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美国教育顾问詹森,经过半年走访,向朱敬伦提交了一份调查报告。八一??中文w?w?w.
詹森是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教育部门的一个老官员,做过十年的中小学教师,之后就一直在行政部门工作,工作能力不错,尤其是对教育有一种使命感,他本人也并不是信教,教育就是他的信仰。
这是一个很附和朱敬伦要求的顾问,他第一批来到广東,然后朱敬伦派兵保护他到各地考察。
经过他的考察,抽样了新安、东莞和香山三县五百多个私塾后,统计得出,广東的地方教育普及只有百分之十,也许这还算是高的,因为这三县属于经济水平相对好的县,整体水平恐怕还没有百分之十。
据说日本明治维新之前,在江户时代,民间就自成立了数万个寺子屋机构,这是一种类似学校的机构,教授的主要还是中国和日本自己的经典,孔孟之道什么的,虽然没有自然科学,但是却将日本人的识字率提高到了百分之三十以上,还有的统计认为是百分之五十,总之相当高,同时代的英国才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二十五,可以说他的教育普及已经过了英国这样的工业国家,成为明治维新成功的一个基础。
中国的民间教育,也是主要以私塾为主,但是私塾要么属于大家族,要么属于一些重视教育的宗族,可以说是不对外的,带有文化垄断的特征。
詹森建议朱敬伦通过改组私塾来完成教育的普及,他还建议朱敬伦,需要保持一些中国传统的文化教育,他认为各国都不应该放弃本国的传统,这几个观点,跟朱敬伦不谋而合,他确实采纳了。
美国教师大批到来后,朱敬伦集中办了几所学校,打量招募读书人学习自然科学的,这些学校相当于师范学校,等培养出第一批学生之后,已经到了今年年初,有一些读书人基本掌握了简单的数学和几何知识。
朱敬伦就想派他们下去试点,还是在自己的威望比较高的新安先尝试,给没个私塾派去了一个教员,同时跟私塾商议,通过给他们补贴的形式,让他们向附近的各村开放,让所有适龄孩童都能来读书。
对开放私塾那些老夫子在劝说之下接受了,可是当朱敬伦派去的教员下去教授数学几何知识的时候,他们却开始百般刁难,一开始挤兑这些教员教书的时间,不久就爆了严重的冲突,他们说这些教员教的根本就是异端邪说,把他们赶了回来。
在不触动旧势力的情况下改革,和尽最大可能的普及教育,这是朱敬伦认为极为重要的两件事,前者在反复之中稳步推行,但没想到后者出现了问题,当不与旧势力、旧传统相冲突,和普及教育之间产生矛盾的时候,朱敬伦也不知道自己该采取什么方式了。
是强行派人下去,还是继续柔性的说服教育,或者采取另一种方式去教育,这是一件很考量指挥的事情。
老夫子们不是不会算账,不是不知道数数之道,他们也有一套自己的数学口诀,可是他们没见过那些稀奇古怪的符号,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也不清楚,看到那些教员又是写符号,又是画图像的,完全跟圣贤书不搭界,他们就认为这完全是扯淡,以老资格教训了这些后生,这些后生教员还不听,直言这些都是西学,也是大学问。
什么屁的大学问,在大能大过论语?能大过四书五经去?
其实起冲突就只有个别教员,这些教员也不过是为了得到一份薪水,大多数自己都不是很认可这些数学和几何知识,但不排除个别人崇尚西学,毕竟英国人占了香港已经二十多年了,在年轻人中有一两个这种对西方文化热衷和认同的也不奇怪。
结果就跟老夫子们的思想产生了冲突,把他们赶走还不罢休,听说这些教员都是跟洋人学到的邪说,立马相互联系,直接把所有的教员都赶走了事。
虽然很遗憾这么早就生了这种事,但朱敬伦知道这是迟早的事情,思想文化上的冲突肯定会生,这才是他改革真正的深水区,如果不能将教育普及下去,不能将自然科学推广开来,那么其他一切的改革恐怕都会是水上楼台,根本持久不来,因为你无法获得源源不断的人才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事业,不可能总雇佣洋人,雇佣不到也雇佣不起,自己搞教育,说不好听一点,其实是成本最低的。
怎么办?
耐心的找一个个私塾谈,告诉他们西洋人的东西也是好的,孔子还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可父子们坚持华夏入夷礼则夷狄之,三人行必有我师,师从夷人,则必成蛮夷,他们坚持不学夷学,也不许他们的子弟学,不许他们的学生学。
推广遇到了极大的阻碍,朱敬伦记得,日本明治维新、德国在拿破仑战争之后的改革,也都是采用强制的方式,普鲁士对不让孩子上学的家长,甚至会罚款,日本人直接派警察在一个个教师里蹲着,在大街上巡逻,看到到处溜达的孩子就抓起来打一顿送回教师。
可现在朱敬伦是连给孩子们找一个教师都找不到,他教授还只是普通的数学和几何,如果推进到物理、化学,以及天文地理的时候,恐怕阻力会更大。
朱敬伦压着火气,依然跟老夫子们谈判,他始终坚持认为,这种通过商谈的方式,是最文明,也是后遗症最小的,任何强制性的东西,最后都会产生反弹,如果因为教育的问题,百姓造反了,那就是笑话了,别以为这种事不会生,文化和思想上的问题绝对不能大意。
就在朱敬伦已经说的就要失去耐心的时候。
突然听到一个老夫子反问说,那西学还能科举不成,还能给人功名不成?
他顿时如同醍醐灌顶,晚清后期掀起的民间自留学潮,可不就是因为清廷给予留学生各种功名吗,甚至直接就能得到理科或者工科进士的功名。
他脑子里思路大开,看来传统教育的要害在科举上啊,这是一把打开教育的正确钥匙!(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