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对于我们而言,很多时候看中的经典都是存在着一点相同的特点的。
那么我们接着来分析一下作品吧。
其实仙剑一的故事其本质是一个悲剧,这使得其文艺性比之后的仙剑故事的格调要高很多,当年的主创团队可没那么多闲情逸志来调教剧本,看看仙剑二的存在感,其制作水准比仙剑一还高不了多少,但现在连提都很少提,就是仙剑一的故事本身好。
然后什么是悲剧?有说是将美好的东西打碎给你看。他老人家一定不知道玛丽苏,所以我再补充一点,就是必然,也就是后来总结仙剑一的主题:宿命。所谓悲剧就是面对美好事物必然走向毁灭的无力感。这就是仙剑一故事的经典所在,女娲之道。
而电视剧最悲剧一幕自然是灵儿之死。安排灵儿死在逍遥的怀里,叠加了至少三重悲剧:第一、是女主灵儿的殉道,灵儿有多么美好,这里就有多悲剧;第二,爱情的悲剧,李逍遥的爱推动其将自己最心爱的女人送往她既定的命运,亲手毁灭了遥灵的爱情;第三,就是逍遥价值的毁灭,仔细考察“仗剑为红颜“的李逍遥的人设价值随着灵儿的死,灰飞烟灭。是的,这个故事的灵魂是灵儿,而逍遥哥哥本质上是灵儿的附庸,当主体湮灭之后,附属只能是一具行尸走肉。逍遥剩下的意义就是这个故事的践行者、见证者和承载者,他就是这个故事尸体。技术上,灵儿飞回,给人以最美好的想象,然后见血封喉,先扬后抑,美好连同希望一起毁掉。
然后,我想讲一讲看到的仙侠剧的理解:仙侠剧理论上讲可以被归类为神话传奇剧,而仙剑奇侠传问世,开创了仙侠剧这个子范畴。之前如八仙过海、蜀山之类的分类应该还是神话传奇剧的大范畴。这是应为神话类的风格是以故事为核心的,偏叙事,而仙侠类以仙剑奇侠传为代表,是人物为核心,偏列传。特征分析:并不是有仙有剑有侠,就是仙侠,否则八仙里有一位吕纯阳。仙侠剧本于游戏改编,所以其故事要求角色代入,以主角之眼看世界,历剧情,问人生,不急于推进主线剧情,可以插入大量支线故事,可以做参与者,也可以做旁观者,就像读史记,一个的列传里有其他人的故事,不同的列传里相同的故事确有不同的记述,故称列传体。仙剑本宗要问的人生主题基本都是爱情,往往夹杂悲剧,而仙一本身的悲剧性和文艺性,使得仙侠剧可以开宗立派。比之《三生三世》就要归类会神话,而《幻城》等所谓玄幻剧,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说明一下又意竞争的后续作品与仙一的差距。
首先,当然就是仙三,五子登科。仙三游戏使用了开放结局(仙四放弃了),故而对于人物刻画着力很大,但人物关系不做强制,所以五子登科,剧情呵呵,加之本质的商业气息浓厚,唐人剧的浮夸表演风格。看着胡歌面上,仙三至多不接受仙一的鄙视就是了。
其次是花千骨。这就是悲剧与玛丽苏,打磨和做作之间的区别了,仙一的角色都是成长的,剧情的“虐”只是打磨掉人物原来的不足,呈现出内在的美好和纯粹,而玛丽苏一开始就是美好,恶毒女配只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展示女主的美好,女主没有成长,有的只有陨落,而这陨落为什么不是悲剧呢?还是必然性,是剧情在推动其毁灭,而不是其内在因素导向毁灭,这毁灭是不自主的,是外力导致的,作为观众就缺了那无力感,至多只有惋惜。
撇开时代背景说这个是经典可能站不住脚,对于当时的大多数受众群体这绝对是经典,那都是童年或少年时代的记忆啊,其中情怀绝对加分!作为90后,在我心中绝对是经典啊。
我们已经过了接受各种奇葩故事情节的年纪,习惯用挑剔的眼光来看待时下的电视剧,当然当下的有些剧确实不怎么样。
对于现在的00后可能还有95后来说,仙剑一可能不是他们的经典,甚至我的同龄人中就有人觉得仙剑三比仙剑一好看。这些受众群体若干年后可能会来知乎上提问,为什么仙剑三、仙剑五、花千骨这么经典。
不过既然是我心目中的经典,还是要来说一下原因的。
