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炮弹落在倭国军队当中的一瞬间,纷纷爆炸,炮弹里边的铁砂四散飞射,无数的倭国士兵被击中,爆炸中心的士兵更是无一幸免。
三好长弓在后边看到这个顿时吓傻了。
倭国士兵成片地倒下,可因为是冲锋,想刹住车很难,更何况这些士兵也任务没接的火炮只能发射一轮。
可他们想错了,明军的火炮面对骑兵的时候,最多发射三轮,而像他们这种步兵,明军甚至可以不紧不慢地装填发射。
在倭国士兵继续亡命冲锋的时候,明军的火炮再次发威,两轮炮击之后,倭国的士兵终于知道他们错了,然后不等命令,开始玩命一样往后跑。
谁的命都只有一条,犯不着拿自己的命去检验明军火炮到底能不能连续发射。
明军这边也是很热情,看到倭国士兵撤退,炮兵们‘加班加点’用两轮火炮进行了欢送。
与此同时,钱勇大手一挥,明军开始向倭国阵地推进。
最前面的是三排火枪手,火枪手身后是一辆辆战车,战车后边就是鸳鸯阵,步兵两侧事两千骑兵负责保护,这样的阵型,是在多次实战中总结出来的。
不管是楚宁、朱祁钰还是张懋、钱勇,对这个阵型都信心十足,就算是面对彪悍的马穆鲁克士兵,强悍的奥斯曼大军,这种游牧骑兵部队,都能不落下风。
对面的绝大多数都是步兵的倭国军队,那就更不在话下了。
不过这些倭国军队虽然都是临时拼凑起来的,但基本的素质还是有的,逃回来的军队并不是径直跑向本阵,而是从本阵两侧向后跑去。
而倭国军队的本阵,也一下紧张起来,他们亲眼看到明军火炮的威力,自己这边又都是步兵,如果明军以炮兵开路,他们除了逃跑就没有别的选择了。
可他们看到明军的炮兵,并没有移动的迹象,总算是放心不少,看到明军的进攻阵型的时候,足利义政甚至有点鄙视明军的指挥官。
有这么强大的火炮不用就算了,毕竟那玩意儿移动起来确实不方便,可竟然派出火枪手!
倭国这边也有不少火枪手,而且倭国的弓箭手是很强大的存在,杀伤力甚至远在火枪手之上
因为,倭国人的火枪,都是从弗朗机人手里买来的,发射之后,就必须清理枪膛,重新装填火药和铅弹,程序复杂的很,所以只能发射一次。
而他们的长弓手就不一样,倭国的长弓射程远,威力大,最主要的是那些弓箭手都是自幼开始接受训练的武士,专业性强。
最让他们惊喜的是,他们最担心的明军骑兵部队,似乎没有冲锋的意思。
倭国本身所出产的马就不适合做战马,而且战马都是要经过极其严格的训练,才能上战场的,不然你刚跨上战马,军队正嗷嗷叫着冲锋呢,你的战马被吓着了,那就不是尴尬的事了,那是会送命的。
所以倭国人看到明军的骑兵,只是远远地在进攻队伍的两翼负责保护,没有直接参战的意思的时候,倭国人顿时信心大增。
他们也迅速做出应对,一部分弓箭手,转移到军阵的两侧,一是保护侧翼安全,二来就是防备明军骑兵突然发难。
而近乎一般的弓箭手向前来到倭国军阵的最前排,他们将弓插到地上,然后开始准备射击,而他们的身后则是他们的火枪手。
最后边则是倭国的步兵,他们为数不多的骑兵,也是守护在步兵两侧。
随着明军的不断靠近,倭国的弓箭手也开始准备抛射,这样能发挥出弓箭最大的射程,虽然准度不够,但胜在射程远。
可就在他们准备抛射的时候,明军却突然停下了,那些战车突然前插,此时倭国人才发现,怪不得明军的火炮没有动,原来在他们的战车上也有火炮!
不过现在再想调整已经来不及了,明军战车上的虎尊炮,虽然射程不远,但是比起这个时代的弓箭和火枪来,还是有着巨大的优势的。
最前排战车上的虎尊炮开始发射,和火枪的三段式射击差不多,第一排射击完毕后,后边的战车向前,战车之间形成交替射击。
这下大大超出倭国人的预料,一时间,倭国阵地前方爆炸声不断,这也是明军为数不多的和这种纯步兵交战的机会。
现在能算得上大明敌人的,除了游牧民族的骑兵部队,就是欧洲的重装骑兵,所以这种和纯粹的步兵交战的机会简直太少了。
一时间,倭国军阵前方乱成一团,尤其是最前边的弓箭手,死伤更是惨重,有些人还是勉强发射了一轮攻击,但是因为距离的原因,只能够得着最突前的一些战车。
可战车上加装了钢板的车板,让那些弓箭根本不能给明军造成威胁。
整个战场上,炮声隆隆,惨叫声不断,足利义政腿都开始打哆嗦隆隆,他想要下令撤退,可他身边一个声音突然响起。
“全军出击!”足利义政转身一看,是他的一个大名,织田敏定。
也就是后来统一倭国的织田信长的先祖,是足利义政手下为最有战斗经验的大名。八壹中文網
足利义政虽然不明白织田敏定为什么这么做,但是作为他手下的大将,肯定是最佳的选择,但是足利义政对于织田敏定越过他直接下令很是不满。
这也可以看出,作为倭国的实际统治者,足利义政的心胸确实不符合他的身份。
但他还是忍住了,毕竟现在一切都是以战事为主,如果此时他发表不同的意见,只会让军队更加混乱,也会让那些本就不服他的领主和大名,更加难以驯服。
倭国军队在一阵混乱和迷茫之后,终于得到了命令,虽然这个命令简直就是灭绝人性,但总归是有人给出了作战的方向。
织田敏定的决定是当下最正确的选择。
明军虽然来势汹汹,但是他们的数量是最大的短板,足利义政等人只看到了明军强大的活力,却忽略了明军人数上的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