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
唐瀚够狠,把孙子兵法都搬了出来。
他起势用了孙子兵法中的作战篇,结合刚才兵棋推演过程,适当加进一些谋攻篇和九变篇的内容。
这些内容一出口,立时把观礼台上所有人都震懵了。
和华夏军事理论瑰宝孙子兵法比起来,孙元山那套东西根本就是渣。
刚刚还如获至宝的武将们,再回忆孙元山讲的那些理论,顿觉味同嚼蜡。
他们忘了这时要配合带头大佬做戏,每个人都聚精会神地听毅王讲述,生怕漏掉一个字。
唐瀚已经讲完了,但观礼台上还是一片安静。
熟读各类兵法的武将们从未听闻过如此新颖精辟,字字珠玑的兵法理论,还在醉心琢磨。
连不少文官和学子士绅都从中有所领悟,也在细细品味。
忽然,有卫所将军站了起来,恭声问道:“毅王殿下,这套兵法理论是您自己总结的吧?”
“对。”唐瀚厚着脸皮应下。
没办法,他总不能说是从另一个平行世界剽窃来的吧?
反正剽都剽了,也不在乎多这一次。
“此兵法理论是否已形成文字?末将想全篇拜读。”提问将领也不矫情,直接说出想法。
“末将也想。”一下子站起来好多武将,都是一副虚心求教的诚恳神色。
“本王只零碎记录了一部分,须得抽空整理后再交予各位。”
唐瀚撒谎,其实这几个月他陆陆续续回忆,已把孙子兵法完全整理出来了,不然他哪能不打磕巴就大篇幅叙述出来。
他这么说,是为了让倒霉王爷有勇无谋的人设转变得不太突兀。
有武将又提问:“适才末将听殿下讲述,觉得部分内容应有专门篇幅细述,不知末将是否猜对?”
“此兵法共五部十三篇,适才本王只引用了其中三篇的内容。”
唐瀚不打算藏私,武将理论知识上去了,对盛朝来说是好事。
他也不怕外邦使节听去,反正这套兵法理论到了武将手上,那些歪果人迟早也会弄到。
这种事,防是防不住的,就看谁能吃得更透了。
众武将听毅王居然有一套完整兵法,一个个激动得不行,把孙元山事先的交待抛诸脑后,都争先恐后提问。
孙元山见势头越来越不对,忙大声说道:“本官会向毅王求请完整兵法,交予众将官研习,现演武未结束,列位就不要再打扰毅王了。”
说话间,他朝阴山卫将军陆冲猛使眼色。
陆冲有些错愕,微微沉吟才起身,向太后行礼说道:“禀太后,臣忽然想起,三日前大朝会上,确有事需向太后禀报,只是打岔忘了。”
“臣非有意扰乱演武秩序,因臣今日演武结束后就要返回阴山卫,唯有此时有机会说来,请太后容禀。”
大朝会时太后就看出苏守正阻挡陆冲说话,还颇有不满,现在陆冲重提,太立刻温和回应:“陆将军但说无妨。”
观众们见演武环节突然中止,齐刷刷看向中央,诧异议论起来。
太后干脆让陆冲站上中央看台,好让所有人都听得见。
“谢太后!”
“臣在边陲,听闻之前追随先帝征战的老兵传言,说毅王殿下当年所立战功有造假嫌疑。”
“哦,还有此等事情?”
这倒让太后挺意外,没想到孙元山还能整出这种活来。
唐瀚十岁跟随圣武皇帝征战,十五岁就单独领兵,攻城略地,立下无数战功。
他更是在十八岁时,以千余骑之力,冲破数万敌军包围,救圣武帝于危难,后又换上圣武帝铠甲,引开追兵,换得武帝安全。
因此,他才能做到年纪轻轻就声名显赫。
听陆冲这么说,不少人都觉得毅王当年功勋确有作假可能,一个十五岁的毛头小子,真有本事领兵打仗吗?
看台上安静下来,都想听陆冲怎么说。
陆冲朝唐瀚行了一礼,又道:“臣非有意攻讦毅王殿下,只是臣觉得既然出现此等传言,必定事出有因,朝廷应予重视,查问此事,还毅王与清白!”
这本是孙元山精心计划的环节,他漂亮赢下兵棋推演,陆冲再提毅王功勋造假的事,会更有说服力。
谁想兵棋推演是毅王获胜,彻底打乱了孙元山的计划。
但现在他也只能硬着头皮往下安排,借此打击毅王嚣张气焰,扳回些颓势。
否则别说攻讦毅王,他自己的名声都保不住了。
这环节正和太后心意,配合地道:“你把所听到的传言详细与哀家说说,哀家好为毅王做主。”
陆冲把早已倒背如流的说辞复述一遍。
哪场战役,毅王明明只斩杀敌方三四千,却上报一万。
哪次歼敌,明明只俘获对方千余人,毅王却把当地百姓也抓了充数,硬说俘虏了五六千人,等等等等。
当然,这些话不是他陆将军说的,是曾在毅王麾下服役的老兵传出来的。
“居然传得如此离谱!”太后看向唐瀚,问:“毅王,可有此事?”
“没有。”唐瀚觉得太后问得多余。
“陆将军,你可有人证?若没有,哀家可要治你诽谤之罪!”
“末将哪敢诽谤毅王?”陆冲急忙躬身,诚惶诚恐地道:“我阴山卫此次参加点兵步营中有几名跟过毅王的老兵,末将就是在回京途中听到传言的。”
“太后若不相信,末将这就把人叫来。”
“让他们上来!哀家倒要看看,是什么人如此大胆,竟敢污蔑哀家二弟。”
太后一副义愤填膺的神色,看得唐瀚暗暗撇嘴。
陆冲朝侯在观礼台边的下属一挥手,立刻有人带上来几名年中年士卒。
几个老兵看模样都老实巴交,见到太后和实习小皇帝,还控制不住地浑身颤抖,说话也磕磕巴巴,比陆冲和太后的拙劣表演自然流畅得多。
不一会儿,太后就冷着脸问完了几个老兵,内容和陆冲说的如出一辙。
坐在正中看台的孙元山和苏守正对视一眼,觉得时机成熟了,都朝两边观礼台悄悄示意。
按他们的计划,这时百官应该齐齐发动,弹劾毅王无辅国之才,不但文治不行,连武功都造假。
接着还会有更多士绅学子代表站出来,言辞激烈地指责毅王种种不端行为。
如此一来,代表的就是朝野内外的官声民意,更容易帮助太后下决心,合理削弱毅王的权势。
虽然毅王刚才连接露了好几脸,此刻攻讦他效果会打不少折扣,不过指责毅王功勋作假这个环节进行得异常顺利,让苏孙二人心中又升起不小希望。
可出人意料的是,只有稀稀拉拉几个官员站起来,随便说了几句不痛不痒的话,几乎都没有攻讦毅王的意思。
苏守正二人安排好的学子士绅代表更是没一个人冒头。
两人凌乱了,再次对望,眼中都是问号。
这什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