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正月,褚家的铺子便再次开了门,天气渐暖,褚家小两口瞧着如今已经四岁,越发活泼好动的正正,却发起了愁。
这孩子也不知怎么着,对后院做棺材的活儿,一直保持着超高的热情和兴趣,小两口对这点倒是没什么反对的,想着有个兴趣爱好也不错,若是再长大些的时候还是感兴趣,那便叫他接了褚义的活儿也没啥。
只是随着年岁的增长,这孩子的兴趣已经不能是那几个木制的玩具能满足的了,只要跑去了西院,便跃跃欲试地想要自己也动动手,到底还是个四岁的孩子,家里谁都不能放心。
沈鹿竹耳提面命地叮嘱过很多次,可到底还是个小孩子,当下答应的好好的,转个身就都抛到脑后去了,这不,搞得西院没天都得有个人专门盯着他才成。
思来想去,沈鹿竹便打算找些其他的事情来分散下正正的注意力,想着不管以后他要做些什么,这读书识字总是要的,正正这般年纪,送去私塾读书到底还是早了些,可若是小两口自己在家教些三字经、百家姓之类的还是可以的。
于是褚家,只为正正一人开设的小课堂便这么开课了,不管前院的铺子多忙,每天或是沈鹿竹,或是褚义,有时甚至是褚秀秀或者邓南浔,总归是会空出来一人,带着正正在身边,教他学些四岁小朋友能接受的内容。
这法子倒是确实转移了不少正正的注意力,不仅如此,小两口还意外发现自家胖儿子居然还挺聪明,三字经、百家姓基本听个几遍,便能跟着顺利背下来,倒也算是个意外之喜。
三月中旬,沈家在县城买好的宅院和铺子终于开始动工了,沈松节和沈泽漆隔三岔五便要来县城一趟查看进度,褚家铺子不忙的时候,褚义也经常过去帮忙盯着些,好在沈家宅院的改动不大,大多是粉刷翻新的工作。
工匠们进进出出一个多月后,新选的各式家具总算也进了宅院,小两口和沈家兄弟几个又里里外外仔细收拾了一番,这才总算有了新宅的样子。
四月末,赶在端午节前,沈家整理好了行囊,搬离了祖祖辈辈生活着的河西村。
沈家要搬到县城去的消息,虽早就在河西村传了个遍,可真瞧见沈家人坐的马车,和装了满满两牛车的行李时,村里人还是再次被这场面给刺激到了。
有人羡慕沈家有门家传的手艺不说,家里的小辈也是个顶个的有出息,先是出嫁了的闺女儿,眼下又是沈家的两个孙子,全都靠着做买卖发了家。
有人懊恼,沈家儿女那么多,自家当初怎么就没攀上一门亲事儿,要是结了亲家,如今不就也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了?依沈家的性子,只要自家儿女不犯傻大错,有啥困难总要拉扯一把的,不说全家也都跟着搬去县城,至少日子能更好过些不是。
不过要说最悔不当初的,还要属柳家,或者说沈家休妻当天,听说沈家已经开始筹划搬去县城了开始,柳家就悔得肠子都青了。
柳家这后悔中,还带着浓浓的恨意,柳家阿娘和柳老大甚至觉得,沈家这就是故意为了抛下柳氏而设的局,心中不知已经将沈家大卸八块多少次了。
可无论是悔是恨,眼下都已经于事无补了,就在沈家搬去县城的隔天,柳家阿娘在几个儿媳的撺掇下,总算想开了,跑去村里的媒婆子家,张罗着要把柳氏再嫁一次了。
柳氏知道后在娘家又是一番大闹,怨柳家老大好吃懒做,只想着一夜暴富,非要让她去沈家借银子,怨柳家给自己出了那么多馊主意,怨自家阿娘不仅不知道劝着自己些,还在一旁添油加醋。
柳氏不闹时,柳家的几个儿媳妇就已经容不下她了,她这么一闹,简直是将柳家所有人都得罪光了,柳家爹娘虽舍不得闺女儿,可更心疼的到底还是儿子,最终还是有天夜里,趁着柳氏睡熟,将她捆了就“嫁”了出去。
沈家搬到了县城,褚家更是这些年来,第一次没有回靠山村里过端午节,两家人在沈家的新宅院里,好生庆祝了一番。
沈阿爷自打接手沈家的药铺子后,除了家中有什么婚丧嫁娶的大事儿,便是连过年都没有停过出诊抓药,如今搬来了县城,新药铺子还没修缮完,过了头两日的新鲜感后,便觉得有些无聊了起来。
