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宁回到邺城没多久之后,韩府外面又来了一个身着素朴,背后插着两杆短戟的青年男子。当这个男子确认无误之后,直接走到了韩府门口的下人面前:“这位小哥,不知道能否韩宁公子是不是住在这里?”
听到是找韩宁的,下人点了点头说道:“是这里,不过。我们少爷此刻不在这里,这位壮士如果是来投效的话,可以请到屋内一坐。”
听到下人这话,这名男子也是十分的诧异。这个下人居然没有为难他?一般大户人家的下人都是特别嚣张跋扈,目中无人的,为何这韩府的下人却有些不同。至于会这样,其实都是韩宁教的,韩宁最看不惯狗仗人势的人,所以他对自己府内的下人管束得特别严格,对此,这个看门的下人也才会如此老实。并且这个看门的下人自己也不傻,他看到眼前这名男子身长七尺七寸,美须髯,猿臂,后背还插着两杆短戟。这一看就不是普通人,万一是个好汉,自己还得罪了,自己的小命还要不要了?接着,这名男子也是按照这个下人的交代来到了客厅里面站着等待。过了没多久之后,韩宁悠哉游哉地走回到了韩府,当韩宁刚一进门,看门的下人就连忙和韩宁汇报了刚刚的事情。当韩宁听到下人对这名男子的描述之后,脸上了露出了笑容。随后,韩宁心情大好地走了进去,并且一边走一边念叨:“不枉费我费那么大劲啊!”
说完,韩宁就来到了客厅。韩宁刚一走进去客厅,就看到一个身高七尺,背后插着两杆短戟的男子。紧接着,韩宁笑着说道:“这位壮士可是东莱的太史子义?”
男子听到有人叫他名字之后,连忙转过身,双手抱拳,对着韩宁躬身说道:“正是在下!”
“哈哈哈,真是子义!”
韩宁听到他就是太史慈之后,大笑了起来:“子义请坐!”
随后,韩宁走到太史慈面前,对着他摆了一个请的姿势。太史慈见到韩宁如此礼贤下士,不由得拜谢了一下。等到坐下之后,韩宁看着太史慈是不由的笑了出来。太史慈能来这里,说明太史慈是已经打算来投靠自己了,认自己为主公的。而之所以会这样,其实是韩宁穿越之后,解决完公孙瓒和袁绍之后,私下里安排的后手。韩宁对太史慈这个人很是了解,对他的经过十分的清楚。太史慈此人恩怨分明,有恩必报,一生中追随过三个人。这三个人分别是孔融、刘繇、以及孙策。至于孙权,那其实是没办法的事,孙策死后,江东的掌权人就落到了孙权手中,太史慈身为孙策旧部,其实是属于效忠孙权,并非心甘情愿的追随。因为韩宁知道太史慈的为人以及他的发展史,他也是趁着孔融还未拉拢前就率先截胡了。太史慈早年间在东莱当郡奏曹史的时候,因为当时东莱郡太守与青州刺史之间有嫌隙纠纷,是非曲直不能分,因此多数结案的判决都是以谁的速度快,谁先将暗自送到洛阳的有司处(掌刑赏之官吏)来断。因为当时的官场的风气过于腐败,有司处就都是按先入为主来断案。正是因为如此,当有一次东莱郡和州家同时因为一件纠纷要呈递到洛阳有司处的时候,东莱郡的太守害怕落在州家后面,就让太史慈前往洛阳,截胡州家要递到有司处的奏章。而太史慈也是不辱使命,日夜兼程,提前一步将州家派出去的奏章给截胡了,这就让东莱郡的奏章率先一步抵达了有司处,让州家吃了一个大亏。虽说,因为这一件事,让太史慈名声大噪,但是他还是得罪了州家,所以太史慈为避免受到无妄之灾,躲避到了辽东。恰逢韩宁穿越的时候,正好是太史慈刚到达辽东没多久。因为韩宁知道太史慈在辽东没有生计来源,生活窘困,于是韩宁特意派了人前去救济他。并且韩宁还和孔融内卷了一下,人家孔融救济的时候是留下名字的,而韩宁则不留名字,因此差距就拉开了。一个留名,一个不留名,这换做是谁都会觉得留名者另有所图,自此太史慈虽说对于孔融是有一些感激,但也仅仅局限于感激而已。而且韩宁不仅救济了太史慈,他还在不久前给太史慈的母亲送了几个婢女前去服侍,之后在太史慈母亲的盘问之下,婢女和太史慈的母亲说了背后救济他们母子的人是韩宁。当太史慈母亲得知婢女都是韩宁的人,又因为韩宁在冀州的名声极好,太史慈的母亲也是当即让自己的儿子太史慈前来邺城找寻韩宁。因为韩宁的名声极好,再加上自己的老母亲从旁劝说,太史慈也是主动奔袭到了邺城,准备前来和韩宁见上一面。坐下之后,韩宁笑着问道:“子义,老夫人的身体如何?”
“宁某因为事务繁杂,无法亲自去拜见老夫人,只能令下人送一些衣服和钱粮去!”
随即太史慈拱手道:“子义在此多谢韩公子的好意,这一年来承蒙韩公子关照,若非有韩公子的关照,子义和家母只怕就要饿死在辽东了!”
听到着,韩宁含笑着点了点头。紧接着,太史慈站起身,对着韩宁躬身道:“韩公子,家母曾多次劝说子义报恩,子义今日前来,就是想要投入韩公子麾下报恩。”
见到太史慈如此直爽,韩宁含笑道:“承蒙子义看得起,我就先封子义你为军司马如何?”
听到韩宁一上来就封他为军司马,太史慈也是感激不已。不过,太史慈此刻却拒绝了。只见,太史慈说道:“公子,末将想要从士兵做起,待到日后某将立下汗马功劳之后,公子再对末将进行封赏吧!”
听到太史慈不愿意当军司马,要从小兵做起之后,韩宁对太史慈的品行是更加满意了。这太史慈真没投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