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全书,从女娲补天写起。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练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
这一块石头,就幻化成了宝玉出生时口内含着的通灵宝玉。
女娲补天故事还有前半段。天神共工头触不周山,把顶天的柱子撞断,于是,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天上还破了一个大洞,天河水注入人间,发了大洪水。
为了拯救生灵,百姓安居,女娲决心炼石补天。
《红楼梦》故事从康熙中期开始写起,当时已经是盛世,但是,距离清军入关时的战火,也不过五十年。
满族发源于东北,一路南下,占北京,降南京,正对应“天倾南北,地陷东南”。满族人自入关以来,凭借强悍的八旗兵力,几年间,就粗略统一了全国。
明末清初,战乱四起,灾荒连年,财富与人口大量消耗,汉族无力反抗兵力强盛的满清,只能权且接受被满清统治的命运。
被其他民族统治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比如蒙元。蒙元时期,实行民族压迫政策,其统治,不管是文化上,还是经济上,都乏善可陈。但是,对比起来,唐朝就是另一回事了。
鲜卑族在北方建立了北魏政权,之后,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西魏都城长安。西魏后来演变成北周、隋、唐,都城都在长安。
经过长时间的种族融合与文化交流,不能说唐朝是鲜卑政权,但是唐朝皇族有鲜卑血统也是事实,而且唐朝贵族中许多都是鲜卑人,或鲜卑人的后代。
也就是说,其他民族统治之下,也有可能开创繁华盛世,使人民安居乐业。所以,不说重建新天,而是说补天。
战争的代价太大。
孔子讲“仁”,仁者爱人,爱天下之人。孟子讲“民贵君轻”,谁做皇帝不重要,重要的是人民安乐。所以,补天,完全符合儒家思想。毫无疑问,所有读圣贤书的儒生,都会认同支持补天的想法。
问题是,满族人怎么想?
如果鼓励民族平等与民族融合,那么,满族这个民族就会消亡不见。像是曾经的鲜卑族。
如果施行蒙元时期的民族政策,有一天,中原无法立足,满人还可以退回东北,过原本的游牧生活。
清朝统治期间,东北做为龙兴之地,始终被保护起来,禁止汉族人进入。而且从入关起,满族人绝大多数都生活在北京城,同汉族人在地域上隔绝开来。
很明显,至少在入关时,满族人不希望自己的民族消失。也就是,他们原本倾向于蒙元时期的民族政策。
但是,清军入关不久后,清朝就进入了康乾盛世,满族也逐渐地汉化起来。发生了什么事情,或者说,有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情,最终促成了这样的历史走向?
再回到女娲补天的故事。非常有趣的一点是,补天的女娲是女性。而《红楼梦》开篇,作者自云,写书是为了“亦可使闺阁昭传”。
那么曹家的闺阁与清朝的补天安民,有什么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