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81Δ『Δ』中文Δ网ww┡w.*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这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部经不仅其中包含了修证的方法在里边,又因为文辞甚为优美的缘故,所以一直以来在民间流传极广。以上版本是由玄奘法师(就是《西游记》里被众多‘妖丝’所追捧的那个骑白马的和尚)所提供。
至于这部经文的大概意思,在网上已有诸多牛人翻译,故选摘如下:
观自在菩萨(观音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深入的修行心经时)
照见五蕴皆空(看到五蕴:形相、**、意念、行为、心灵,都是空的)
度一切苦厄(就将一切苦难置之度外)
舍利子(菩萨对学生舍利子说)
色不异空(形相不异乎空间)
空不异色(空间不异乎形相)
色即是空(所以形相等于空间)
空即是色(空间等于形相)
受想行识(**、意念、行为、心灵)
亦复如是(都是一样的)
舍利子(舍利子呀)
是诸法空相(一切法则都是空的)
不生不灭(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因此空间是没有形相的)
无受想行识(也没有**、意念、行为和心灵)
无眼耳鼻舌身意(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
无色声香味触法(更没有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
无眼界(没有眼睛所能看到的界限)
乃至无意识界(直到没有心灵所能感受的界限)
无无明(没有不能了解的)
亦无无明尽(也没有不能了解的尽头)
乃至无老死(直到没有老和死)
亦无老死尽(也没有老和死的尽头)
无苦集灭道(没有痛苦的集合以及修道的幻灭)
无智亦无得(不用智慧去强求)
以无所得故(所以得到与否并不重要)
菩提萨陲(菩萨觉悟之后)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依照心经)
心无挂碍(心中没有碍)
无挂碍故(由于没有碍)
无有恐怖(所以不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盘(最后达到彼岸)
三世诸佛(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依照心经)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到无上、正宗、正觉的三种佛果)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所以说心经)
是大神咒(是变幻莫测的咒语)
是大明咒(是神光普照的咒语)
是无上咒(是无上的咒语)
是无等等咒(是最高的咒语)
能除一切苦(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不是骗人的)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所以说心经)
即说咒曰(其咒语曰)
揭谛揭谛(去吧,去吧)
波罗揭谛(到彼岸去吧)
波罗僧揭谛(大家快去彼岸)
菩提娑婆诃(修成正果)
由这部《心经》所引,后边有位牛的不能再牛的人物就要出场了。与其把这位将要登场的人物定义为‘牛人’,小子觉得还不如称呼为‘人’合适些。那么这人是谁呢?他就是最早翻译这部经书的——鸠摩罗什。
按例,像轮到‘牛人’出场的时候,都是得有些铺垫才行,更不要说是此等‘人’。
在思前想后,无奈之下,只有拿自身当块砖头凑合着将就用用了。
就我本人来说;优点是看书极快(见了很厚的书籍,未曾开卷已是心生欢喜),自己估计大概有一目六行吧。缺点就是看书时分粗枝大叶、常常不求甚解且异常挑剔。所以,到了要运用的时刻真是恨少啊(隐约有印象,还要到处去找),就佛经原本而言简直就是屈指可数(还愿年轻的同学们应该以我为鉴)。
这里又得引入一个佛家术语——根器。
什么是根器?
