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南宫长云的讲话,有一部分官员是抱着兴奋的态度的,他们有对新生事物的全新认识,善于接受新事物,使他们自然而然的认同他的主张。
但另一部分官员对他的提议,可没有美好的愿望和幻想,不是他们没有美好的愿望,而是他们根本就不会相信事情会向着尽如人意的地方发展,所以他们是属于怀疑派的。
不是这部分人都是死脑子,而脑袋瓜僵硬,而是他们知道任何事情都不是容易的,他们知道生活的残酷,这是多少年来人们总结出来的经验,不在他们不愿意,现实就是这样。
而最看不好南宫长云的人们,对其提议是嗤之以鼻,这中间有老顽固,凡是任何事情他们总会以“标新立异”,总有奇妙的看法。
就像人们对新鲜事物总是冷嘲热讽,但是这些人,部分能随着形势的演变而演变,还是值得可喜可贺的。
这部分人之中,许多是根据自己的社会经历,来判断事物的发展变化的,他们在社会中深受其害,可以说吃了很多亏,因而受的影响最深,所以现在对于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感兴趣的是到手的钱财。
还有最后一部分人,是死硬的顽固分子,他们凡是遇见空隙,遇见漏洞,极力钻营,哪怕空隙小了钻不进去,他都会把脑袋削尖了,也要钻进去。
这部分人虽然说是极少数,但他们的影响是极其恶劣的,带着示范效应,他们的影响极其败坏,所以,这部分人是以后的国家必须根除的。
不是斩杀他们,而是不让他们在当任要职,该下台下台,该休息的就坚决休息,在南宫长云看来没有一点缓和余地。
当然,南宫长云也是极其痛恨这些人,他自身的经历就说明了一切,因为他的家庭就是受此类人的严重侵吞,而导致的恶劣后果,在他四岁时候,被任无咎谋害父母并侵夺家产,他如果碰见这些人会亲自出手予以剪除,决不留二话。
严世嵩就属于最后的第四类人,对于他的刑罚,南宫长云愿意他被执行什么刑罚都可以,绝不可以留后患给后来者。
至于众臣工会不会接受他的提议,也是目前他认真考虑的事情,他会反复思考,认真的斟酌这件事情的可执行策略,尽可能的去杜绝超出可控范围的意外发生,因为他是人不是神,即使是神也有好有坏。
他所应该做的就是尽人事,听天命,现阶段只有如此了。
朝堂上吵吵嚷嚷乱哄哄一片,也没有统一的正行,有人议论严世嵩说他罪大恶极,理应处死,执行凌迟正当其时;有人在探讨皇帝的去留,留着他或许会好点,但是如果还要再出现严世嵩类的人怎么办?
是不是不妥啊?
还有人在嘁嘁喳喳的纠缠以后谁会当皇帝,这个问题一提出来,就有人说他看明智礼很好,明智礼是明智诚同辈分、离得较近的兄弟,人却有傲慢之色。
总之一句话,说什么的都有。
忽然,就有人提到明含章,说这个人为人仁义,具有仁心,做事公道,是为皇者的必备人选。
然后就又有人提出异议,说,光有仁心那也仅是成为帝王的必备条件,而不是充要条件,必须具有杀心,该凌厉的时候他手里却端着一块豆腐,那也不是个事。
吵杂之间,就听南宫长云高声说:
“这样也很好,说明大家都有自己的主张,能够展开进行充分的讨论,但是只进行分散讨论而不集中,那讨论半年也不会出现有用的结果,就刚才听见的,大家意见比较集中的一个问题。
“议论严世嵩必须执行凌迟;有人说,皇帝或者是叫首席执政,还是叫总长,或者叫统御,我刚才听到有人提到了这个说法,仔细一想也很不错,但是人选比较分散,现在能执行的就是严世嵩了。”
他转过身来,目光直视明智诚,双手一拱,恳切的说:
“陛下,对于严世嵩到底该怎么样做,还请您拿主意。对他是杀是留?要杀就杀,还是把他留下让事情变得遗患无穷?都由您来确定,别人都来商议的,议而不定,杀刮去留,您拍板定案吧。”
明智诚也知道到了关键时刻,必须自己狠下心来,不能矫揉造作,该干脆利索的时候,就得下手干脆,毕竟自己还是个皇帝,不能凭空被南宫长云等人看轻了,于是,他说:
“按照国家的律法,严世嵩死有余辜,按照大家刚才的议论,他就应该直接押赴刑场,开刀问斩,按照朕的意思,就要对他凌迟处死,刚才重要的一点就是,南宫先生对这刑罚没有异议,他应该完全赞同这个方式处罚犯人……”
南宫长云赶紧撇清自己和处罚的关系,开玩笑,行刑是你们的事,何况还是凌迟这种极刑?干嘛捎带上我,我也只是适逢其会遇上了,主要是和大家商讨皇帝的去留的,而不是来给你们行刑的,赶紧道:
“对于犯有刑罚的犯人,你们该执行就执行,不要牵扯到我,我愿意你们处死他,究竟该怎么做,那是你们的事情,何况还是个十恶不赦的犯人呢?
