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国新郑皇宫“怎么会这样,输得这么惨?前后二十余万大军,现在只剩下上巍十三万残兵?隆武关,武兴全丢了!敌人都打到家门口了!”
梁武愤怒的摔着军报。上巍,新郑前最后一座城池,上巍破,新郑则被围。“陛下,为今之计,是赶紧求和。”
伊尹文与之说道。“我知道,密报曹翰林,假谈变真谈。”
梁武无奈的说道。“周国不来救,我大梁果真是打不过燧国么?”
梁武有些迷惘。“陛下,此次也许不是我大梁兵马的问题,而是将领!”
大司马祖龙氐说道。“将领?”
梁武不解的看着祖龙氐。“想必陛下还记得宗睢之事吧!”
祖龙氐说道。“宗睢,此人不是叛变了么?而且连带他的家人都跑了。此人罪大恶极,不知祖龙爱卿此言有何意?”
梁武问道。“想必陛下得到的消息,是宗骢将军送来的奏报,说宗睢将军临阵叛变吧?”
祖龙氐说道。“难道不是么?还是说另有隐情?”
梁武看着祖龙氐。“这是宗骢幕僚王钦最新送上来的密折,臣思前想后,还是决定交由陛下处理最为恰当。”
祖龙氐拿出一份奏折给梁武。“我看看。”
梁武翻开奏折,越看眉头皱的越深。“这上面说的可是事实?”
梁武阴着脸看着祖龙氐。“不知是否是事实,但是陛下可以将当事人都喊来,问一问便清楚了。”
祖龙氐说道。奏折里说的是:宗骢固执己见,不听劝告,先是将突袭有功的唐单抓了起来要处死,后是将放走唐单,而且执行突袭的宗睢抓了要绑上新郑,最终导致两人投递叛国。在敌军快要形成合围之势时,不听劝告,执意要与燧国一战,导致损失巨大。如果按照奏折所说,所有的责任都是宗骢,不是宗骢固执己见,肆意妄为,就不会有武兴惨败之事。“去将宗骢喊回来。”
梁武冷冷的说道。“陛下,此时不应该将宗骢将军喊回,毕竟临阵换将,乃是兵家大忌!”
左司马裘友漕说道。“宗骢在前线,只会导致我大梁损失更多。”
祖龙氐说道。“申甲田将军,你去取代宗骢,指挥上巍兵马,将宗骢给我押回来!”
梁武对着临武公申甲田说道。“臣领旨。”
申甲田领命而去。“不管是不是,宗骢都不能留在前线,我大梁现在拼不起了!”
梁武冷冷的说道。“是。”
裘友漕知道梁武决心已下,便不再劝阻。燧国皇宫韬晦殿“你是说,赵定国将军还要求支援?”
应天拿着手里的奏折,望着下面站着的魏珲。“是的,陛下,赵将军以为,如今手里只有二十四万军队,还要分兵占领已经夺下的城池,其余占领的城池守军太少,极容易发生变故,故而请求陛下再遣军十万,好解决后顾之忧。”
魏珲说道。“十万!加上先期派遣的部队,和已经过去支援的叔笙他们的十万大军,那便是四十五万大军了,已经超过了大燧全国兵力一半的兵力了。”
应天有些犹豫。“陛下,赵将军主要是害怕周国会背后袭击我大燧,所以才要求十万人马,还请陛下恩准!”
魏珲磕头道。“十万,十万,十万啊!”
应天走来走去,犹豫不决。“贽,粮草供给方面,还能再支撑十万人么?”
应天看着寺人贽。“有些困难,毕竟这两年天灾有些严重,这支撑三十五万大军就有一些问题了。”
寺人贽回答道。“魏珲,赵将军大概还要多久能够攻下新郑?”
应天又看着魏珲。“如若周国不来,大约一个半月即可。”
魏珲估计道。“一个半月?那倒是挺快啊。赵定国有这个信心么?”
应天还是不放心。“武兴一战,梁国精锐大伤元气,十余万残兵守在上巍。赵将军估计整个新郑兵马不会超过十万,若是陛下肯发兵十万,免除后顾之忧,赵将军一个半月必定拿下新郑!”
魏珲说道。“好,那便准了!”
应天下定决心。“陛下,不可啊!”
兵部尚书司马隽喊道。“为何不可啊?”
应天望着司马隽。“赵将军一个半月拿下新郑,它的前提是建立在周国不来救援。若是周国来救,想必是没有办法攻下新郑的。如此一来,我大燧可就危矣。”
司马隽说道。“是啊!这周国若是来救可不好了。”
应天又犹豫起来。“那你觉得应该如何啊?”
应天问道。“前些日子,梁国派司礼副使曹翰林来求和,所提条件十分优越,可以趁此机会,收回一些损失,还能多拿几座城。若是周国来救,到时我大燧必然要撤退,城拿不到,东西也拿不到,此去又损耗了诸多粮草兵马,实在是不智。”
礼部尚书张绍德说道。“接受求和,会不会显得我大燧怕他们了?”
应天觉得面子拿不下来。“陛下,若是他们觉得我们怕他们,完全可以以逸待劳,教教他们哪国才是强者!”
司马隽说道。“诸位爱卿的意思呢?”
应天动摇了。应天虽然残暴,但是不傻。他也知道一旦周国来救梁国,他燧国就有危险。见好就收,获取的东西自然比临危而退要多的多。“司马大人言之有理!”
刘俾首先支持。“司马大人所言甚是!”
礼部尚书方仁敏也支持。……整个大殿,几乎都是支持议和,从梁国退兵的。这帮不想打仗的文官们,早就在等着这一天,所以都迫不及待的出来支持。“既然这样,那便议和退兵吧!这件事,张绍德,由你们礼部办好议和之事。”
应天说道。“陛下圣明!”
文武百官齐拜。第二天,礼部就和曹翰林谈好了退军条件,梁国割让了彰义,流风,平柯,方阳四座远离新郑的城池;并且赔付了二十万两白银和两万马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