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开局造了李二的反 > 第一百七十三章 双圣临朝

第一百七十三章 双圣临朝(1 / 1)

法家的问题是过于迷信刑罚的威力,他的理论根基是人性本恶,人是趋利避害的,所以一方面严刑峻法杜绝人性恶的一面,一方面有功激赏就能振奋民心士气。  这个理论是符合直觉的,但没考虑几十年以后的情况。  人是会适应的。  这就像古代的凌迟车裂斩首,欧洲的铜牛到后来基本成了全民围观的娱乐项目。  一到处刑的时候。  整个地区都陷入狂欢。  大家呼朋唤友。  带着下酒菜围观割人,看着囚犯的惨叫阵阵叫好。  简单点说。  在严刑峻法之中,动不动就坐牢杀人。  老百姓连活着都不怕,还怕死吗?连坐杀头,吓唬谁啊,老子反了。  所以没有意义的。  李佑这种对儒家和法家的暧昧态度,让两派官员十分不满。  纷纷上书要求李佑明确治国理念。  甚至连“黄老之学”都出来凑热闹。  这就很难办了,“以孝治天下”“以忠治天下”李佑早就放弃了。  于是李佑开始模糊处理。  这让李佑和大臣又陷入了永无止境的争论。  南唐的争夺我们先按过不表,因为没啥心意,就是各种奏疏与批复。  过于繁琐。  我们把视线转到北唐。  长安城风起云涌。  李治和武媚娘之间的矛盾却非常严重了。  这没有办法。  皇权的诱惑太大。  李治和武媚娘矛盾公开化的第一个表现,就是李义府被贬官。  李义府是第一个站出来支持立武氏为皇后的大臣,从此搭上了武媚娘的线。  所以武媚娘对他一直青眼相加。  在处理元老重臣的过程中,他也是得力干将。  原本李治对他很看重。  不管怎么说,也是帮助皇后登上后位的人。  但是由于李治的病来的太快,他只好把权力交给武媚娘。  自己在后宫修养。  修养了大半年,他身体有了好转。  却马上发现一个无法接受的事情。  武媚娘在朝中竟然有了不少应声虫。  可是李治大权独揽的局面是经过艰苦努力换来的。为了这份权力,他甚至不惜对亲舅舅开刀。  所以他非常不满意。  即使亲密如夫妻,在面对权力彼此也不免心存芥蒂。  但是他也不愿意和武媚娘撕破脸皮。  于是他决定给皇后一个警告。  那就是拿李义府开刀。  那太简单了,李义府占着有皇后和皇帝撑腰。  无法无天,无恶不作。  比如他最近干了一件丢面的事情,他视察监狱,看上了一个姓淳于的女犯人。  他一下子就淳于氏长得很漂亮,所以李义府也不管她所犯何罪,竟然指大理寺丞把她给放出来,收到家里做了小妾。  没想到这件事情没做好,事先没有跟大理寺的长官大理卿打招呼。  大理卿一看监狱里丢了一个犯人,马上上报了。  朝廷立即着手调查,李义府怕事情败露,竟然逼那个帮他放人的大理寺丞自杀。大理寺丞一自杀,可就是人命案了,死者还是一名官员,朝廷更要调查。  武媚娘自然要原谅他的,连忙跑去给李治报告。  李治笑了,这不就是逮到机会了吗?  一边安慰武媚娘,一边给她讲道理,说自己要按照律法治国,不得不挥泪斩马谡。  马上派人审理。  审讯结果下来,数罪并罚,李义府被除名,流放巂州。  李义府虽然惹是生非,但是对武媚娘一直忠心耿耿,所以武媚娘想保他。  之所以武媚娘没有继续保她。  是因为武则天是个聪明人,她能够看清形势。  她的利益已经不完全一致了,现在是唐高宗下定决心要除掉李义府。  而且李义府自己搞这样的事情,如果自己再去保他,可能就会引火烧身。  权衡利弊,武媚娘决定放弃李义府。  她认为李治会满意。  谁知道李治得寸进尺,开始有意的夺回权力。  竟然制造了一个谣言,说什么皇后在后宫行厌胜之术,诅咒的对方就是李治。  武媚娘听到这个消息,都快被气笑了。  她是和李治夫妻关系出现了问题,但是只有李治活着,她才有继续享受荣华的机会。  此刻的她离皇位遥不可及。  她疯了吗?  要去咒死丈夫?  她知道李治是准备对她下手了,她很绝望。  李治又想要废后了。  果然,李治自从制造了谣言后,就再也没有来一次。  只不过李治的计划不太成熟,他发现自己这一次没有武媚娘的谋划,也没有能向其他人问询的机会。  于是他秘密叫来他的心腹太子舍人上官仪。  缘,妙不可言。  两人又开始琢磨废武媚娘的计划了。  上官仪语出惊人,他说:“皇后干政,天下人早就不满了,请圣人早日废黜,才能使得天下安心。”

