就处处被沈灵有所压制,禁不住腹诽一阵后,紧锁双眉,好像在思考如何做,如何才能反败为胜,直到好像想出了一条妙策后,这才转移了话题:
“公元前223年,秦始皇派公子扶苏与蒙恬大将军,开始修筑长城,起自临洮,止于碣石,东暨辽海,西并阴山,凡万馀里。民怨劳苦,故杨泉《物理论》中曾曰:‘秦筑长城,死者相属’。
为了修筑长成,百姓因此民不聊生,这是不可改变的历史事实。
我就不信正方选手,沈灵同学,还能用你的伶牙俐齿,而信口雌黄,掩盖这铮铮历史?”
“修筑长城是为了什么?为什么要修筑长城?”
听到蒙宛童这一次竟然指名道姓地针对自己,沈灵没有理会,而是面向大家,连着问了两句同一个问题。
同样的,没有给同学们互动的机会,沈灵就继续说道:“修筑长城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保家卫国。
保家,保谁的家?
保大后方,长城以南,我们所有黎民百姓的家。为了不受外敌来犯,不受胡马践踏,不受匈奴欺负。
卫国,卫谁的国?
是卫了我们大家的国,是卫了我们好不容易大一统的华夏大国。
因此,可以这样说,修筑长城,本身就是一项宏伟的国防建设工程,是一项利民利国的大工程。”
我了个去,经过沈灵这一解说,你还别说,修筑长城还真的是一项功勋卓著的国防大工程。
这一认知,立即引来了同学们的响应。
现场的掌声和呐喊声,再次雷鸣般地响起……
“当然,这样工程确实有些宏大罢了,但是,这一切都是为了换来大后方,更多的安全和平安;都是为了让百姓们幸福地生活在一片安祥平和的家园里。
这种利国利民的事,怎么能让他一个总设计师,总策划者而代替我们所有的老百姓们,背这个黑锅呢?
我们再回归历史,从当时老百姓的角度来讲,这种利国利民的事,我估计,只要公开号召,就自发地有人踊跃参加。
特别是紧挨着边境的百姓,当胡人铁马而来,斩杀孩子、抢娶女人,掠夺钱财,试问: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雄伟的城墙,谁来保证他们的安全,谁来为他们撑起一片家园?
因此,我估计,即便我们在座的各位,即便不是身在边境,但是只要我们都生在秦朝,也会骄傲地加入到长城的修建中去,甘愿成为一名徭役,甚至于以此为傲,任劳任怨。
即便是有一天,累死于长城之下,也宁愿长眠于此,守望着袓国的边疆。
国之长城,我骄傲自豪,千秋万代,我与你相伴。
我们的家人,也必定会引以为傲,引以为豪。”
蒙宛童嗤嗤一笑,我了个去,没想到这位沈灵同学还真的是有些水平,竟然如此能言善道,甚至于连自己也不得不佩服,听他这么一说,如果自己生活在当时,也有点自发到边境修筑长城的冲动之意。
不过,还是立即张口说道:“正方说的倒是轻巧,理由倒是冠冕堂皇,还号召还自发踊跃?如此说来,那何曾千百年来,民间一直流传着,孟姜女哭长城的神奇故事?
正方刚才所谓的言行,在孟姜女面前,只怕是强辞夺理,不攻自破。
想必在座的同学们,都听说过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是的,她的丈夫范喜良,就是被强征到边境,修筑长城而活活给累死的。”
自己刚刚转移一个话题,没想到竟然又被这个能说会道的沈灵给压制,蒙宛童心里更加不服,只好强硬地补充道:
“再华丽的语言,也掩饰不了错误的言论,再动情的歌声,也遮蔽不了真理的光辉。
好了,我承认了,我没有对方辩友的文采好、歌声好。但是,这不代表我没有你辩论的好。”
沈灵却不在意对方的挑戏,而是继续围绕着对方的议题进行说道:“至于孟姜女的故事,刚才,反方同学就自己已经承认,那是一个神奇故事,因此,它根本就不可以作为历史考证。
拿这样一个虚拟的故事来向我反证和辩斥,实在是太可笑。
难不成,我还真的相信,出生并成长在孟家和姜家中间的葫芦女娃的传说?
难不成,还用这样的虚拟故事,来推翻秦始皇的千年伟业?
更何况在后继的朝代,孟姜女的故事,还曾经三番五次地,变换和增加了大量胡编乱造,有违事实的内容,才到了我们今天的这种版本。”
听到自己引用的旁征,因为虚拟的原因而不攻自破,蒙宛童自己都感觉到有些理亏。
的确,孟姜女是我国民间中的传说人物,其故事更是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千百年来一直以口头传承的方式,在民间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