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咏陶反思:阿大陈月云知书识礼、为人善良,她不会这样做的,怪自己一时火遮眼了。他扶住二太太的肩膀说:“还是你明白事理。”
当晚留在阿二房里。文咏陶回乡下跟陈月云赔不是。文咏陶看陈月云住在简朴的祖屋里避世。他回到香港,找洋人设计,斥资 1000两银,盖了这座——栖月大花园给陈月云享用。他有时也过来避暑。在四房太太中,文咏陶最宠四太太付秋华。付秋华令老爷满意和重用,她断文识字,胆大心细铁手腕铁,是做生意的一把好手。付秋华帮文咏陶挣了不少钱。到了文咏陶这一代经营运作,逐渐令文家在香港和广州名声赫赫。援引文氏家族成百上千人供职于他们家族的洋行机构,金溪村出了百几个买办经理,风头一时无双。文家后裔遍布世界各地。文明赫是文咏陶和陈月云的第四代。付秋华的三个儿子在公司高位,把控销售和采购部门,他们跟随母亲步伐掌管众多的家业。文明赫迈进“栖月楼”的下午,天灰蒙蒙地飘着零星秋雨,整个大院空空如也,只有门卫在门口坐着。文明赫和门卫闲话。门卫大叔本村人,老实讷言,但言语间他对文老爷是一种景仰和钦佩,对原配夫人陈月云流露敬怜之意。文明赫尾随大叔进了大院,文明赫在大堂正墙浏览祖上陈列的照片:文咏陶是儒雅慈善的,文咏陶照片正下方是原配夫人陈月云,她宽厚仁义、贤良淑德、端庄柔美。挨着陈月云右边的是四姨太付秋华,她薄口薄面、眼神犀利,管家婆的样子。陈月云左边是贤淑漂亮的二姨太。在这里上榜的并不是文咏陶的所有女人,能上榜的要有功绩。尽管付秋华和她的几个儿子后来穿柜筒底,差点搞臦家族公司,但念及亲生骨肉和付秋华对公司的付出,她的照片依然在榜。后来这里住过解放军,再后来是小学,最后是粮油加工厂。落实侨民政策后,这里归还于文家子孙。文家的后人大多在海外,很少回来,他们委托村里的乡亲打理大院楼馆。二楼开了咖啡厅,不少的年轻人来这里休闲拍拖。人们纳闷:正牌的原配夫人,怎么斗不过小的,孤独来这里避世?王熙凤在贾府那般权势谁不怕,但被没多大权势的婆婆邢夫人抢白几句却也弄得吃不下,睡不着,默不作声地躺着生病。王熙凤对大房的尤氏表面也是恭恭敬敬的。封建礼教不可僭越对比自己大的,若否视为不恭。或许是进入了20世纪,受西方思潮影响,十里洋场的文咏陶也逐渐淹没了古代大婆主政的思想,对姨太太的僭越行为或许充耳不闻。或许陈月云时代,大婆已统治不了众多的小姨太。或许接受西方教育的陈月云思想先进、性格无为。陈月云远离丈夫远离孩子,和几个尼姑青灯佛古度余生。虽然文咏陶给足了她现代化的衣食住行,但女人离开自己丈夫和孩子是天金地银也无法填补的空虚。陈月云35岁就香消玉陨。陈月云辞世那段日子文咏陶卧病不起。病榻之际他渐渐喜欢上照料他,原本和妻子一起带发修行的贴身侍女阿月。文咏陶病愈后,看阿月脸如满月的旺夫相,越看越喜欢,想纳其为第八房妾侍:“阿月,我想给名分你,让你做阿八,好不好?”
阿月听了一惊,要她跟七八房人斗生斗死,她情愿不嫁。她赶紧借口:“老爷,太太虽然走了,但我想终身不嫁做‘自梳女’守她一辈子。”
她看老爷不出声,但脸色是好的,接着说:“文老爷,干脆给我修一座庵堂来清修吧。”
文咏陶应允:“好!难得跟你太太一样有吃斋念佛的恒心。”
当即为她一掷千金,重修增建“栖月楼”。虽然文咏陶妻妾众多,但他不会把年老色衰、安静木然的陈月云忘却。她死了,他怀念至深。男人把和自己一起度过美好年少青春华光的“大夫人”嵌进心怀,它是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怀,文咏陶对陈月云的祭奠就是一种对逝去青春的祭奠。男人四五十即将老时,恐慌自己青春易逝,容易喜欢上伺侯左右的女子,用青春女子填充自己逝去的青春。文咏陶同样需要出身贫寒妾侍的崇拜。“栖月楼”里的阿月一等婢女,是在这里带发修行、吃斋念佛,但可以随时还俗的“斋姑”。第二年,文咏陶托人从英国带回发电机,高薪聘请香港年轻靓仔电工戴粤洲来乡下,给栖月大院安上电灯。戴粤洲等于是那个时代的科技人才。他们村的大人细孥纷纷爬上栖月大院的外墙,好奇地看电灯的光亮,他们啧啧称奇:“真是神哦,不使用火水就能有这么光猛的,晚头黑似日头!”
见状,乐善好施的文咏陶从香港买回设备,免费为村里的每家每户装上了电灯。他们比金溪村外面的家庭提早了半个世纪使用电灯。文咏陶还让电工戴粤洲不时给在“栖月楼”的尼姑们放电影。婢女阿月看戴粤洲安装电器,跟进跟出,递锤子、扳手、铁钳、洋钉、电焊机。戴粤洲站在梯子上跟在下面扶住梯子的阿月说:“阿月,帮我递过‘士巴拿’来。”
阿月不解地问:“什么是‘士巴拿’呢。”
“就是那把铁的长柄有牙齿的东西。也可以叫扳手。”
戴粤洲耐心和气地说道。阿月拾起问:“是不是这把?”
“是,阿月真聪明。”
说完,戴粤洲把手往下伸。当他的手触摸到阿月的手,他俩象触电一样。阿月的脸红成大苹果,心怦怦直跳,扶住目梯子的手在颤抖。戴粤洲心跳加速,他赶紧转过身去干活掩饰,不敢看阿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