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佑华反应很快地挡在女儿前面,“我们家出不了人,只有出钱,但捐多少我做不了主,得写信去问过海胜,毕竟那是他挣的钱。”
大家纷纷附和,对此表示理解。 罗丽珍镇定下来,跟着表态,“我们家也是出钱,但出多少,也得问问志民的意思。”
其余有亲人在外打工的,先后开口,都说要写信去问过才能决定捐钱的数目。 大队长抬手示意大家安静,“好,出人出钱都是自愿,但如果什么都不出……” “就不给他家通电!”
一道声音打断了他的话。 “不给他家通电!”
其余人异口同声地重复。 散会。 “妈,我想从我工资里拿出五百来捐。”
到家,沉默了一路的罗丽珍突然开口。 五百,是她目前舍得拿出的最大数目。 毕竟她只打了一年工。 虽然婆婆说过,生孩子带孩子不能上班的时段,志民的工资得分她一半。 但家里还没盖新房,孩子又即将出生。 经济压力还是很大。 石蒜:“好。”
她的钱她自己做主。 — 寄出的信很快收到回复,大队长再次组织了一次会议。 确定每家出人出钱的数目。 人都是一两个,三四个,有一家很能生儿子的,出了十几个。 钱有几块的,几十块的,出自没有人员外出打工的家庭。 有亲人在外打工的,都是三百,五百、六百。 罗海胜捐了七百。 罗丽珍五百。 孙志民五百。 石蒜一百五。 “孙志民,一千一百五。”
大队长接过钱,边念边在本子上写道。 “不是,”石蒜纠正道,“是孙志民五百,罗丽珍五百,王兰花一百五。”
大队长愣住,“四嫂,你们家怎么搞特殊化呀。”
“什么特殊化?”
石蒜白他一眼,“我和丽珍这钱,都是我们靠自己双手挣的,凭什么算在孙志民头上?”
大队长:“是这么个理。”
划掉重写。 “那个,大队长,”罗佑华看了石蒜一眼,“刚才海胜那个也改一下,他的七百,有一百是孙玉凤的。”
听说要写信去问捐钱的事,赵秋英让丈夫把女儿管钱的事也写了上去,并表示:希望儿子也能这样尊重玉凤,她的工资自己保管,怎么花也是自己作主。 回信就说了,玉凤要他帮着保管工资,但怎么花是她自己做主。捐钱的话,他捐六百,玉凤捐一百,玉凤已经把一百给他,直接从家里拿七百就行。 “行,”大队长扭头看他一眼,划掉重写。 再次抬头,目光环视众人,“还有要改的吗?”
“没有,”那些人纷纷摆手。 “我们可不搞特殊化。”
有个人笑着回了句。 其余人先后附和,就这事展开了快乐的讨论。 没有理会这些人的取笑,石蒜和罗佑华打过招呼,喊上罗丽珍回家。 一直有些害怕被议论,罗丽珍这次却没有,反而感觉到有几分自豪,和父亲说过再见,与婆婆一道回家。 — 三日后,吉时,水电站正式动工。 几乎所有村民都抛下了家里的农活,前往围观。 石蒜和罗丽珍也在围观之列。 罗丽珍这才知道本次工程的总指挥是大队长。 水电站的设计图也是出自他手。 这位年近半百的叔叔辈,是村里目前唯一的高中毕业生。 他自学了水利水电工程方面的知识,并参与设计、建造过好几座水电站。 拥有独自设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