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饭,沈洲和祝美玲回招待所稍微休息下,收拾收拾东西就要走了。
在国营饭店门口,祝美玲抱着姜鱼好半天才撒手。
“我说,平时你都没对我这么舍不得、也没给我挑过鱼刺。”
祝美玲今天心情很好,“幼稚,你多大人了,还吃小孩的醋,再说,小鱼是咱们未来的干女儿,喊起阿姨来又软又糯,跟你这糙老爷们能一样吗?”
沈洲:“……”
祝美玲继续道,“我就喜欢姜鱼这孩子,我告诉你,不管怎样,我也要把她认下!要是实在认不下,咱们也要跟姜泥鳅当亲戚朋友走动。”
“姜泥鳅不是让你帮忙找跟种地有关的书吗,你能找多少就去找多少,不许要钱!他要是非给,你就是等粮食收了来点新粮食,这才能有来有往。”
几句话把后面的事情都给沈洲安排的明明白白。
“行、行,咱家你是一家之主,你说的话我都听!就是,下回咱家再吃鱼,你也让我享受享受被伺候着挑鱼刺的感觉呗。”没道理当丈夫的,总是坐在旁边眼馋吧。
“还想让我挑鱼刺?”祝美玲问。
沈洲点头,记忆里,他从小都没有过这种尊贵的待遇。
祝美玲翻白眼,“做你的春秋大梦去吧!”
跟姜鱼比,他配吗?哼!
钱家一家人还要回去继续开医馆,钱老让姜泥鳅和姜鱼再来县城,没事的话可以去家里坐坐、吃顿饭什么的,反正这回地方也认识。
姜泥鳅答应后,牵着姜鱼的手继续在县城里逛。八壹中文網
计划中该买的东西还没买,不仅身上多了一万块钱,竹筐里还多了不少钱家和祝美玲送给姜鱼的零嘴,这下她能吃个够。
姜鱼叽叽喳喳的说了半天,嘴巴都干了,这才发现姜泥鳅根本没听。
“爹、爹?你到底有没有听我在说话呀?”
姜泥鳅回过神来,“不好意思小鱼,爹在想事情,你刚才说啥?”
刚刚在饭桌上,沈洲说的话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沈洲说在国外,那边种地的庄园叫做农场,就像以前国内的地主,那些庄园有大有小,大的非常大。
种地的时候,则像生产队似的,按照土地适合种植的农作物,划归区域,如果种玉米,那一大片都是玉米,播种和最后收割的时候就可以直接用机器,比纯粹用手方便、快多了。
另外他还说到姜泥鳅没听说过的东西,塑料大棚,也就是温室种植,可以在冬天也能种出蔬菜来。
沈洲还说,其实古时候这东西就有,不过那时候是有钱人家,纯粹在冬天烧炭提高室内温度,弄出来的,可以种蔬菜,也可以催生鲜花,都是达官贵人才弄的东西。
大石头村所在的省份属于北方,干旱少水,冬天要下雪、水会结冰,非常冷,地里更是什么都不长。
为了过冬,大多会种些土豆白菜萝卜这样可以储存的蔬菜,或者再晒些干菜,除了这些根本没有多少菜吃。
如果他能搞这什么蔬菜大棚,在冬天种出菜来,肯定能赚钱吧!
所以姜泥鳅破天荒的求了沈洲一件事,那就是托他给自己买点种地的书来,这小县城里的书店卖的都是学生用的,根本没有别的。
村里人种地,都是靠着一辈子一辈子积累下来的经验。
这里面应该大多数都是对的,否则也不会都这么干,但保不准也有错的。
而且姜泥鳅觉得,种地也是一门学问,要不然为啥有人种的好、有人种的坏呢?为啥同样一块地,自己今年种跟去年种的收成也不一样?
有一扇大门仿佛在他面前推开了一条缝,姜泥鳅想把它推开的再大一点,兴许能让他学出点什么、能把地种的更好呢?
毕竟他也只会种地了。
像现在这样,或许他可以让自己和女儿吃饱饭,可是姜泥鳅还想让姜鱼过的更好,甚至读书、考大学、像沈洲夫妻似的去国外瞧瞧,别跟他似的,一辈子在土里刨食。
“爹,我说我刚才问了祝阿姨他们吃的粽子都是啥样的,祝阿姨说他们吃的都不是白粽子,里头可以放枣、还有红豆馅什么的,还说她家里小时候还吃肉的粽子呢!咸香咸香的。”
说起吃的,姜鱼这个小馋猫就开始吞口水。
这几天虽然又吃鱼,又吃了猪油渣,可肉这东西,她还没吃够呢!
唉,啥时候才能想吃多少肉、就吃多少肉!
“爹,咱们能不能也包这样的粽子呀?可以少包几个,尝尝味道就行了。”
要是没有钱,姜鱼大概不会提这样的要求,但刚刚人参才卖了一万块呢!
她掰着手指头数好久,也不知道一万块是多少、能买多少肉,但包几个带馅的粽子,应该可以吧?
要是太贵,那就、那就少包几个。
“行、怎么不行。你想吃,爹就给你包,不过爹以前没包过,可能不好吃。”
“爹真好,小鱼最喜欢爹了!”姜鱼高兴死了。
所以她决定,不管好不好吃,都要给爹面子,多吃一点,不能浪费粮食和钱。
糯米在他们这里是个稀罕玩意,也就这个节日前后粮店里有卖的。
但粮店里需要粮票,只能从倒腾这东西的人手上买。
之前分开的时候,钱家人告诉他们哪里可以从私人那里买到糯米,他们也是从那里买的。
除此之外,姜泥鳅还买了些玉米面、大米和细面。
家里的粮食不多,还是魏大花见姜老太一点吃的都没分给他们时给的。
另外又称了红豆和五花肉,枣没有买到,而且他们也不知道蜜枣到底怎么做。
来的时候,竹筐里只有人参和姜鱼,回去的时候,却满满的一大堆,竹筐根本就装不下,更是没办法背姜鱼。
好在遇上了隔壁碾子村的驴车,姜泥鳅问了问,说好了搭他们的车走。
赶车的是碾子村村支书的二儿子,叫孙胜利,也就十六七岁,也是为了送他奶奶来城里买糯米的,顺便拉了几个村里人。
两个村挨着,以前生产队的时候虽然私下总是互相攀比,但离得近,出了什么事也会互相帮忙,搭车啥的,也根本不算啥事。
姜泥鳅把东西放在地上,带着姜鱼在边上等。
孙胜利他奶奶、还有村上的人还没回来,约好的到了点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