1.配乐经典没得说,这么多年过去了,那几首歌还是能打动人心,每首歌的内容都与电视剧故事情节相应,歌词戳中人心啊。“明明是三个人的电影,我却不能有姓名”,这分明是林月如的写照。
2.人美,没有玩过游戏,所以人物是否贴合不好说。当年唐人大胆启用新人,几个主角都很年轻,胡歌最大也不过21岁,整部剧颜值简直爆表,满足了观众欣赏少男少女的需求,最终造就了一群人心目中的荧屏经典人物,大家对这几个演员的记忆还留在这部剧中。
3.没有万年恶毒女配,虽然对安以轩不怎么有好感,但她演的林月如真得让人心疼,现在想起来这个角色都有点让人心酸。花千骨,里边过于玛丽苏,一个个都是万年恶毒女配,心理扭曲,都想害小骨。
4.每个角色都有故事,人物有血有肉。大石鼓,拜月教主,酒剑仙还有其师兄,南蛮妈妈,阿奴,唐钰小宝,还有里边出现的妖精们。
5.除却爱情,里边的友情、亲情都占很大比重,整部剧不仅仅围绕三个人的爱情故事,对于其他的感情表现也很明显深刻,几个年轻人一路组队打boss,有苦有泪,有欢乐有忧愁。花千骨,之前在网上看了一个段子,吐槽花千骨剧情的,说里面出现女的都爱尊上,男的都爱小骨,所以整部剧就是爱上尊上的女配们和小骨开撕的故事。
而它之所以经典的原因,除了引发了对爱情的思考,也引发了对追求的思考。而经典的东西总是能引发人思考,怀念。
“道“亦是追求。
在一个命运决定一切的世界,宿命早已经被决定的世界。
道即找到自己的宿命,完成自己的宿命,即使这一切痛苦,困难,无法完成。
而我们能改变的是自己的态度,不让一切扰乱自己的心,去接受这一切的遭遇,去完成自己的使命。即使使命难以完成,也全力去做,海枯石烂,至死不渝。
巫后的道--大地之母,给予世间万物新生,给予世界爱-所谓大爱。
即使最后送上性命,但是已经确定自己的命运,已经确定自己的使命,所以生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虽然最后自己也没能完成自己的使命,保护万物,给予万物爱,但是也在自己完成自己使命路上停止人生。
剑圣的”道“---以仙人自居,关怀天下苍生。超度师兄,意图拯救注定要牺牲的林月如。不相信命运,却处于一个宿命的世界,最终归咎于自然,最终选择倚天行事。不去干扰灵儿和李逍遥的使命与命运,而作为一个旁观者。
酒剑仙的”道“----并非执迷于人世情爱,并非一直不愿意去找寻自己的道,也并非一直在逃避自己的道。而是本身他的道就不是所谓大爱,并不是要去放弃凡尘人世七情六欲。
他的道本身就是平凡之道--追求爱情,追求亲情,追求人世七情六欲,体验人世七情六欲。(如天下众人一般,你我他一般)
所以他到最后也没有放下对”青儿“的爱,到最后想弥补对阿奴的亏欠,到最后也没有追求剑圣所谓的道,到最后也没有明白青儿的道,到最后也在”逃避“”道“。其实只是差了一个意识,他的道即是他所做的一切,他在追求的一切就是他的道,只是自己并没有发现,而没能接受他的命运和遭遇,而因此痛苦数十年。可是在死之前突然明白了”真实“,明白了自己的”道“。
而酒剑仙其实便是我们所有大众的一个展示,不知道自己的道,不能接受自己的遭遇,最终痛苦一辈子。而大众的修行也在此,李逍遥,林月如,阿七,唐钰小宝,阿奴等等都是大众而已。而灵儿,被赋予了使命,知晓自己的道乃”大道“,自己却追求的乃是七情六欲之”道“。但是身处一个宿命的世界,终将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必须去履行自己的使命,逍遥因为自己的追求也便跟随,月如也便因为自己的追求而追随,所有人也便置身于命运的漩涡。
而两种不同的道。大道与小道-大众之道——并没有高低
很庆幸,我们所在的现实世界,没有命运,没有宿命,没有使命。也没有谁是世界的主宰。
我们的道没有被世界固定,我们的道由自己来决定。只是我们需要去发现自己的追求,去自己定义自己的”道“。