老爷子初到县城,别处都还有些陌生,褚家便成了唯一能打发时间的去处,既能瞧见自家孙女儿和曾外孙,有时不时地查看下斜对面,自家药铺子的修缮进度,实在是个不可多得的好去处。
一来二去的,沈阿爷和褚三叔倒是成了忘年交,成日凑在一处,或是在褚家东院下棋,或是一起逗弄正正,再或者一起到县城各处闲逛,品茶看戏也是别有一番乐趣。
沈家的药铺子从开始修缮,到找工匠定做药柜,再到将草药一样一样地摆进柜子,都是十分用心,沈川柏更是从头跟到了尾,等到准备完这些,已经到了七月初。
七月初六,沈记药铺在筹备了数月后,终于开业了。
沈阿爷经常在药铺子和褚家铺子里进出,见的次数多了,长青街上的邻里们,自然便知晓了路口对面的那家药铺子,是褚记送葬老板娘的娘家开的,开业这日来捧场的自是不少。
说来也巧,长青街上做什么买卖的都有,唯独这看病卖药的却是少得很,沈家这药铺子一开,倒是方便了不少附近住着的街坊。
沈家药铺子的生意好,除了这铺面的位置选得好外,还有一点就是沈阿爷和沈川柏的医术精湛不说,沈家的药材也都是顶顶好的,价格又公道,慢慢地莫名而来的患者,自然就越来越多了。
沈松节和沈泽漆在沈家药铺门旁的一处角落,单独隔出了一处小房间,面积不大,只能放得下一套桌椅,和一组小柜子,这里就成了沈家药材批发买卖的办事处。
沈家招了两个学徒,一边教些药理和医理,一边帮着在铺子里抓药,此外沈松节还特意招了个账房先生回来,除了帮自家药铺子做账外,最主要的便是整日坐在那处单独隔出来的房间里,登记记录各家进购的草药数量,收取定金,安排沈家的药田给各处送草药。
沈泽漆依旧还是不愿意再外抛头露面的性格,一来道县城便一头扎进了县城附近,沈、褚两家一起包下的山里,管理药田去了。
沈松节这阵子倒是也没闲着,也不知怎么着搭上了一个常年在北方和南方各地,倒卖草药和茶叶等物品的商队。
这商队做的就是一个,将北方的特产运到南方倒卖,回程时再拉上些南方的特产回来道北方倒卖的买卖,常年会到农户家里收购些北方特有的草药,不过因为都是散户,数量很难得到保证。
正巧沈家有大批的药田,这商队又有门路,两头一合计,便签了个长期合作的契书,沈松节和家里商量过后,便停了之前镇上的散户批发买卖,只做县城和商队的。
沈家的一切都步上了正轨,沈二婶儿和沈二叔便重新考虑起了沈泽漆和沈常山兄弟俩的婚事来,可惜沈家刚搬来这县城不久,熟识的人不多,沈鹿竹便帮着找上了当初替邓家来向褚秀秀提亲的谭媒婆。
谭媒婆瞧见沈鹿竹和两个妇人上门,忙热情地请众人坐下:“褚老板娘今儿怎么有空上门了,可是为了你府中哪位公子小姐说亲?”
沈鹿竹笑着介绍起了身旁的沈二婶儿和沈母:“确实是要麻烦谭媒婆帮着说亲,不过不是我家的,是我娘家堂兄和堂弟,这两位便是我婶子和阿娘。”
谭媒婆闻言点了点头道:“原来是沈记药铺的两位公子要说亲,两位夫人对女方家里可有啥要求,或是已经有瞧上了的姑娘家,不妨和老婆子我说上一说。”
“眼下倒是还没什么目标,还得托谭媒婆你帮着相看一二,我家大儿子之前结过一门亲事儿,不过前阵子发生了些事儿,便给那家写了休书,他膝下有个儿子,我是想给他找个知冷知热的,姑娘家是啥条件我们不挑,只要是个性子好,能对他们爷俩好,不惹是生非的就成。”
谭媒婆点着头表示知晓,随后继续问道:“大公子的要求我记下了,那家里的小公子呢?”
“小儿子如今还在念书,选个他中意的,年纪相仿的就成,麻烦谭媒婆有看好的姑娘家,就先知会我们一声,这是给您的喜钱,若是婚事成了,到时候的谢媒钱定给您包个大大的红封。”
沈二婶儿说着递上了早就准备好的喜钱,谭媒婆接过后,脸上的笑意更甚,连忙道:“沈家夫人大可放心,我啊一定给沈家寻两门满意的婚事和亲家,若是有了消息,我便到您府上送信儿。”
“那就多谢谭媒婆了。”
“您客气了,应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