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皇帝驾崩了,裕王入主了皇宫,将自己所有的兄弟全都杀掉了,将所有对自己有危险的人全都杀掉了。 经过朝臣商议,老皇帝谥号为武德。新皇帝年号为,永兴。 按照祖制,老皇帝安葬入皇陵以后。太子需要为先皇守孝一年,才能正式的登基称帝。 但是现在的裕王已经没有什么阻止他称帝的隐患了,除了一个人,远在北境的建王殿下,姬肃云。 不,有威胁的不是建王姬肃云,是他所在的军队,武安军。 这支军队还是比较强的,不过还好,虽说裕王如今皇位、军权还是不太牢固,但还是有好几个将领已经宣布认他为帝的。 下一步要做的事情,就是父皇的安葬仪式。除了这个,就是要派兵去北境围剿武安军了。 不出苏正府和裕王所料,建王一听说父皇身死,裕王被立为太子的事情,就急匆匆的要带着武安军南下。 裕王和苏正府见武安军直接南下,正中下怀,当即下令说武安军未经允许私自南下,意图谋反,派遣多支军队北上,围剿武安军。 当时一同北上的军队就有顾玄尘的撼山军和李景松的军队,只是裕王和苏正府不太相信这两个人。 裕王向即将出征的撼山军统领顾鸿轩说道:“只要你得胜归来,本王将妹妹许配给你。”
裕王的这份许诺不可谓之不重,毕竟那是公主啊,而且还是即将成为皇帝的裕王的妹妹…… 谁要是娶了裕王的妹妹,那将来铁定要成为极尊贵的人了。 至于李景松,和当时丞相孙志谨的女儿情投意合,裕王只是许诺了他一些金银珠宝和地位什么的。 对于裕王来说,自己的妹妹也只是一份换取自己帝位稳固的筹码罢了。 在军队临行前,苏正府将自己的儿子安插到了撼山军里做监军。实际上就是裕王和他还是不太放心撼山军,再就是苏正府想让自己的儿子多一份军功,回来后好升官。 撼山军北上了,武安军人数众多,目标太大了。很快就被北上的军队找到,虽然武安军骁勇善战,但面对多支军队的围攻,还是伤亡残重。 武安军只有一小部分残余人员跑出去了,这些残余人员里都是骑兵,只有同为骑兵的撼山军才能追上他们。 当撼山军将武安军残余人员团团围住以后,建王打马而出:“你们要杀要剐,朝我来就好。不必再为难武安军的兄弟们了,我跟你们回京,想来我那兄弟已经坐稳皇位了吧。我如今败也,乃天命也,怨不得他人。”
顾鸿轩骑马在撼山军阵前,望着建王脏兮兮的样子:“我们一时归顺裕王,实乃无奈之举。要不,你走吧,我撼山军就当没有见过你。你们这些人,也全都走吧,撼山军今天没有追到任何人。”
建王满是黑灰的脸上看不清神色,这时有人出声道:“不可。”
说不可之人是武安军统帅武安侯刘岂之,他说道:“要是今日将我等全都放跑,你们又该如何向裕王交代。”
刘岂之手握大刀,朝远处望去,又环视四周。他们武安军的人被安上了叛乱的罪名,兄弟们又死伤殆尽,他刘岂之有什么脸面面对兄弟们。 刘岂之苦笑:“鸿轩兄大可拿我的头颅去交差,这样裕王也不会太为难你们。不过,来世的时候,岂之不想在死在自己人的手里了。刘岂之的这颗头颅,来世就悬在国门之上吧。”
说完,刘岂之轻轻一笑,手中大刀抹向了自己的脖颈。一代绝世武将,就这样自戕了,莫过于是一种遗憾。 撼山军在包围武安军残余人员以后,放建王离开了。但可惜的是,武安侯死了。很多武安军的人也死了,他们没有死在北梁蛮子的手中,却是死在了自己人的手里。 建王离去后,当时已经是副统领的张和风,立马将准备逃跑的苏正府儿子抓了起来。 顾鸿轩看着面露惊恐的苏正府之子,叹了口气说道:“监军在北境追击武安军时不畏艰险,冲锋在前,不幸被敌军所杀。可惜啊……后撼山军至,为了抢夺回监军的遗体,拼尽全力与武安军激战。幸运的是,撼山军杀掉了武安军统帅武安侯,抢夺回了监军的遗体。只不过,在杀掉所有武安军人以后,并没有找到建王。建王下落不明,武安侯已死。”
顾鸿轩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宣判了苏正府儿子的死刑。毕竟撼山军都是自己人,不怕泄密。只有监军一个人是外人,为了安全,还是直接杀掉比较好。 苏正府本来想的是,想让自己的儿子去撼山军混一份军功。不过可惜的是,军功是有了,他的儿子却是没有了。 苏正府很生气,从此,和顾鸿轩的梁子也就结下来了。 毕竟,不可能去了北境一趟,你们撼山军人一个不少全都活着回来了,就我儿子战死了吧。 裕王地位没有彻底稳固下来,也不好质问顾鸿轩到底发生了什么。只能在苏正府和顾鸿轩两人之间,互相扯皮。 现在,裕王面临着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史书上到底该怎么写他,现在世人都以为是他篡位弑父。 其实,一定程度上这些人理解的没有错。要不是裕王带兵杀入皇宫,老皇帝也不会一时悲愤,撒手人寰。 一定意义上,确实是裕王亲生“弑父”,带兵篡位,就更是事实了。 但史书上肯定不能这么写啊,毕竟裕王也是要面子的人。 裕王亲自召来史官,看着他们编写这段历史。 那位史官正气凛然,在史书上提笔写下:裕王弑其父! 裕王大怒,将这个史官处死了。 裕王又召来了一个史官,那个史官又提笔写下:裕王弑其父! 这次裕王找来了一个年轻的史官,正是林列叙。 裕王将一柄冰冷的钢刀架到了林列叙的脖子上:“是生是死,你自己看着办。”
林列叙哆哆嗦嗦着,在史书上提笔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