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中有着无数代精英对于每一段历史的总结,然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透过历史的云雾之上指点江山,自然清晰深刻,鞭辟入里。
哪里是这个年代的学子读了几本史书自己瞎琢磨能够相比的?
做起来或许不行,毕竟能够在历史上留下名号的哪一个不是人中之杰?但若是论起放嘴炮,还真是鲜有敌手……
褚遂良面色隐隐难看。
不得不承认李愔对于汉史深有研究,但是观房俊说话之方式,先肯定汉朝和亲之正确,接下来必然便是反驳大唐和亲之不正确……
果然,只听李愔续道:“然则如今之大唐,岂是文景、汉武之前的大汉可比?”
“大唐兵强马壮冠绝天下,戎狄蛮夷弱小,昔日卫公打破突厥,以我兵卒一千,可击破胡骑数万,战力呈现碾压之势。”
“薛延陀多年来对大唐匍匐叩首,对陛下尊敬有加,不敢有丝毫骄慢之气,足见其兵力并不足以与大唐对抗。”
“如今夷男之子陈兵白道川,不过是趁火打劫,希冀于趁着大唐应付吐蕃吐谷浑无暇他顾之机会,求娶大唐公主,以借助大唐之势威慑周边部落罢了。”
“倘若同罗、仆骨、回纥等十几个部落联手进攻,薛延陀必定破灭。而这些部落之所以不敢发动,是因为夷男的真珠可汗是大唐册封的!”
“一旦夷男成为大唐之婿,其他部落谁敢不服?”
岑文本蹙眉问道:“然则如今夷男之子大度设陈兵白道川,兵锋直指受降城,若不答允其和亲之请,如何退之?”
诚然,李愔的一番分析将薛延陀的形势剖析得清清楚楚,但是眼下之大事,却是无大军调去抵抗薛延陀,难道就等着薛延陀自己退兵不成?
李愔胸有成竹:“戎狄人面兽心,畏威而不怀德,纵使今日和亲,一旦其微不得意,必然反咬一口,成为大唐的祸害。”
“如今陛下拒绝和亲,其他部落知道他被大唐抛弃,定然心生异志,用不了多少时日,薛延陀必会内乱不止,危机重重,再也无暇南顾!”
众臣微微颔首,表示认同房俊的分析。
就连褚遂良也不得不赞成李愔的观点……
李二陛下略作沉思,便沉声道:“既然说得头头是道,就由你前往朔州主持大局吧……”
“固然分析得颇有道理,然则薛延陀数万大军可不是泥塑纸糊的,一旦被其突破长城越过朔州攻入河东腹地,大唐将会遭受惨痛之损失,”
“届时就算将薛延陀举族歼灭,亦不能挽回。既然你说得头头是道,就由你前往朔州主持大局吧,记住了,不要让薛延陀等踏入长城之内半步!”
李二陛下肃容下旨,不容辩驳。
李愔嘴巴长得老大,一脸错愕……
拜托,咱既不是鸿胪寺的官员身负谈判交涉之责,又不是朔州方面的驻军统帅,您让咱去干什么?
连忙说道:“父皇明鉴,儿臣性格冲动,素无远见,唯恐坏了父皇之大计,届时纵死亦难赎其罪,还请陛下另择贤明干吏,前往交涉。”
还玩笑,这顶风冒雪的,谁去朔州那鬼地方?
李二陛下哼了一声,不屑道:“素无远见?刚刚听闻汝指点江山、挥斥方遒,颇有上古贤臣之风采,纵使姜尚、伊尹之辈,怕是亦要相形见绌。这会子,又说什么素无远见?”
冷嘲热讽一顿,不理李愔,而是询问诸位大臣:“派遣李愔前往朔州,御赐宝剑节牦,交涉薛延陀,安抚突厥余部,众位爱卿以为可否?”
堂上诸位大臣微微一顿,继而,齐声道:“陛下圣明!”
“王爷聪慧机变,正是出使之不二人选。”
“赵王深谋远虑,薛延陀形势了然于胸,再无比之更合适的人选。”
……
一片赞同。
李愔都有些惊呆了,尤其是见到褚遂良这个家伙居然也阴沉着脸点头附和,顿时觉得是不是整个世界都疯了?
这还没完,只见长孙无忌启奏道:“薛延陀乃铁勒一部,实乃化外之蛮夷,畏威而不怀德,赵王若是身兼右屯卫大将军,自当统率右屯卫数万精兵赶赴朔州,赫赫兵威之下,定能震慑蛮夷,不敢轻举妄动。”
李愔差点以为自己出现了幻听。
长孙阴人居然要让自己率军前往朔州?
李二已然颔首道:“准!”
……
出了政事堂,李愔还有些晕晕乎乎,搞不明白怎地就所有人都支持自己前往朔州了?
直到领着部曲冒着寒风回到府邸,刺骨的北风吹在脸上犹如刀割,李愔方才清醒过来。
坐在正堂,喝着热茶,一身寒气尽祛。
摇摇头,叹了口气……
此去朔州,大雪封路,最少也要走上半个月,过年都别想回家。薛延陀数万大军一反常态冒着大雪进逼白道川,冬天是游牧民族最难捱的时候,他们没有粮食,唯有以牲畜作为军粮,这的平白消耗掉多少牲畜?
不得到理想的收获,岂能甘心退兵?
单单只是相互之间的交涉,没有三两个月别想完成,最乐观的估计,待到薛延陀撤兵,也得是开春的时候。
一旦开战,那就是遥遥无期。
李愔郁闷得不行。
不一会儿的功夫,有门下省的官员送来了御赐的宝剑节牦,以及将军出征的虎符。
领军出征塞北,这是每一个大唐官员梦里头都想着的事情。
李愔自然也不列外。
封狼居胥、勒石燕然,更是每一个汉人至高无上的功勋!
顿时门下省的官员一个个羡慕的不行。
……
转眼已经到额冬天,一场鹅毛大雪在长安落下。
大雪纷纷扬扬,天地一片银白。
李二现在等于是把北方御敌的事务全权交给了李愔。
李愔现在手中掌握的不仅是整个右屯卫,还有突厥草原的卫国公率领的十五万雄兵。
一听说夫君李愔要去边关打仗了,不仅仅是罗樱,连李文君也是欣然前往。
罗樱不用多说,李文君出身将门,也曾率军,立下不少功劳。
想到这里,李愔也就同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