至于在走自己的道的过程中的痛苦,迷茫,希望能永远有一个人在身边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相爱更要相知)
仙剑一的剧本的格局算比较大的,讲一个“道“
人物除了灵儿逍遥月如,酒剑仙刘晋元唐钰拜月姜明青儿,个个都很出挑
人人都有自己的道,点醒这个的是独孤剑圣和青儿,结局几乎也让人人都得了道,虽然团灭,但是大家死得都不痛苦,或者说,都不后悔。
灵儿是在斗水魔兽之后死的,作为公主,救下了南诏国的子民,虽然心里放不下逍遥,但再来一次她还是会这样选择。
月如牺牲了自己,是为了救下灵儿和逍遥,她最后笑得很欣慰。
刘晋元那样一个温和谦逊彬彬有礼的文弱书生,忍辱负重,孤身一人卧底反派,是为了找到拜月弱点,给父母报仇。逍遥他们一直团结在一起,有朋友师父的力量做支撑,刘晋元身边什么都没有,父母死在自己眼前,朋友都被自己故意亲手推开反目成仇,他是一个人在战斗。
酒剑仙刚扔掉酒葫芦,前所未有的清醒,明白什么是重要的,就死在了阿奴手上,他不愿对这个刚认回来的女儿动手。
唐钰死了两次,一次是为了救阿奴和酒剑仙,一次是和阿奴变比翼鸟许愿救苍生。
石公虎是赎罪(因为自己养出了拜月)
拜月是一个有魅力的反派,徐锦江一直演猛汉,拜月却造型行动都有些像神,虽然是邪神,出场还有麦振鸿的bgm加持,他每天思考的都是“爱是什么“,“地球是圆的“这种哲学科学问题,最后死得甚至有些悟了的感觉。
作为下饭剧,这个程度的剧本和人物,已经很完整了,只能说现在的下饭剧越来越烂,给衬托出经典之处来了。
而《仙剑一》这部剧里的经典角色,不只一个。
对于胡歌来说,李逍遥是他的第一个角色,从此大火特火,基本就算跨过资本原始积累阶段了,其实对于演员来说,这么年轻就火成那个样子,并不好,至于他后来浴火重生,到了今天,那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对于刘亦菲来说,赵灵儿并不是仙女人设的唯一,但这个角色却是属于她的唯一。无论是王语嫣、小龙女都有回忆buff之下的老版一直和她咬着劲,而赵灵儿是唯一属于天仙攻的仙女角色,前无古人,很有可能后也不会有来者了。
你实在无法想象,这些角色如果换了其他人来演,会是什么样子。
另外,还有安以轩的林月如,彭于晏的唐钰小宝,谢君豪的酒剑仙,徐锦江的拜月教主。
这些人都用自己最好的方式,把这些角色演活了。
一个拥有如此之多经典角色的电视剧,又如何不会成为一个经典呢?
至于和《仙剑三》相比,我觉得故事上可能占的比重大。首先从游戏的故事来看,《仙剑一》是有着极其强烈的唐传奇色彩的,是一个武林、江湖、妖灵、仙术并存的世界,更像是聂隐娘、红拂女、柳毅的那个世界,也更像是燕赤霞、宁采臣、婴宁的那个《聊斋》世界。这个世界的好处是世界观没有被无限撑大,三教九流都能容得下,人物的实力没有到天花板,对于法术、武功的描写还能保持克制。
《仙剑三》则是一个超级宏大的世界观,这些人上天入地,重楼、飞蓬更是几乎代表着该世界观下的顶级战斗力。这样当然不是不好,其实也更符合《仙剑三》问世的那个时期的网络环境主流,但是这种故事和世界观的处理方式,就有些像《西游记》与《封神演义》,金庸古龙与网络小说。随着特定时期的逝去,在漫长岁月里能否被洗练成经典,就是一个时间的问题了。
大人物直接下场手撕,虽然过瘾,但看着不够含蓄,对故事来说,没有留足余地。
当然《仙剑二》之后的《仙剑三》《仙剑三外》《仙剑四》全都是走的这个路线,用一个原创的世界观,来写“仙神魔”的故事。直到《仙剑五前》才又拉回来,踏踏实实讲回人。
其实呢,读者作为人来说,最大概率还是会去喜欢人的故事,从古代传说到现在,仙和人的思凡之恋,妖和人的人妖殊途,一直都是同类型下最为令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至于“魔”的概念,当代大部分仙侠故事其实自己都没弄明白,更何况写好呢?
