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开局造了李二的反 > 第一百七十五章 崩溃

第一百七十五章 崩溃(1 / 1)

如果坚持不住,自然就是崩溃。  速度荆门也被攻破,李道宗兵锋已到荆州。  李道宗速度奇快,捅破荆夏两州后,迅速进至岳州。  唯一比较稳的防线就是薛万彻与阿史那社尔,双方在夔州一线相持。  十二月李治率20万人进抵长江,与金陵隔江相峙,以牵制南唐。  同时派长史薛礼诸军渡过长江,直攻金陵。  薛礼进展顺利。  一一击破吴沿江守军。  歼灭俘获游击以上南唐将领十五名。  北唐军在长江中游获胜之后。  便准备挥军顺流而下,十二月十四日到达牛渚。  当进至距金陵西南五十里时,又击败了南唐水军。  此时北唐兵甲布满长江,旌旗映亮天空,声势十分盛大,继续向前推进。  李佑其实一点不慌。  早在几个月前,就定下了在金陵决战的战略。  因为他发现黄风并不能击败苏定方,薛万彻也没可能放弃夔州。  于是他便在准备防守战了。  沿江的战斗,其实只是为了诱敌深入加迟滞进攻而已。  非常简单,只要守城,李佑的固守技能又能发挥了。  他有条不紊准备着守城的器械粮草。  转过年来。  正月初十。  李治与苏定方等人尽起江北主力与李道宗汇合,五十万人直扑金陵。  乘船到达江宁城北的是燕子矶。  此地距离江宁主城尚有一段距离。  正月十二。  北唐军大部集合,大队人马上岸,在北门外扎营。  很快,北唐相继在江宁内外城郭的等门外扎营,共立二百多座营寨。  在各处营寨都准备了云梯、藤牌、竹筐、铁锹、凿子等攻城器械。  但是让人意外的是,北唐军于扎营后,在接下来的10多天里,并没有对金陵城发动进攻。  在李治兵临城下的十多天里。  金陵城里空气紧张。  此时金陵城中家家户户紧闭门窗,连鸡鸣狗吠的声音都听不到,一片肃杀死寂。城中粮价飞涨,百姓们又不敢出门买米,李佑只好放了一部分粮,这才化解了这种尴尬。  加强城防建设。  下令将城外靠近城墙的房屋烧毁,扫清视野和射界,并把近城五里之内的居民全部迁入城中。  允许百姓出入两座城门,购买粮食、柴草,运入城中。  接着派兵严密查访,杜绝内应,并严惩乘机盗抢作乱之徒。  加紧储备粮草,置办武器,搜集整修船只。  此外,增修船桨、绳索等物品,招募舵公、水手,为将来的水陆反攻做准备。  北唐见李佑困守愁城。  没有派人出城决战。  认为李佑不足为虑。  于是北唐云集南京城下后又满足于附近州县的纳降。  并没有派出部队切断南唐入援之路。  在“围城”的十二天里,不仅附近州县的部队长驱直入,连京师等地的驻防军队也到达金陵。  李治却在不停给李佑写信劝降,如果投降,定不杀李佑。  李佑也将计就计,对使者说半月后,便开城投降。  这让李治非常高兴。  否决了苏定方和李道宗的速攻建议。  战争进入李佑的节奏里。  当李治沉浸于守军即将投降的梦幻之中时,李佑却在不断调集援兵,力量的对比逐渐发生变化。  二月初,李佑守备南京的兵力已经大大加强。  而李治顿兵坚城之下不攻不战,士气难免低落。  二月十五,李佑知道时机已到,把李治使者斩首。  然后给黄风准备了三千人精兵,这是李佑的禁军,兵器盔甲待遇全是南唐精华。  出了城门。  便向东扑向李治的几座营寨。  此地的军队来不及披挂周全就仓促上阵,很快被黄风击败。  斩杀了几千人。  黄风初战告捷,当即回城扎营。  当天晚上,李治依据形势的变化,重新部署军队。  以板桥至方山一带为集结地点。  准备同李佑决战。  派李道宗驻扎大山上,作犄角应援;  自己率领伏于山内。  派苏定方列阵于山下迎敌。  为了防止南唐由水上来犯,把水军也给拉了出来。  当然。  这一临战部署显然是不正确的。  因为南唐已经主动出击,说明大举进攻不远了。  此时就应该固守堡垒。  却连夜移营,将士必然感到疲劳,也不可能熟悉地形,做好迎战准备。  李佑得知李治的动作后,知道机会来了。  