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李氏再如何诡异,只要没实证,他们都奈何不了她,毕竟她这具身体的的确确是李氏的。就像钟巧儿自己一样,只要她不承认自己换了一个人,那谁也奈何不了她。
于是,他们只能将对李氏的种种想法,按压下来。
确定她的做法能达到她要的结果后,钟巧儿就引了钟三郎去见他智恒。
虽然这是义女的亲哥哥,但若学问不行,智恒也不想沾这个手。
自然免不了考校一番。
大学始教,皮弁(皮弁bian:礼服)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yi:学习)三,官其始也。
大学开学的时候,士子穿着礼服,用藻菜祭祀先圣先师,用以表示敬师重道。然后让学生学习《小雅》中的《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首诗,使学生从懂得做官的道理开始。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不学操缦(操缦man:学习弹奏杂乐),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大学教学,按照时序进行,必须有正式的课业,课后休息时也得有课外练习。不学习弹奏杂乐,就不能懂得音乐;不学习各种比喻的方法,就不能理解《诗经》;不学习各种服饰的用途,就不懂得礼仪;不重视学习各种技艺,就不能激发对学业的兴趣。以君子对于学业,要心中念着,反复研习,休息或闲暇时也念念不忘。如果能这样,就能学懂课业并尊敬师长,乐于同朋友交往并信守正道,即使离开了师长和朋友,也不会违背他们的教诲。《尚书·说命》中说:“谦虚恭谨,孜孜不倦,修行就能成功。”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钟三郎跟其他学生不一样,他起步晚,满打满算,到如今真正得到先生教的学习时间,也才八九月,但他的年龄摆在那里,最基本的功夫起码得扎实。
于是,智恒要钟三郎按他现有的能力,吟唱《鹿鸣》。
钟巧儿带他来见智恒前,他就知道应该要考校,已经洗过澡,穿上专门的士子服,倒是不用在特意去准备。
听到智恒出的题,钟三郎不由想起当初杨伯在教授他鹿鸣时的那番言辞。
杨伯说:
礼,自古以来尤为重要,《鹿鸣》篇是一首贵族宴饮礼。首先,在很多典籍中都有出现。《仪礼?乡饮酒礼》:“工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鹿鸣,君与臣下及四方之宾燕,讲道修政之乐歌也。”《仪礼?大射礼》“乃歌《鹿鸣》三终”《左传?襄公四年》记载:“晋侯享之,金奏肆夏之三,不拜。工歌文王之三,又不拜。歌鹿鸣之三,三拜。”其次,《鹿鸣》篇出现的“苹、蒿、芩”这些植物与古代祭祀有关系,祭祀是古人非常重视的一个礼节,《左传》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隐公三年》:“周郑交恶。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之毛,萍蘩藻之菜,筐斧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
小雅是正乐,《鹿鸣》是小雅的首篇,全诗共三章,每章八句,开头皆以鹿鸣叫起兴。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佻,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诗歌的开始描写器乐初作,“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宴会开始嘉宾们鼓瑟又吹笙,十分热闹。在宴会上“鼓瑟鼓琴”除了增添欢乐融洽的气氛外,还有以此陶冶情操、增进主客(群臣)团结的用意。正如《礼记?乐记》说:“丝声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君子听琴瑟之声,则思志义之臣。”《风俗通》也提到“琴者,乐之统也……大声不喧哗而流漫,小声不湮灭而不闻,适足以和人意气,感发善心也。
“和乐且湛”,“和”字写出了礼乐并用,产生了积极的效果:消除了相互间的猜疑,促进了君臣的团结。在“鼓瑟吹笙”的音乐对人的精神的振奋中,在适度的酒精对神经的松缓中,与会的人们消除着平日是宴饮诗所表达的周代文化所遵循的最高原则。
和的内容除了包括第一章通过宴会的一整套礼仪即表达君王对于贤臣的热爱又有臣子以治国大道回报君王厚爱的通上下之情之外,还有一个就是中庸守礼,即对礼仪的遵守,对内在品德的砥砺,对社会责任的承担。
通过宴饮君王即要求贵族们为民众树起效法的好榜样。通过整体认同、上下交流的“和”,在“和乐进湛”的气氛中奏出君臣融洽一体的主题。
制礼作乐,最终是为了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这正是周代贵族通过宴饮所达到的目的。至此,礼乐文化便也在这种人文精神的鸣奏中诞生了。
一番酝酿,钟三郎觉得感情到位了,就开口吟诵起来。
还显稚嫩的声音,饱含情感地从钟三郎的嘴里倾泻出来,钟巧儿不知道这首诗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出来的,也不知道这首诗是用来做什么的。
她只觉得钟三郎嘴里吐出来的字符,比她上辈子听到的最优秀的诗歌吟诵,都来得有感染力,让人仿佛置身其中一样。
直到他吟诵完,钟巧儿尤自沉浸在钟三郎营造的鹿鸣氛围中,直到智恒的声音响起,她才从自己的思绪中醒过神,“不对,你只吟唱说诗歌本身的情感,深层次的内容没吟唱出来。”
这首诗既然被拿来当成为官之首,应该含有政治色彩才对,可钟三郎的吟唱,他只听出宴会的壮观,没听到这首诗要表达治国之道。
“你吟唱不出这首诗的治国之道,证明你就治国之道的理解,尚且没有自己的认知。”
“《鹿鸣》被放在大学教导,最开始的原因,是因为只有懂得最根本的治国之道,才能在十年的寒窗苦读中,知道自己为什么坚持。你连这最根本的道理都不懂,我很想知道你读书是为了做什么?”
虽然开始学习的时间短,但自打他开始学习以来,这还是第一次被人质疑他的能力,钟三郎有些羞愧,“读书自然是考功名,为百姓谋福。”给家人基本的生活保障。
“为百姓谋福,不是靠嘴巴说说就行的,而是应该知道怎么才能更好为百姓谋利。”
“知其行,不知其义,是大忌。”
“我听说你学习东南很快,但若你学习的都是皮毛,速度再快,它也没用。”
智恒年轻的时候,也是这样的,考倒是考到功名,可在实践的过程中,出了出错,不仅没造福百姓,还差点害死了一城的人,那时候要不是云君墨的母亲施以援手,他早就成了一堆白骨,“为什么三甲出身的人,并不是个个在官场上能混得好,跟读书时有没有认真钻研所读书最根本内容有关。”
“你是丫头的亲哥哥,我才跟你说这些,你回去好好想想,我说的有没有道理。”
完了智恒给钟三郎吟诵了一遍《鹿鸣》,“你回味看看,我吟诵的跟你吟诵的有什么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