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历来讲究兵不厌诈,想要取胜,就要使诈,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但事实上在春秋战国时期并非完全如此,因为当时的人很“纯朴”,是非常讲究战争礼仪的。
那么,打仗都有哪些礼仪呢?通常有五种:
一、出师有名。春秋时期,齐桓公想当霸主,但楚王打心眼里瞧不上他,于是齐桓公开始找茬。当时,楚国还是蛮夷之国,不服从周天子的领导。齐桓公便打着周天子的旗号狠狠地教训了楚王一番。楚王估摸下来觉得打不过联军,只好乖乖认怂。
二、不搞军事偷袭。打仗要事先约好时间,确定好地点,等各自列好队形才能开打。宋襄公时期,宋军与楚军在宋国边境作战,当时宋国军队早已列好队形,而楚军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大臣目夷请求宋襄公趁楚军半渡之时发动进攻,竟被宋襄公严词拒绝了。等楚军渡河后但尚未排好阵势时,目夷再次请求发动进攻,依然遭到拒绝。目夷在一旁看着来势汹汹的楚军,急得上蹿下跳,而宋襄公却一副气定神闲的样子。等楚军列好队,宋军这才击鼓进军,结果宋军大败。回国后,国人都说宋襄公的脑袋被驴踢了,但宋襄公却理直气壮地反驳说:“君子作战,不打受伤的人,不俘虏头发斑白的人,不凭借险地狙击敌人。即便国家灭亡,我也不会攻打尚未列好队的敌人。”
三、不能乘人之危。不能趁着他国国丧或闹饥荒的时候去攻打。别人的国君刚刚驾崩,尸骨未寒,你就去攻打人家,就显得有些丧心病狂了。如果别人的国家刚刚遭受自然灾害,你去攻打,列国会指着脊梁骨骂你小人,让你在国际上颜面丢尽。甚至让你成为众矢之的,以此作为出兵讨伐的借口!
四、如果在战场上见到对方国君,不但不能攻击,还要下车行礼。鄢陵之战中,晋军主将郤至在攻打楚军时,三次遇见楚王,三次下车行礼。楚王派人送给郤至一张弓,表示慰问。郤至回答说:“外臣郤至奉国君之命前来应战,由于穿着盔甲,不能下拜,承蒙您派人慰问,外臣实在不敢当。因为是在战斗之中,所以只好对您行个敬礼!”
五、不允许追击战败逃跑的人,即便要追也只能追出五十步,超过一步都是失礼。饿死事小,失礼事大,所以胜者很少去追击败军。如果敌人受伤或者因为其他原因无法逃跑,获胜的一方还需要帮助战败的一方逃跑。邲之战中,晋军战败,在逃跑的途中,发生了一个戏剧性的场面:晋军战车不幸陷入泥坑,无法逃跑,于是楚军追上晋军,教他们如何抽掉车前横木。横木是抽掉了,但马却无法前进,楚军又教他们如何拔去大旗,扔掉车辕前的横木,晋军这才成功逃脱。狼狈逃回国的晋军还不忘幽默地调侃楚军说:“唉,我们晋军到底是没有你们楚军熟悉逃跑的套路啊!”
春秋战国初期,并非人人都能参战,唯有贵族才有资格参战。士是最低级的贵族,当士去参加战斗的时候就被称为“战士”,而“战士”一词就是这么来的。战争是上等人的事,平民身份太低,没有资格参加,只负责后勤工作。但自从秦国实施变法之后,鼓励平民加入战争并通过战争来获取爵位的行为打破了千百年来只有贵族才能参战的惯例。从此以后,列国争相效仿,平民开始逐渐替代贵族成为战场上的主力军。
最初,战争的目的主要是用来维护国际秩序,征讨不臣不义之国。只要打得对方服软认错即可,很少去杀人甚至灭亡一个国家。但到了春秋战国后期,尤其是战国时期,礼坏乐崩,列国纷纷抛弃战争礼仪,无所不用其极地想要灭人国家,毁人宗庙,侵占他人疆土。曾经的战争礼仪,从此便被束之高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