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水弟弟,你过来了啊?”
等李仕仁背完诗,才发现李凌峰已经过来了,惊喜的问出了声,然后让李凌峰等他回房放一下书,再带李凌峰去李老二的书房。
李凌峰自然点头答应。
没过一会儿,李仕仁就去而复返了,手里还拿着自己的笔墨纸砚,然后就领着堂弟去找自己的父亲了。
李老二的书房在一处僻静的地方,房门紧闭,两人站在门外也听不见屋内有什么声音。八壹中文網
想来二伯是在看书或者小憩吧。
李仕仁伸手在门上轻轻扣了扣,两人安静的等着,直到片刻后屋内才响起了不急不缓的脚步声。
李老二原本正在执笔作赋,刚好收完尾,乍一听见敲门声时还愣了一下。
平日里家里的人极少会到书房这边来打搅他,所以他听见有人扣门还有些不习惯。
放下笔后,才恍然间想起来前些时候儿子说过要过来找自己的事,方才从书案后起身去开门。
李老二理了理衣襟,检查后并无发现不妥,随后将门栓撤下。
门开以后后,两人的身影印入眼帘,正是儿子和侄儿。
于是佯咳一声,对二人说道:“你二人随我进来吧。”
李凌峰和李仕仁跟在李老二的身后,第一次踏进了整个老李家最神圣清静的地方——二伯的书房。
李老二是秀才,又在为准备秋闱刻苦钻研。
李老头和李老太太为了让儿子安心读书科举,早日中个举人回来,对这间书房不可谓不看重。
对家里的小辈们,两个老人均是耳提命面,多番叮嘱,让他们玩耍时不得靠近,千万不能打扰了李老二温书备考。
老的这么重视,小的也只能听话。
老李家的其他三房,原本就极少踏足二房,更别说在李老头和李老太太这么郑重的交代后,还有谁会来李老二的书房没事找事?
就连平日里以泼辣凶悍著称的大伯娘赵氏也不敢轻易触了霉头。
百善孝为先,在大夏这种尊卑礼教与孝道要求较高的朝代,公然忤逆长辈,可是要被人戳脊梁骨的。
李凌峰在二伯的书房中环视一圈,发现二伯的书房还是挺大的。
房中除了床榻和日常用得上的物品外,还有一个大大的书架,吃饭用的桌椅板凳,和书案等等。
李老二的书案上除了笔墨纸砚外,还有书匣、笔格、砚山、笔洗、压尺、烛台和水盂等器物,虽然做工粗糙,但却也齐全。
书房的墙上则是挂着两幅画,一幅是《山居秋暝图》,另外一幅是《村居小景画》,都是农村写实的画作。
李凌峰的视线停留在书架旁边,不是因为满架的书,而是因为书架旁的一副对联,字迹清秀,写的是:斗室何妨陋,奇书不厌多。
看得出来,与老李家院门口所贴对联都是出自一人之手。
正是李老二无疑。
李凌峰轻轻点了点头,有些意外二伯竟然还有“陋室铭”的心境……
看来,人不可貌相。虽然二伯平日里显得有些酸腐,但将自己锁在房内确实是在为秋闱苦读,笔杆子低下也是有两分真功夫的。
李凌峰在心中感慨之时,李老二正在书架上翻翻找找。
然后就拿出了自己曾经备考县试时看过的书籍,对着李仕仁和李凌峰招手,示意二人走上前去。
待两人站到眼前,李老二负手而立,开口说道:
“你二人这段时日进学,想必夫子曾教导过你等县试考校哪些内容,此处吾就不再赘述。”
简要说明后,他将手中放在书案上,示意李仕仁和李凌峰一人拿了一本。
两人的书不同,但都是大夏主流的经义文章。
“科考题目虽每届变化不同,行文要求却万变不离其宗。”
李老二朗声道:“县试答卷行文要求自有章程,你二人且看手中经义首卷,读完后便将所得告知于某。”
说完,对着二人挥了挥手,施施然落座于书案后的靠椅上,然后取过茶壶为自己倒了一盏。
二人闻言,各自拿着手中的经义坐到了李老二用饭的桌子旁,开始低头认真的阅读起来。
李凌峰看了一下手中的经义,名为《夏官经》,之前他曾经向周夫子借来读过,知道《夏官经》也是大夏的《礼》经。
夏官经第一卷开篇论述三点,即人之所来,人之所存和人之所向。
李凌峰翻开封面,里面熟悉的文字立马在跃然于脑海之中。
“人之所来于父母,孝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人必先知孝而后立;人之所存于天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先敬天地而求存亡;人之所向于立身行道,道忠于君,居安而恩天子,临患而不忘国,人必先忠于而后立。”
夏官经的释义李凌峰早已滚瓜烂熟,毕竟他除了有过目不忘的能力外,读书还习惯遵从“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所以,他记得越多,写得越多,这些文字就仿佛和他融为了一体,刻进了他的骨子里。
夏官经第一卷不多,内容上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大体上就是在说人要知道感恩,感恩父母,感恩天地,感恩君主……
李凌峰捂脸,果然主流思想不论什么时候都有被推崇的理由。这放在华夏古代,不就是《孝敬》、《道德经》和忠君思想的融合吗?