上官仪完全就是看准了李治的想法,开始政治投机。  李治本来还没有明确目标的心,只是想把失去的权柄夺回来,给武媚娘一个教训。  听了上官仪的一番理论,内心一下子坚定起来。  立刻命令上官仪草拟废后诏书。  然后连忙让宰相们来盖章。  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武媚娘的大加赏赐救了她的命。  毕竟武媚娘除了对待情敌以外,对待普通的后宫之人,那都是非常宽容,动不动就给钱。  宫女太监不受宠的妃子,谁不说武媚娘是个好人呢?  这让后宫的宫女太监在宫内一听说皇帝要废掉武媚娘。  当即很慌。  许敬宗也很着急。  他在政事堂坐立不安,也不敢违抗李治。  不过他还是知道武媚娘一倒台,他这个帮助武媚娘登上后位的人也要倒台。  牵一发而动全身,他不能放弃。  于是趁着一个相熟的太监倒茶的机会,把消息传递给这个太监。  这个太监平时也受过恩惠,于情于理,也要通知一下,尽一下责任。  连忙冒险一路传递给武媚娘。  武媚娘当时正在吃饭,听到这个消息,惊的筷子都掉在地上。  冷汗直冒。  不过很快就镇定下来,连忙叫起仪仗,出了门便直扑李治的宫殿。  上来就让左右推开了门,然后直接就进去殿内。  李治目瞪口呆,他不知道怎么就被武媚娘所发现。  一下子没有话说。  面对犹如从天而降的武皇后,本来就心虚的李治吓傻了。  武媚娘也不说话,上前拿起墨迹未干的诏书,看了几眼。  心如死灰。  不过在男权社会,自己不可能掀桌子,也不可能说,“难办啊,那就别办了。”

于是先是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诉自己和唐高宗多年的感情,历数自己为家庭做出的贡献,然后再声色俱厉地质问唐高宗:“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这一吓唬,李治连自己为什么要废掉她都不知道了。  想起深厚的夫妻之情,有诸多不忍。  李治就这样,绝情又多情。  做事很是犹豫不决。  面对妻子,心软了。  为了推卸责任,吐出了一句话:“我初无此心,皆上官仪教我。”

