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凌天绝一伙袭营过后,两千人马一路急行,再没出什么大的事端,终于如期赶到了武关。
杨禹本以为到武关后会有一场恶战,毕竟这是关中四塞之一,易守难攻,自古兵家必争之地。
结果情况大出杨禹意料之外,关城之上已经变成了晋军的旗帜,这也就是说振武将军沈田子和建威将军傅弘之竟然突破了武关,一路向关中杀过去了。
这确实不可思议,武关这么重要的险关,竟然被沈田子一千人马轻松攻破了,光这一点便足以说明,羌秦真的不行了,不亡已是天理难容。
有了这样的好消息,军中士气大振,于是两千人马一鼓作气追上去,前边侦骑不断传回消息,羌秦上洛太守听说武关被攻破后匆匆弃城而逃,附近州县闻风而降,一个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让大家恨不得腋生双翼飞上去,胜利的果实太诱人了。
大伙紧赶慢赶,终于在快出秦岭山脉时赶上了沈田子所率领的一千人马。
沈田子三十来岁,吴兴郡武康县人,身材不是很高大,但看上去很精悍。他新逢大胜,正意气风发,见太尉派来两千人马增援,更加高兴,第二天便下令众将士直奔蓝田杀去。
在大军到达蓝田县南部的青泥时,探马回报,羌秦皇帝姚泓亲率十万大军,本打算去加强潼关的防御,得知武关被攻破后,便转往武关方向杀来,如今距青泥已不过五十里。
这一消息如同一盆冷水,浇在了大家的头上,军中将士多有疑虑,毕竟三千对十万,这兵力差距太大了。
众将纷纷建议暂时退兵,避其锋芒,就连建威将军傅弘之也持此意见。
而主将沈田子心气儿正盛,不肯退却,坚持要大家迎上去与姚泓大干一场。
傅弘之对此很担心,劝沈田子道:“沈将军,我们只有三千人马,敌我兵力相差如此悬殊,实不宜与之硬碰,何况这次姚泓显然是倾巢而出,咱们不如暂时退守险关,只要能把姚泓拖住,不让其增援潼关,也算是帮太尉他们的大忙了。”
他们率领的这支偏师本来就是疑兵,现在如果能以三千人马牵制住姚泓的十万大军,确实可算是大功一件了。
但沈田子却不这么想,他一千人马便能拿下险要的武关,成了杀入关中的第一人,自然不甘心再做疑兵,他拔出战刀,杀气腾腾地对众将说道:“我们千辛万苦前来,好不容易杀入武关,为甚来着?羌秦眼下已是摇摇欲坠,士气低落,只要大家奋勇杀敌,建功封候就在今日。”
沈田子说得慷慨激昂,奈何多数将领仍是顾虑重重,毕竟敌我双方兵力相差太大,别说是十万大军,就算是砍十万头猪,也足以把三千人累死,虽然封侯拜将人人都想,但也得有命去授封才行啊。
沈田子欲怒,正想强行下令,一直没出声的杨禹说道:“羌秦的主力早就压在了潼关,加上北有赫连勃勃、西南有杨盛等虎视眈眈,羌秦处处要分兵防御,兵力早就捉襟见肘,如今姚泓虽号称十万大军,但实际上能有五万就不错了,而且这几万人马之中精锐必定不多,否则年初姚恢驱北雍州三万户百姓造反,姚泓便无须在紧要关头,让姚绍从潼关抽调大军回援长安了。”
杨禹说到这故意停顿了一下,但因为他说得有理有据,大家都忍不住齐刷刷地看着他,等待他的下文。
杨禹看效果不错,这才接着说道:“更重要的一点,诸位想过没有,我军这一路过来,敌人望风而降,靠的是什么?现在一旦退兵,我军士气必然受损,而敌人也必定认为我们怯弱,人性向来如此,一旦你露了怯,对方就再也不惧怕你了。而我军只有三千人马,如果敌人拼死抵抗,咱们凭良心说话,就这三千人马,恐怕连一座城池都难以攻下。”
有人想反驳杨禹,但张了嘴,又不好意思反驳他,因为道理确实如此,硬要驳斥,无异于胡搅蛮缠。
杨禹接着说道:“所以,只要大家这次还想建功立业,就不应该选择退避,姚泓生性懦弱,从未亲临战阵,继位之后面对糜烂的国势只会哭哭啼啼,常言说得好,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这样的人,即便他真有十万大军,又何足惧哉。因此,我赞成沈将军的意见,战!”
沈田子见终于有人支持自己了,心里很高兴,他虽然一直没把杨禹看在眼里,此时还是赞道:“杨参军说得好,诸位都听到吧,姚泓这几万人马没什么可怕的,杀上去,杀他个片甲不留!若是能活捉姚泓,那更是封妻荫子,富贵荣华享之不尽。”
从杨禹的分析来看,赢面不小,若如沈田子所言,这战果则大得惊人。这下大家都不禁有些意动了。
沈田子正想打铁趁热,下令出兵,杨禹却又说道:“沈将军且慢,姚泓虽然不足为惧,但他毕竟有几万人马,就算真是几万头猪,咱们砍起来也得费些力气,所以,这仗怎么打咱们还是先商议一下为好,现在敌我相距五十里,这五十里路咱们刚好可以利用一下。”
傅弘之若有所思地问道:“如何利用?”
杨禹说道:“孙子兵法有云: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现在,敌我两军相距五十里,正好是大军一天行程,考虑到敌我兵力悬殊所造成行军速度的差异,如果咱们急着迎上去,估计咱们走三四十里,敌人才走出十里,双方相遇时咱们跋涉大半日已成了疲兵,这对咱们不利。“
“刚好我知道前面十里有一处喇叭口地形,南窄北宽,两边斜坡还利于俯冲。如果咱们到此处驻兵,等敌人行军大半日到达喇叭口时,已疲惫不堪,咱们以逸待劳,必能一举击溃敌军。”
杨禹曾长年住在终南山,所以对这一带的地形比较熟悉,傅弘之听了点头道:“若真有这样的地形,则再好不过,即便战况不利,需要撤退时,这样的地形也有利于阻挡敌军的追击,沈将军以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