“如果你们不杀他,到时候放出去了,我会一刀斩杀他,究竟该如何杀那都是你们的事,和我无关。”
不得不说,明智诚听了南宫长云的话后感到郁闷,本心想着拉上这个关系,以后处事会更方便,退一万步来讲,哪怕自己下台了,把自己的孩子送一个给他教导,不是很方便吗?
既然不行就算了,作为皇帝的人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尽管有各种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该杀人的时候,他也不会心慈手软。
想到这里,立刻干脆利索地说:
“下面,朕决定:对严世嵩,立即执行凌迟,押至西菜市口,行刑一千刀锉骨枭首。”
为什么明智诚一直对严世嵩念念不忘,要把他执行凌迟处死?
主要就是因为严世嵩的倒行逆施,是导致明智诚下台的主要方面,如果不是严世嵩行-事嚣张,如何会轮到他下台呢?起码做个稳当的二世祖还是可以的,不过万事都没有假设的余地。
外面呼啦涌进来几个手脚利落的侍卫,不由分说扭住严世嵩,把他按倒在地抹肩头拢二背,拽住胳膊就向外走去,另有一个侍卫慌忙出去通知行刑人员。
这且不提,现在已经到了该分说皇帝的事情了。
南宫长云回头和几个同行人员商议了几句,打算先不逼-迫明智诚让他下野的事情,看看他的主动性如何,这才是最主要的,虽然说把他逼急了也没有什么,但总归是不好,人得有自知自明才好办事。
所以他相信明智诚会展开积极妥协态度的。
明智诚一看没有人说话,他也才想明白,今天下午有三件事情需要酝酿讨论,已经处理过一件了,还有两件事情要急需安排进行。
第一商讨皇帝下野,以及什么时候下野比较合适,事情会比较妥帖,首先得安排继承人员,这件事比其他事情都重要得多。
第二,探讨新的高位的名字,叫什么比较合乎本意,因为毕竟是以后长久要使用的名字,如果起的名字不好的话,不说别人听着不耐烦了,自己也不觉着有美-感,谁让自己是追求完美的人呢。
明智诚苦涩的说:
“说实在的,朕坐在这个皇帝之位上,有苦也有乐,苦乐参半吧,总体来讲不管什么事情,多大的罪责,都不用自己当时就来负责任,如果国破家亡的时候,运用修真者的话就是,身死道消。
“就剩下山河在此,江山社稷在此,引后来者无穷长叹,说那时候的皇帝是谁当的,他到底是怎么干的把一个好端端的国家给糟蹋的如此破败?”
这样的话语落在南宫长云的耳朵里,也不是滋味,但听其音,他知道明智诚这个帝王也不算很昏聩的庸君,他起码知道国破山河在,起码知道后来者到此长叹,他起码知道,人家会说那时候的皇帝是谁当的,把一个好端端的国家,当得如此遭际1、如此破败不堪?
这究竟是谁之过,一个昏君跟前必定有一帮趋炎附势的奸猾之小人,但他们都昏聩吗,这可不一定,实际上,昏君和奸臣,他们心里明的就和镜子一样,既然明的和镜子一样还怎么让国家城毁人亡的?
这该怎么解释?
按照南宫长云的理解,到那个时候,人们自顾不暇,何人还会真心的拥护这个国家,君不见前朝的袁崇焕,他是崇祯年间将领,在前线奋力抵抗北疆辽国入侵。
因崇祯皇帝中了人家的反间计,怀疑其拥兵谋反,以“通虏谋叛”被凌迟处死,据说当时京中百姓争啖其肉,这不令人寒心吗?
何种人还会奋力报国,何人还会奋力杀敌?
人都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受到如此令人寒彻入骨的事情,得要多大的热力才能温暖受到伤害的心?
所以,伤民心的事情还是少办些最好,都知道民心不可伤,可那又如何呢?毕竟已经伤了,要想挽救,就要革除弊政,撵皇帝下野,出此一招,当可救文明帝国于水火之中。
明智诚说:
“诸位爱卿,朕也想好了,好在朕没有把国家糊弄得太破败,好在南宫先生来得及时,猛然唤醒梦中人,如此来说,朕也是很欣慰的。
“好了,婆婆妈妈的不是爷们,爱卿们请拟定条款,朕,文明帝国第八任皇帝,准备下野!”
注:1遭际:有多种意思,一种是指遭到的不幸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