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红楼:开局把薛宝钗带回家 > 第三百章 只有一人受伤的世界达成【更啊!】

第三百章 只有一人受伤的世界达成【更啊!】(1 / 1)

本来说的是东海郡请战的事。  现在被冯一博一搅和,成了派遣学官。  又见礼科言官被说的惶惶不安,却哑口无言。  景顺帝心中顿时不悦,面无表情的打断道:  “此事容后再议,等予和内阁商议之后再做定夺。”

冯一博闻言,一脸可惜的就要退下。  可没等他回去,张年吉面色一狠。  又朝上一拜,咬牙道:  “启禀圣上,正月国丧未过之时,凡有爵之家,不得筵宴音乐。”

说到此,他微微转头,冷笑着看向冯一博。  “臣风闻冯都尉正月纳妾,还与荣国府大房一起,大肆操办,满城皆知。”

开玩笑,论弹劾谁能比得过我们科道?  此前给你留足面子,现在你既然让我下不来台。  那就只能找找前账了。  说到这,张年吉还补充道:  “臣这几日才有所耳闻,不敢隐瞒圣上,以全科道之责!”

事情已经过去好几个月,他必须把自己摘出去。  若说早就知道,那为什么现在才说?  虽然都知道他是在故意针对,但也不能留下话柄。  这事涉及荣府,张年吉也不想捅出来。  但此时被冯一博拱的下不来台,只好拿出来攻讦。  景顺帝闻言,目光微凝,沉声道:  “冯都尉,此事可是真的?”

称呼都从爱卿变成了都尉,显然是在点出冯一博的勋位。  生母老太妃的国丧未过,有人大肆庆祝实属不敬。  景顺帝当然不高兴了!  国丧期间纳妾,确实有错。  可最大的错误是大肆庆祝,让人拿住了话柄。  冯一博虽有些苦衷,却也无从反驳。  事已至此,多说无益,他躬身一礼,坦然承认道:  “确有此事,请圣上降罪。”

当时贾赦搞得场面确实不小。  不说满城皆知,至少也惊动了半城。  这事根本无从否认。  挨打要立正,最多是罚俸。  冯一博还想着,少收点钞票而已。  没想到,景顺帝听他承认,直接就道:  “国丧期间纳妾,对老太妃不敬!冯渊去爵一等,降为轻车都尉,以儆效尤!”

这样的结果,有些出人意料。  不等冯一博谢恩,景顺帝还补充道:  “此事荣府大房亦有参与,贾赦同样去爵一等,将为世袭二等将军。”

很显然,他早就知道此事。  甚至是贾赦搞出的阵仗,他也清楚的很。  只是,之前并没打算追究。  如今被人揭破,他就顺势敲打一下冯一博。  顺带着也敲打一下贾赦。  此前钞票的事,本来是景顺帝的得意之作。  很是解了朝廷缺钱的燃眉之急。  可冯一博不长眼的多次上疏,说钞票之事风险很大。  这样的杞人忧天,纯属给他添堵。  让景顺帝本就有些不满。  今日他本想让群臣反对,顺势下旨安抚东海郡王。  可冯一博又和他唱起了反调。  二者叠加,景顺帝心中更加不满。  因此,现在有人弹劾他国丧之时纳妾。  冯一博又供认不讳。  景顺帝就直接一锤定音,敲山震虎。  接下来,不少聪明人都看出风向。  纷纷出言反对东海郡擅启边衅。  冯一博被敲打之后,就不再出声。  只默默的琢磨着,直接开打会有什么后果。  大不了再来一次献土归附就是。  这事很快就定了下来,景顺帝让翰林院起草诏书。  大意就是让东海郡王稍安勿躁,不要轻启战端。  贾赦自作自受,得知自己无端被降了爵位。  差点没背过气去,不提。  冯一博不久后,接到宫里送来的旨意。  他正想着是蛮干,还是再找个借口。  不论如何,倭国他都打定了。  正这时,他就收到了一个消息。  冯一博顿时安下心来,坐等下次朝会。  没过多久,又一次朝会开始。  景顺帝登殿,文武百官恭请圣安。  侍班官员开始第一个议程,宣道:  “辽东急报,上月倭国出兵高丽,不到一月破高丽王城,高丽王室如今出逃辽东,请求圣上发兵襄助,高丽上下跪求天恩。”

这个消息一出,满朝文武都懵了。  唇亡齿寒的道理,他们还是都懂的。  众人这时就想起前几日,冯一博在朝会上危言耸听的话。  今日有渔船,明日就有战船……  今日到了高丽,后日岂非就要染指辽东?  一时,百官难免面面相觑。  这时有人迟疑的上前,提议道:  “启禀圣上,要不……让东海郡王出兵?”