决定在第二天全力出击。  十六日晨。  唐军发动全面反攻,猛攻方山。  李道宗虽顽强抵抗,终因兵力不敌。  几乎全线崩溃,李道宗箭倒地,昏迷不醒。  副将薛礼见状,当即率领残兵背着李道宗逃窜,方山遂占领。  李治派出援军登山援救,但为时已晚。黄风乘胜由山上以压顶之势向北唐猛扑。  一举包围了驻守山谷内的李治,最后突围虽然成功,然而损失惨重。  列营于山下的苏定方部也机会全军覆没。  靠近长江,等在板桥的北唐军也遭到南唐军首尾夹攻,兵败。  李治和苏定方薛礼见陆师已经全线崩溃。  命令苏定方站在表示统帅驻处的黄盖下面。  自己率领亲随卫士赶往江边调水师。  但是败局已定,有限的水师既要保护随军眷属,又要为撤退留下后路,没有力量扭转形势了。  李佑乘战胜之威猛攻李治的指挥所。  终于全线崩溃。  至此,攻取金陵的战役完全失败,李治下达了总撤退令。  苏定方在江边收集残兵。  率领残军从金陵津渡退却。  另图他策。  北唐军在金陵城下战败后元气大伤,阵亡被俘达二十万。  船队向北。  不久前占领的岳州,荆州地也先后弃守。  李佑知道这是继续北伐的战机。  当即命令全线反攻。  南唐军漫江而北上,成破竹之势。  李治从江面北上后,进入庐州,也不敢久留。  于二月二十九,见士气底下,便撤出庐州,烧毁城池。  弃城而走,直奔扬州。  两个月里,南唐军几乎兵不血刃,追到一处,即得一处。  三月十八,黄风主力奔袭扬州,李治决定打一仗。  可是士气低落。  三天便支持不住。  只好弃城而逃。  在楚州又被追军击败。  一直逃到徐州,这才暂时驻扎下来,临时休息。  五月,李佑向寿州发起攻击。  双方在城外大战一场,伤好了的薛礼也无法支撑下去。  寿州守军不敌,争相逃窜。  薛礼逃向颖州。  刚缓过口气,又被追上。  轻而易举攻破颖州。  薛礼率残部退往唐州。  直此淮南尽入南唐之手。  刘牢也收复了襄州,房州,邓州。  夔州也退兵了。  此时南唐的兵力不继,无法继续进攻。  只得放下继续进军的计划了。  而在另一边,这场败仗使得李治大为失望。  威望下降。  再加上是因为自己微操,导致的失败。气郁而病。  回到洛阳,便卧床静养起来。  最后决定放弃淮南,于是决定退兵。  自然而然,李佑也没有穷追不舍。  在淮南一线与北唐打了几场小规模的战役后,便收缩兵力,不再追击薛仁贵的军队,而是继续收复淮南各县。  淮南的战事告一段落。  在李佑的指挥下。  南唐取得大胜。  充分体现了李佑的守城能力。  南唐军士气大振。  唐羽等人建议一鼓作气,向北进军,直逼洛阳。  但是黄风密报北伐军队没有多少机动兵力了,无法再出击。  李佑也就放弃了直取洛阳的建议,而以消化淮南等几十县的土地为主要工作。  此次大战中南唐其实也损失巨大,军士也不愿意再继续打了,大战近一年,是个人都会厌倦。  李佑也知道此时已是强弩之末。  于是命令大军收拾战利品,让主力退回了。  换上二线部队去接收城池。  同时李佑下令在庐州设立一处屯粮点。  用于囤积粮草。  南唐主力退回后,便开始分配新得来的领土。  首先就是安排驻军。  淮南等新得州县,被合并为淮南宣府司。  最后按照资格,命令陈海燕镇守。  同时还有州县,也命令官员驻扎,也都是从资历老的人里选。  而在此时,陈海燕汇报收缴粮食已经储存到了能用一年的程度。  淮南可谓是财富丰厚,特别是扬州和徐州。  李佑也不担心粮食问题。  在南唐这样的地方,粮食是永不匮乏的,因为这里农业被李佑搞得颇好。  去年,杨日晟还给李佑带来了好东西。  说他在外国商人中找到了一种耐旱早熟高产的水稻。  李佑很惊喜。  李佑让他送到京师一看。  一下子就被李佑认出来了。  原来就是占城稻。  宋代著名词人苏轼曾作词《歇白塔铺》:“甘山庐阜郁长望,林隙依稀?一作熹微?漏日光。吴国晚蚕初断叶,占城早稻欲移秧。迢迢涧水随人急,冉冉岩花扑马香。望眼尽従?一作穷?飞鸟远,白云深处是吾乡。”

