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完登基事宜。 李佑第一件事情就是决定给大家放三天假。 宣布全国欢庆三日。 放假这事情。 本来就是口惠而实不至的事情。 反正除了官员。 这时代的人基本没有上班这个概念。 没有多少用。 只是能表现李佑的慷慨。 总不能跟着文官武官系统完全对着干吧,人不是万能的。 放三天假让他们轻松一下。 多好的。 而且不用花多少钱。 君主的慷慨是一种美德。 但是一定要量力而为。 最好是慷他人之慨。 比如李佑起兵以来一分钱没花就给手下士兵带来了真的财富。 原因就在于军饷全部是大户的钱,与自己毛关系也没有。 倘若李佑为了讨好手下官员,今日给三万,明日送五万。 就是国库里再有钱。 也顶不住这么消耗。 到时候国库一空,慷慨就会变成吝啬。 就比如崇祯帝说“寇亦我赤子,宜抚之不必专戮。”
听听这话,多么的仁慈。 于是命人招抚。 后果是什么? 流贼降而复叛。 最大的受害者是谁。 崇祯还是其他官员? 不,普通百姓。 没错,因为崇祯的“慷慨”。 固然朝廷损失了巨量的银子,但是却让原本不曾造反的不少普通百姓损失了生计。 走上了造反的道路。 崇祯的招抚是“仁”吗? 于是朝廷只能征收更多的税款,来解决已经无法解决的问题。 练响和剿响的加派,无异于雪上加霜。 使更多人走上造反道路。 因为一点,朝廷诸公和崇祯慷的是百姓的慨,花的是老百姓的加派。 所以李佑直接用这种放假来显示自己的慷慨,更是进一步宣布官员除了值班,一律实行上五休一的政策,除了军队。 这对基本全年没多少休息时间的古代官员来说。 算是一个福利了。 但是这不用花钱。 就能得到官员们的一致好评。 何乐而不为? 别只顾“美德”,不顾“结果”。 纵然每一个君主都希望别人说自己仁慈,但一定要避免仁慈的滥用。 大方不能当饭吃。 世界上再没有一样东西比慷慨消耗得更厉害的了。 因为当你慷慨而为的时候,你就失去了使用慷慨的能力。 不是使自己贫穷以至被人轻视,就是因为要避免贫穷而被贪得无厌惹人憎恨。 而且既然当上了独夫民贼。 那么只能当“坏人”了。 所以这些帝王术不用也得用。 过分的慷慨得到的不一定是爱戴,反而会带来混乱和掠夺。 所谓“升米恩,斗米仇”就是如此。 这世上多数人都是乌合之众,坏人不需要关注乌合之众,就能对付好人。 而好人就不一样了,不仅仅要对付坏人,还要拯救乌合之众。 这简直不是人干的事好吗? 所以其他事情丢给唐羽去做。 自己开始从细枝末节来布施恩泽了。 假期结束。 李佑便下令废除了宦官制度。 这里不是长安,没有现成的太监。 那么要想用宦官。 那又是对一部分人带来新的灾祸。 太监制度非常的不人道。 众所周知古代的医疗水平普遍较低。 诸如麻醉剂等药品的药效都比较弱。 因此承受“净身”的人将会清醒着忍受极致的痛苦。 很多人会挺不过这个阶段而死去。 又或者因为伤口发炎、发脓而病死。 而且对人的精神打击特别大。 虽然很多人看到历史上总有一些“位高权重”的太监。 有呼风唤雨一般的能力和本事。 但是这只是极少数的情况,并且这些少数太监基本没有什么好下场,十常侍,高力士,魏忠贤。 都下场凄凉。 太监的生活是非常悲惨和卑微的,他们时刻承受着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压力和迫害。 身体的残缺是不得已的。 但是却因为这个迫不得已被他人贬低、嘲笑、看不起。 太监的心理自然会较常人阴暗。 变成“不男不女”之后的每一天每一夜,都要承受身体的创伤带来的后遗症。 比如漏尿等等。 给脆弱心灵的他们更增添烦恼。 这也是导致当政后疯狂报复其他人的原因。 所以李佑大笔一挥就废除了属地的太监制度。 严禁官员使用阉人。 有些不开眼的官员。 准备拍李佑的马屁,上书说,太监对维护子孙血统的纯正有很大帮助。 李佑无语。 为了自己子孙血统纯正而让别人断子绝孙。 还真是和自己慷他人之慨异曲同工之妙。 驳回不许。 用女官制度不就行了吗? 至于有些需要使用重劳力的活。 那就安排近卫军做呗。 黄风给李佑安排了三千多人充当近卫军。 刺史府也就占地七八十亩。 扩建后也不超过两百亩。 怎么都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