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佑难以置信。 愣在原地。 远远看着唐军丢盔弃甲。 被黄风的骑兵一路追杀而走。 对面的唐军一步三回头。 等到众人将李佑请回城内。 李佑都不敢相信自己能赢。 当然,李佑这一副蒙了的嘴脸在其他人的眼里反而是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样子。 李佑也发现手下文武各个如同黄风一样,对自己崇拜的眼神都无法掩饰了。 率先缓解尴尬,问道,“现在局面如何了?”
唐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回答,“启禀主公,唐军溃退,我们大获全胜。”
李佑点点头,“那程咬金呢?”
黄风回答,“在乱军之中摔下马,已经死了。”
什么! 李佑缓缓接受了这一个事实。 天日照我不照尔? 真是天命? 程咬金都能被阵斩的吗? 有些疑问,“看清楚了吗?”
黄风点点头,“已经让薛先锋派人看过了,确实是程知节。”
怎么真让李佑这个草台班子给干掉了啊? 李佑摇摇头,“厚葬了吧。”
接着问道,“那我们俘虏了多少唐军?”
“大概有两万多。”
“太好了,全部收编了吧。”
“这估计是不行。”
李佑听着这话非常的疑惑,唐羽插话道,“因为人质。”
李佑焕然大悟。 是这样的。 中国古代长期都是互送人质来增加信任。 因为对军队的不信任。 所以这时候当兵。 不是一人当兵,全家光荣。 而是一人当兵,全家人质。 这种“优良传统”以前还只是贵族之间,国家领袖之间的相互信任的凭证。 比如秦异人都做过人质。 死不死无所谓的,因为这种人质一般都是不受宠的公子之类。 和老百姓关系不大。 可是发展到曹魏时期,味道就变了。 曹操说过,“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於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
在宛城之战中被张绣偷袭,形成了强烈的ptsd创伤。 所以后来为了使得军队不叛变,曹老板凡在国外作战的官兵。 都必须留在许都做人质。 比如在清徐地区半独立的臧霸等人,以及此时在合肥的李典。 基本上从此以后。 很少发生曹魏军队不战而投降的情况。 于是这一套人质的传统开始在古代军队中大范围流行。 首先就在刘备,孙权手里发扬光大。 读三国演义的时候。 就有一个很吊诡的剧情。 为什么关羽刚刚水淹七军,接着就快速的走了麦城。 这不太符合逻辑,吕蒙只不过偷袭了荆州。 然而关羽手里却还有出征北方的大军。 按理说回来收复失地也是容易的。 貌似也不是不可能。 可是怎么就东吴轻而易举活捉了? 原因就在于吕蒙把荆州军的家属给全部俘获。 这些军队得知老家被偷了,亲属都被吕蒙抓了,当即就溃散了。 这个时候根本不会去关心关羽是不是英雄,心里只想着家里人。 故而关羽就草草收场。 理解了这个原因,就能知道为什么刘备被吕布偷袭下邳,刘备为什么不是打回去,而是投降。 原因也是因为徐州兵的家眷已经被吕布全拿捏了。 更别说宋江吴用每次都会把好汉们的家属全接上梁山。 根本目的就是用家属来控制你自己。 李佑想通这关节,知道不可能收编了。 人不是单一的个体,而是有家庭的羁绊。 这些人收编了,估计是比李佑军的排头兵还危险的。 像薛万彻,侯君集方孝儒这样的不顾全家老幼的狠人还是少数的。 为了保命,为了造反,为了伦理这三个人完全不管不顾。 纯粹的自私。 李陵当年“诈降”匈奴后,尽管李家忠心耿耿。 他的三族都被汉武帝夷了。 这次俘虏的士兵绝大多数就算不为了自己,也要为了家里人。 不投降吧。 这世间大多数人活着其实就是为了家庭。 现在这些人的家全在唐军控制之下,让他们投降那就是让他的家人受不了。 虽然唐朝对付降贼的士兵家属没有那么残酷,不像曹魏一人投降,全家上天的政策。 但是就算是再宽松,那总会给家属带来一系列的麻烦。 李佑想通这一关节,也就放弃了大规模收编的想法。 也放弃了建立战俘营的想法。 虽然薛万彻唐羽等活阎王建议李佑不如一刀两断,学一学曹阿瞒,学一学吴汉,一不做二不休,把这些唐军全部杀了便是。 还说什么放了是增加唐军的实力,关着是浪费宝贵的粮食。 但是李佑还是命令各自卸下武装,全部放了。 没必要属于是。 因为一是打内战,杀戮过甚对于后面的战争没有一点好处。 你这等于是和三万多个家庭结下大仇。 虽然不一定有多少人反抗吧。 第二就是李佑一贯的观点,这些唐军都能活下来,以后再遇到这些唐军,可能抵抗能力会下降,毕竟知道投降也不会死,形势一变化。 那就投降呗。 第三就是李佑还是非常假惺惺想塑造一个爱民如子的形象。 (今晚有大的吗?我都无心码字,一直高强度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