而词中的“占城早稻欲移秧”正是形容产量极高的占城稻。  但是现在还不是宋代。  占城稻并没有。  这让李佑非常满意。  因为这东西是出产于中南半岛的高产、早熟、耐旱的稻种。  占城稻以其原产地,位于今越南中南部的占城为名。占城稻又称早禾或占禾,属于早籼稻,原产越南中南部,北宋初年首先传入中国福建地区。  占城稻有很多特点。  一是“耐旱”。二是适应性强,“不择地而生”。三是生长期短,自种至收仅五十余日。  非常适合现在这时代温度高的气候。  原本是宋代才引入国内。  也是让宋朝经济发达的一大诱因。  北宋初年传入中国福建地区。1011年,宋真宗因江淮、两浙地区遇旱少水,遣使到福建取占城稻,多达三万斛,分别在长江、淮河以及两浙地区推广。  并命转运使张贴榜文“……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差小,不择地而生”。  宋代占城稻是中国古代典型的外来农作物品种。  其在唐末五代传入福建,随后在宋政府的主导下向北扩散,出众的优良品性使其成为长江流域占统治地位的粮食作物,而伴随着地理环境不同,相继演化出繁多的新品种。  所以,占城稻对长江流域稻作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  占城稻引进无疑是对外贸易发展的结果。  关于占城稻的资料,以《宋史·食货志》的记载最广为人知,以《宋会要辑稿·食货》的记载最为详尽,以《淳熙三山志》的记载最为具体(早、晚占城)。  占城稻并非仅指占城国种植的稻,而是印支各国普遍有的稻种。  占城五谷,以稻为首。该卷《真腊国》条亦云:“厥土沃壤,田中畛域,视力所及而耕种之,米谷廉平。”

印支半岛之安南、占城(又名林邑、环王国)、真腊盛产稻米,由于耕作粗放,无灌溉设施,稻米任其自然生长。这和广西地区的情况差不多,直到南宋,岭外的水旱稻种植方式就是如此。  《岭外代答》卷三《惰农》条云:“其耕仅取破块不复深易,乃就田点种,更不移秧。既种之后,旱不求水,涝不疏决,既无粪壤,又不耔耘,一任于天。”

占城稻耐旱、耐涝的特性可能就是在这种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粗放的耕作方式中形成的。  占城稻虽以占城为名,但在广西地区和安南、占城、真腊等国普遍种植。  占城稻引入福建是和闽商往返占城、安南有关。闽商,尤其泉州商人有往海南岛、安南、占城贸易的传统。  因为举村去交州(安南、交趾)、占城、真腊贸易,就会出现移居问题,占城稻极有可能是贾贩者、移居者(早期华侨)们携至泉州的。  占城稻之传入福建在五代闽时到北宋初,至北宋真宗时已有上百年历史,故大中祥符五年从福建可以一次取种(占城稻)三万斛。  占城稻的传入和沿海对外贸易密不可分,似无疑问。  李佑早就推广种植了。  这也是李佑不太担心的。  这时代比宋朝温度更高。  整个南部沿海基本都可以做到两熟。  所以这也是李佑为什么要推广的原因,收复淮南后,李佑当然是继续推广。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大汉:我自年少万兜鍪 假太监:从伺候贵妃沐浴开始 镇国万岁:我真的只想当昏君 朱厚照的大明生活 父皇,请退位 三国:寸德未建,即被立储 乱世武夫 假太监:从混在皇宫开始 超品姑爷 人在三国写日记,坐收渔人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