他的意思很明显,和很多人想的也一样。  自然打的是死围魏救赵的主意。  此时的景顺帝,心中也有些尴尬。  毕竟前几日才刚刚下旨,让东海郡不要轻启战端。  可现在形势急转,高丽王城被攻破了。  等倭国稳住脚,下一步很可能。  就是以高丽为踏板,入侵辽东。  所以谁都明白,大魏肯定是要出手的相助的。  如果东海郡一起出手,就能让倭国腹背受敌。  不仅大大减少大魏的损失,甚至可能让倭国闻风而退。  “冯爱卿……”  冯一博早等着这一刻,闻言忙上前几步。  直接朝丹陛一拜,道:  “臣有罪!臣因为降爵之事在家闭门思过,还未将圣旨送出!请圣上治罪!”

这话一出,景顺帝顿时松了口气。  这下,至少不用背上朝令夕改的名声了。  虽然不知道冯一博是不是有意拖延,但他都不会治罪。  甚至想给冯一博补偿一下。  原本有人抱着看笑话的心态,闻言顿时有些失望。  这个冯渊忒狡猾,这时候请罪等于请功。  这时,景顺帝面无表情的道:  “予这几日想了想,又和内阁诸公商议,东海郡王防微杜渐,未雨绸缪,实在不该寒了他的拳拳之心。”

这一番话说的,又不要脸,又要脸。  说不要脸吧,他在往回找补。  说要脸吧,他又把自己的话不动声色的咽回去了。  “国之大事,唯祀与戎!东海郡是大魏国土,出兵还需有一妥帖之人督军方好。”

如果只是答应东海郡的请战,那也不过是地方战争。  但皇帝派了督军,就代表大魏官方的意思了。  这就是一场国与国的战争。  冯一博解读的《过秦论》犹在耳边,倭国就入侵高丽。  显然刺激了景顺帝和内阁的神经。  一听这话,立刻有人会意,上前道:  “臣举荐冯都尉。”

虽然勋位降了一等,但轻车都尉也是都尉。  “臣附议!”

“臣也附议!”

一时间,附议不绝于耳。  很多人冯一博都不认识,也不知附议什么。  很显然,内阁知晓此事,对此早有安排。  这些都是新党之人。  这时,景顺帝顺势看向冯一博。  一时间,百官都屏住呼吸,等着他的答复。  若是识相,就应该自己主动请缨。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冯一博在丹陛前嘟囔一句:  “东海郡可还没有学官呢……”  此时大殿之中无人出声,几乎针落可闻。  所以这话声音不大,却也都能听见。  这话听着像是说给景顺帝的。  可张年吉听了,顿时脸上有些难看。  这个冯渊也太记仇了吧?  也不想想,冯一博因为他降爵一等。  如何能不记仇?  他身边的礼科言官也都惶惶不安,想找个地方躲躲。  生怕景顺帝为了给冯一博台阶,把他们卖了。  到时候若真的去了东海郡。  以东海郡王和冯一博的关系,还能给他们好果子吃?  恐怕那时,他们只能辞官告老。  回家种田了。  “好了!”

好在,景顺帝没让冯一博得寸进尺。  出声打断后,又道:  “事情紧急,又事关重大,需一位和倭国有作战经验之人,前去东海督军,不知冯爱卿可愿?”

和倭国有作战经验的没有,但擅长打倭寇的就是冯一博了!  生怕他不接茬,景顺帝直接点名。  冯一博也不再纠缠,朝丹陛一拜,高声应道:  “为国分忧,冯渊愿往!”

知此知彼,百战不殆。  东海郡准备攻打倭国,自然一直关注倭国动向。  对于倭国出兵高丽,这事他比朝廷还早些知道。  因此他才安心等候,就是在等这一刻。  即使朝廷不派他督军,也肯定会同意东海郡王的请战。  唇亡齿寒的道理,国人从未忘却。  无论哪个中原王朝,也都会选择援棒抗倭。  景顺帝显然已经和内阁商议好了,见此就直接宣布道:  “擢轻车都尉冯渊,为从二品安远将军。”

刚刚惩戒完就让人办事,实在有些说不过去。  而且,这冯渊敢于任事,从不推脱。  只一问,对方就答应了。  比起那些不想去东海郡做学官的,不知强了多少!  这就难免让景顺帝对自己此前的敲打,有几分内疚。  冯渊已经官至侍郎,不宜再升。  而且官职也需要各房协调商议,不好独断。  因此景顺帝就只能从勋位上找补。  在出海前,直接给冯一博加了两级。  既算是安抚之前的敲打,也是补偿他降爵的责罚。  这还不算,景顺帝又继续道:  “持节督军,以慑不群!”

“期间临机专断,一切便宜行事,尽快压服倭国,解高丽之危难!”

于是,冯一博刚降了一级。  又连升两级。  这下好了。  朝堂两次朝会,有来有回!  只是一番折腾之后。  受伤的,只有在家待着的贾赦一人。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大汉:我自年少万兜鍪 假太监:从伺候贵妃沐浴开始 镇国万岁:我真的只想当昏君 朱厚照的大明生活 父皇,请退位 三国:寸德未建,即被立储 乱世武夫 假太监:从混在皇宫开始 超品姑爷 人在三国写日记,坐收渔人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