上官仪一听这话,就知道完蛋了,如同泄了气的气球一样摊在地上。  拿别人当替罪羊实在太卑鄙了。  既然皇帝把罪过推给了上官仪,上官仪马上就大祸临头了。  第二天,许敬宗奉武则天之命上奏,声称上官仪曾侍奉废太子忠,谋逆作乱,按律处斩。  这就很离谱。  因为上官仪是李弘的太子舍人,而李弘才取代李忠。  他有病吗?  放着现在的白马股李弘不投资,而去和李忠勾结?  最可笑的是,废黜李忠的诏书就是上官仪起草的。  难道上官仪就就喜欢玩高难度?  显然这只不过是一个罪名而已。  这只是武媚娘一石二鸟之计,既处理了上官仪又可以把李忠收拾了。  于是上官仪处死,全家被流放。  这一场政治危机被武媚娘给处理了。  然而武媚娘也变了。  她对李治的行为充满了失望。  她发现自己靠不住这个男人,男人的嘴,骗人的鬼。  人心也太容易改变了。  不得不承认,在经历这件事之前,武媚娘并没有取而代之的想法。  她还真想做一个为李治分忧的好妻子。  可是这件事情发生了。  武媚娘在复盘的时候,都感到一阵后怕。  她原以为,当皇后已经是一个女人荣耀的顶点。  现在看来,这个尊贵的身份仍然不能够给她足够的保障。  身家性命原来只在皇帝的一念之间。  不寒而栗。  全身颤抖,这种无法掌握自己生命的感觉让他回想起童年阴影,让她想起了她被两个兄长欺负的画面。  一般的人如果遇到这样的局面,估计会想着把权力交出去,皇帝不喜欢皇后参政,那我就退回后宫去。  然后去期望皇帝的垂怜。  但是人会变,情会变,在漫长琐碎的婚姻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足以把一个曾经天真美好的明媚少女变成一个怨天尤人,怨气冲天的怨妇。  大多数人面对这种情况,估计也要成为一个深宫怨妇。  但是武媚娘不同,她不是这种人。  她在思考如何运用手中的权力来更好的保护自己。  武媚娘仔细分析了这次皇帝图谋废后事件。  她认为,皇帝虽然跟她有矛盾,但那是生活中的正常现象,夫妻之间吵架都是很普通的。  看着李治面对自己的质问,不发一言的表现。  皇帝还是顾情分的。  上官仪受到传统的儒家思想教育。  对后宫干政确实反感。  可是上官仪和百官对她再不满意,要是没有皇帝的支持,能把一个皇后推翻吗?  那不可能。  这事儿既不是皇帝的问题,又不是上官仪的问题,这是官员和皇帝互相交往产生的问题。  怎么避免呢?  武媚娘想了许久,最后找到了办法。  于是乎。  武媚娘去李治谈话了,而且谈得推心置腹。  武媚娘说“您是个好皇帝,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但是您有一个弱点,就是耳软心活,容易拿不定主意,听别人撺掇。您哪里是真的想废掉我呀,但是上官仪在您耳边一调唆,您就把握不住了,差一点就把我废掉。”

“这事情如果真的发生了,会是多大的失误啊。为了不再出现这样的问题,以后我陪着您一块儿上朝,大臣无论是对您进忠言还是进谗言,我都帮您分析分析,这样您就不会鲁莽行事了。”

图穷匕见。  她要和李治一起上朝。  自古是听过太后垂帘听政,没有听过皇后来垂帘听政的。  这原本是非常离谱的事情。  但是李治同意了。  觉得武则天说的对。  他很悔恨和不安,正不知怎么向武媚娘赔罪呢,觉得很难再拒绝她的任何要求,就同意了建议。  唐代人管皇帝叫“圣人”,现在帝后共同临朝掌政,人们就把他们合称“二圣”。  双圣临朝。  这对武媚娘来说,可谓是好处多多。  垂帘听政,并不是心血来潮。  曾在高宗的默许下偷听他和元老大臣的交谈。  当时褚遂良以辞官要挟唐高宗,君臣之间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  武则天不就在帘子后面?  如今只是把这种临时性的行为常规化和制度化了。  北朝以来,由于李家出身于鲜卑政权,而鲜卑政权本来皇后就拥有极大的权力,可以代皇帝处理政务。  隋文帝时期,每次上朝,独孤皇后必定同辇相随,令宦官侍立于文帝身旁,大事小情,随时传报。  文帝退朝,皇后再车驾同返,当时就有“二圣”之称。  所以李治也觉得没有多大事。  也能使大臣无法再和皇帝谋划对她不利的行为。  毕竟这等于是大声密谋,隔墙有耳。  不可能再有上官仪这样的人建议皇帝废自己。  也能对朝政的参与不再局限于皇帝生病的时候。  习惯成自然,百官们也会习惯于自己的存在,服从自己的命令。  在朝廷树立了威信。  北方没什么,但是南方快炸了锅。  因为南方更保守。  自东晋以来,一直在所谓正统的地位。  对于南方有儒家思想的人来说,对于李佑这样的暴君没有办法。  但是打着保护传统政治文化,来鼓动李佑出兵的胆子有,而且很大。  于是接连上书,让李佑再次北伐。  李佑也不想在用什么学派的问题长期与百官争论。  于是也决定转移注意力。  进行第二次北伐。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大汉:我自年少万兜鍪 假太监:从伺候贵妃沐浴开始 镇国万岁:我真的只想当昏君 朱厚照的大明生活 父皇,请退位 三国:寸德未建,即被立储 乱世武夫 假太监:从混在皇宫开始 超品姑爷 人在三国写日记,坐收渔人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