根器就是指人的禀赋、气质。拿现今的话语来讲,就是个人的特长。比如说;有些同学在读书的时候,经常把老师气的个半死,口里呵斥为‘榆木脑袋’,哪知该同学在动手方面就是个‘牛人’。
这种范例太多了;有同学是歌神滴,有是舞林高手滴,下棋天才的等等等等。但是,要比起下文即将出场的鸠摩罗什同学来,就差的不是一点点的问题了。就拿小子而言,就是给其提鞋人家还要踹上两脚——不配。
还请同学们稍安勿躁,这里再唠叨几句。小子一直前边章句中表示过,整理这些东东很是费劲。就拿佛陀来说吧,据记载他老人家经常为天龙鬼神等等众生说法,经典多的不可计数。传说有骄傲的龙树菩萨,开始以为已经把世上所有的佛经全部看完,感觉自身和佛爷爷差不多了,后来被请到龙宫一游,结果骑了一匹马,走了三个月才把经的目录看完。这下子龙树菩萨真的醒悟了,知道自己的浅薄了。
所以说,就此一家的知识而言,已是可用浩瀚来形容了,里头还有众多的名词要解释。小子已是竭尽其力尽量精简。譬如,像前边提到的阿难陀同学,说起女众在僧团里能允许出家,最应该感谢的就是他。这些典故之所以不谈,是因为与后边的文章没有什么关联。
大家明白了吧,不要嫌在下啰嗦,自己的观念是想把这些个东东一次**代完毕,免得到后篇到处补漏而已。
要说起鸠摩罗什同学的传奇经历,故事的开篇还得由他的父亲说起。那么他的父亲是谁呢?他父亲是古印度另一个王国宰相的儿子,且他们家是世袭的。按照现在话说,就是他们家自打爷爷的爷爷的爷爷......都是做宰相的(看看,这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宰相世家,国史上那些挂牌的纯粹就是粉饰作用)。
鸠摩罗什的父亲不知道是否对于这种世代祖传的宰相行业,产生了叛逆抵触心理或者是其他原因,总之是不干了,遂改行当了和尚。按照印度当时的和尚这个行业来说,就如同中国传说中的丐帮一般,反正是到处化缘(要饭)。因为在自己国家讨饭方便,大家晓得他是宰相出家的,感觉不符合和尚身份,这个不好。他化着缘就渐渐地就离开了自己的国境。
令鸠摩罗什父亲没有想到的是他去干和尚这个行当,其实还有相当大的危险就是——他长得很是漂亮。
众所周知,要是在其他的行业里,人长得漂亮不仅有优势不说,还有美女芳心暗,许频送秋波。但是对于和尚长得漂亮很危险滴,一不小心就会引火烧身导致破戒。
为什么这样说呢?远在佛陀时期,僧团中有个年轻比丘(和尚)相貌长得非常漂亮,在出外化缘的时间偶遇了美女。那个美女一见年轻比丘顿觉倾心,认为凭借自身的美丽应该可以征服于他,从此便不断的纠缠不休。年轻的比丘苦恼极了,又没办法摆脱,终于在有天问那美女道:你如此喜爱我,到底觉得我哪部分长得好看呢?”
“我喜爱你那睿智清澈的眼神。”美女回答道。
年轻比丘听了毫不犹豫的挖出自己的一直眼睛,伸手递过去,平静的道:“给你,还需要吗?”
.......事后佛陀还狠狠地教育了这个青年。
这件事情说明,干和尚这种行业长得漂亮的确属于风险系数有些高,但是最终还是要取决自己所下决心的程度。
鸠摩罗什父亲的坚持守戒的觉悟看来还是很高滴。在某种程度来说,他看那些美女的时刻,犹若视为我们现在玩的doat游戏里的骷髅王类同。所以在走州过县化缘修行途间,并未见有花边新闻传出来。
这样看来鸠摩罗什同学就该郁闷了,看这情形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希望出世,就是出世也应该是诸如;张罗什,李罗什之类等等。
但随着鸠摩罗什父亲东度葱岭来到了龟兹国,被龟兹王迎为了国师,事情就奇妙的生了转机。
龟兹王的妹妹,貌若天仙,聪慧无比,许多王侯公子前来求亲,她都不嫁。鸠摩罗什父亲出现后,她却一见钟情。
据闻龟兹王开始也不同意,对他妹妹道:“人家是出家人,莫去整这些乱弹琴的事情。”
谁知他妹妹不依不饶,说是非他不嫁。龟兹王无奈,最终只能选择‘胳膊肘往内拐’亲自去给国师做政治思想工作。
鸠摩罗什父亲是什么态度呢——坚拒!
按理说,他的此种态度在佛门内应该是能够得到称扬滴。但是,你是在人家的地面上混饭吃,难道说‘强龙还能压过地头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