在他默默地看完一遍后,发现小堂哥还在专注地理解自己那本书所讲的内容,于是又拿起夏官经再一次接受了思想的洗礼。
终于,等到李仕仁读完第一卷的内容,把手里的书放在桌子上后,李凌峰也跟着抬起了头。
嗯,资质尚可。
李老二见两人不过半盏茶的功夫就读完了,满意地点点头,然后才开口问道:“如何?你二人有何所得?”
有何所得?
李凌峰和李仕仁听见李老二的问话后旋即开始思索起来,想着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略微思索后,李仕仁就和李凌峰眼神交流了一下,然后率先站起身来。
李仕仁起身说:“君子立身处世,应知养德。不乱于行,不困于心,不纵于欲,行事有依,为人知理,方能成事。”
李老二听后先是点点头复又摇摇头。
“你且坐下。”
李仕仁看着父亲点头又摇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自觉自己虽然答得不出彩,但也不至于错啊。
那父亲摇头是什么意思呢?
李凌峰看着小堂哥疑惑不解的样子和二伯的动作,心中明白二伯真正想问的是什么,如今又更加确定了。
“峰哥儿,你且来说说。”李老二端起茶碗,先轻呷了一口,然后看向了侄儿。
自己的儿子虽然说得不错,但却并没有领会到他的真意,答题须知意,如果连所问都不清楚,又何谈作答呢?
就像你写了一篇文章,词藻丰富,韵律优美,写意丰富,好得不得了,可是你却跑题了,你觉得能拿到高分吗?
不过虽然儿子没答出来,但是说的确实不错,看得出来在书院认真学习了。
李老二没有继续深究。
他觉得二人尚且年幼,又首次参考,有所疏漏实属正常。
在他的心里,对李凌峰的答案其实没有多少期待,毕竟年长的儿子都答不对,那更年幼的侄儿恐怕也会错。
心里如是想,却并未开口打击。
就算两人都答错了他也能理解,而且这也是他今日要教的第一课。
看见二叔开口让自己作答,李凌峰放下手中的书缓缓起身,心中对自己的判断再无迟疑,说道:
“禀二伯,侄儿觉得这《夏官经》的词句虽长短不一,却每一句简明要义精短干练,平仄有韵又表意深刻,确为行文典范之一。”
李凌峰的回答不出意外的让李老二意外了。
他本以为小侄儿会像仁哥儿那般回答读文章的感受,刚准备开口一起鼓励二人一番,没想到话还没出口,侄儿的回答倒是让自己先愣了一下。
竟然对了?
李凌峰不知自家二伯心中所想,要说他为何不回答看了夏官经的读文感受,还得感谢他的语文老师。
刚才二伯给他们拿书之前就已经说了什么‘科考题目变化但行文要求不会变,县试答卷行文要求自有章程’这样的话,然后才让两人看书回答感受。
这感受当然是对文章行文特征的感受,又怎么会是词句为自己带来的感受呢?
感谢小学语文老师,感谢中学语文老师,感谢高中语文老师。
要不是她们不知道多少次在自己耳边重复,李凌峰也不会一看到题目就下意识结合上下文审题。
让他不仅明白了二伯所问的真意,也对二伯想要教导的第一课了然于胸。
审题确实是写文章最开始且最重要的一步!
李凌峰的回答不仅让李老二惊讶,李仕仁在听到之时也愕然不已,当他眉头紧锁着思考后又突然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
是了。
父亲语境中的意思分明是让他们回答行文特征,而非读文感受。
他竟然没有认真审题,就自信自己能够答出。只是稍加思索就开口了,这是马虎,也是轻视。
考试答题最忌的就是心浮气躁,导致不知题之所言。
他年长于峰哥儿,却竟然没有他的态度认真,不禁面红耳赤,自愧不如。
李凌峰的回答确实出乎了李老二的意料,但他不是李仕仁,他的心智成熟,只是略微讶异后便朝侄子投去了赞赏的目光。
“峰哥儿所言极是。这也是我今日想教授你二人的第一课,即审题。”
李老二循循善诱:“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题之真意才是行文之关键,唯有知其意图才可落笔行文,方能马到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