《仙剑一》贡献了一条能够和白娘子并称“中国四大名蛇”的介乎于妖和神之间的女娲后人赵灵儿。还留下了一句“世有无情人,却有有情妖”,整部剧对哪怕作为反面角色的蛇妖男、狐妖女,扬州女飞贼,以及至情蝶精彩衣都有非常浓厚的悲悯同情的笔墨。
虽然都是改编自游戏,因为《仙剑一》本身故事就好,在改编之后,自然就比《仙剑三》要出色了。
后来的大多仙侠剧,我看得就很少了,但总感觉侧重于仙少于侠。
要么是几界几界的大世界观里,仙神魔妖的大乱斗,主人公动不动就能登顶一界之武力巅峰。
要么就是原创的超大故事背景,而中国本土的一些佛道文化使用极少,甚至于被曲解。(当然,这里面可能确实有些是因为审查。)
反观《仙剑一》,其实游戏中的重点在于宿命,整个情节几乎都是被设计和安排好的,赵灵儿不管怎么走,最终的结局都是那样。但在电视剧中,元素丰富了很多。首先是六个年轻主角的成长和情感。紧接着有赵灵儿对自身的认知变化,上一代人的情感纠葛和各自成长,拜月的最终诉求(一个优秀科学家用邪恶方式做好事的典型失败案例……)会让人感觉到,李逍遥这一代人将来也会变成剑圣那一代人,每一代人的成长过程因为时代和大趋势有所变化,但人还是那样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仙剑一》编剧对于道家修仙文化的理解其实很粗浅,但是人家会扬长避短,点到为止,抓住几个关键就完了,而不是按照自己的理解随意生发,最终不伦不类。
并不是新故事一定要按照故老传统来讲,但读者和观众其实有一个传统,那就是喜欢找出处,如果你这个桥段是一个典故,来源于正史或者笔记小说或者民间传说,他们就会很开心,而你如果是自己原创,大多会被盖上一顶“瞎编乱造”的帽子,虽然有些典故也是古人“瞎编乱造”的吧。
所以原创世界观和文化风格,对于逻辑自恰以及和故事的完美融合来说,对于编剧(作者)的功力要求极高。而仙侠剧所对应的观众,说句实在话,还并不足以让资本在剧本阶段下那么大力气……所以……《仙剑一》在当时那种拍摄情况下,把剧情、故事、逻辑、文化捋顺到这个程度,已经难能可贵了,虽然还是有上升空间吧。至于后来的仙侠剧,有一些逻辑上就过不去啊。
另外,仙侠仙侠,不能只有仙而没有侠。《仙剑奇侠传》,这个题目,我自己的理解是一方面有修仙的神话传说部分,一方面有江湖的武侠部分。
对于仙侠来说也是一样,仙是虚无缥缈、逍遥自在,是想象力是宏大世界观,侠是要落地的,是一日三餐,吃喝拉撒,是抱打不平,是卷入阴谋陷于险地。
一个好看的仙侠剧,缺一不可。如果世界观的天花板过高,那么很有可能出现人无论怎么死,都能再活过来。危险不论怎么大,都有高人来拯救。那么从观众的情绪角度来看,感动、揪心等等情感付出,其实就被浪费掉了。
《仙剑一》拿捏的这个尺度刚刚好。这帮人能以武入道,也有仙术在身,比武侠要神奇。但他们同样怕死,同样被危险萦绕,抱打不平的代价依然很高,每一个事件的影响,对于主角的人生思考来说,成本也极大。而当代很多仙侠、玄幻小说一旦陷入对“修仙”“修魔”“成神”的纠缠,就立刻会展现出一种幼稚,基本对此的理解停留在“物理数值”阶段,完全没有古人那种敬畏天地,万物有灵的思考过程。这也是大多数当代幻想小说,无法和创建一整个神话、宗教体系的《魔戒》《冰与火之歌》相比的原因。就是枉顾那么丰富的文化知识,而硬着头皮选择自己直接上。
实际上,《仙剑一》游戏故事,是非常接近古典名著风范的,只是可惜后来的二、三、四越走越远了。
至于比游戏故事弱上三分的电视剧故事,哪怕放在今天,在剧本范围内,也依然非常能打。
更何况,还有刚刚提到的那些经典角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