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唔.."
不知过了多久,朱由检的叹息声于暖阁中悠悠响起,使得一众提心吊胆的朝臣们不由自主的松了口气。
首辅已是将话说的如此"直白",料想能够令天子改变主意了吧。
一念至此,暖阁中的朝臣们的脸色便是有些隐晦不明,只觉得呼吸都是不免急促了几分。
他们这些人作为大明朝的"核心",自是清楚国朝如今面临的困境,也深知大明朝已是到了"不破不立"的程度,但众人实在是有苦难言。
国朝初年,太祖于南京建国称帝时,有感于各地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实在是民不聊生,为了快速恢复秩序,并且促进经济,这才定下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为了突然对于"土地"的重视,太祖甚至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限制商人的衣食住行,以表明其社会地位的低下。
彼时的大明朝百废俱兴,太祖定下的商税及农税自然算不上高,一众官员们也"恪守己身",寻常百姓们不但能够凭借手中的土地填饱肚子,甚至还能攒下些许钱财。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及吏治的腐败,越来越多的土地被贵族阶级握在手中,而这些贵族阶级又天然享有"不纳税"的特权,导致越来越重的担子压在百姓的心头之上。
早在成化年间,意识到端倪所在的成华皇帝便想针对此等愈发恶劣的情况加以整顿,准备提高商税,增加国朝的收入,却不曾想被朝臣一句"天子不当与民争利"给噎得哑口无言。
此后的武宗皇帝朱厚照也曾试图改革吏治,只是还不待其改革有所成效,便落了一个"落水而亡"的下场。
无数前车之鉴摆在眼前,在场的朝臣们实在是不敢掉以轻心,尽管心中不甘,但他们也要承认,这些由富商豪绅所组成的特权阶级早已成长为能够与皇权对抗的存在。
甚至,就连他们这些人都有不少出身豪门,家中的生意遍布北直隶乃至周边几省。
种种因素之下,天子想要设立税课司,改革商税的念头实在是有些天真,于其往日的"成熟老辣"的形象有些不符。
"既如此,便自吏员中选拔?"
就当暖阁中所有人都以为朱由检已是改变主意的时候,却不曾想案牍后的朱由检话锋一转,像是早有预料一般,颇为意动的说道。
哗!
虽然朱由检的声音颇为淡然,脸上也没有半点激动之色,但却令在场的朝臣们为之目瞪口呆,就连其身旁的司礼监秉笔都是不由自主的倒吸了一口凉气。
天子的声音虽轻微,但在众位朝臣听来,却无异于一道惊雷,令他们竟是忘记了呼吸。
且先不论这"税课司"能否成功设立,大明的官员哪个不是正儿八经的"读书人"出身,若是当真由吏员选拔,岂不是将大明两百余年的"规矩"给破坏的干干净净。
要知晓,除却国朝初年那段特殊时期,曾短暂发生过由不入流的"吏员"转变为官员的特例,后来的官员们皆是由金榜题名的"进士"选拔,最不济也得有个"举人"的功名在身。
"陛下,万万不可!"
反应过来的朝臣们便是跪倒一片,一脸惊恐的冲着案牍的天子劝谏道,天子刚刚的话语若是传播出去,定然会导致一场"官场地震"。
"今日乾清宫暖阁,但凡有只言片语流传出去,尔等知晓后果!"
经过朝臣们的提醒之后,沉默不语多时的司礼监秉笔王承恩也是反应了过来,也不顾往日最为注重的"规矩",便是一脸凶狠的朝着身后的宫人内侍们威胁道,令得苦大仇深的李国普等人下意识的点了点头。
"有何不可,可是坏了规矩?"
虽然面前的朝臣们已是跪满了一地,但案牍后的朱由检面色仍是寻常,声音也没有泛起半点涟漪。
包括内阁首辅李国普在内的朝臣们,终日以"规矩"及"祖制"说话,但以吏员为官可是太祖朱元璋亲口定下的规矩。
"陛下,这.."
闻声,面色发苦的李国普等人身形便是一滞,嘴巴张了又张,却又不知从何说起,但眼中的忧愁之色却是更甚。
改革商税,设立税课司已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将全天下的富绅豪商都推到了朝廷的对立面,若是再以吏员为官,岂不是将大明的读书人也推了过去。
天子这是要做什么?要将大明的天捅破吗?
"罢了,起来吧。"
就当暖阁中所有人觉得"大难临头"的时候,天子颇有些怅然的声音突然于暖阁中响起。
先是一愣,众人便是愕然的抬起了头,有些不可思议的朝着案牍后望去,只见得刚刚还"盛气凌人"的天子目光呆滞,修长的手指毫无节奏的敲击着面前的桌案。
"税课司一事,容后再议。"
"陕西赈灾的事情却是不容耽搁,各有司衙门当予以配合,并给予陕西巡抚洪承畴临时决断之权。"
见众臣的目光看来,目光有些茫然的天子方才恢复了些许精气神,不容置气的朝着面前的内阁首辅吩咐道。
"臣,遵旨!"
闻声,如释重负的李国普忙是起身,一脸急切的躬身应是,眼眸深处满是惊喜。
虽然心中觉得天子此前"乾纲独断"将名不见经传的陕西督粮参政洪承畴擢升为陕西巡抚本就有些草率,此时在给予其"临时决断之权"更是不合规矩,但与刚刚的"冒天下之大不韪"相比,实在是不值一提。
不置可否的点了点头,朱由检转而将目光自面前的内阁首辅身上移开,转而投向到陕西延安府所在的方向,心中不由得微微一叹。
饶是心中本就没有指望这"税课司"能够在眼下设立,但李国普等人所展现出来的坚决态度仍是令他大吃一惊。
他终究是低估了改革商税对大明官场的"杀伤力",也高估了自己的威信及影响力。
"手中的刀还是要再锋利些呐。"
轻轻一叹,朱由检的眼神愈发犀利,随着掌权的时间越久,他越发明显的感觉到大明官僚制度的腐朽。
终有一日,他将要大明的"害群之马"尽数解决,眼下的"陕西民乱"便是最好不过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