琪官的真实真份
在大多的《红楼梦》版本中,琪官的身份只是忠顺府的一个家班戏子,然而在俄罗斯国家博物馆的列宁格勒藏本中,却有不同解释,见于第三十三回《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
那长史官便冷笑道:“我们府里有一个做小旦的,名叫棋官,那原是奉旨由内园赐出。只从出来,好好在府里住了不上半年(他本作“一向好好的在府里”),如今三日五日不见了。各处去找,又摸不着他的道路,因此各处访察。这一城内,十停人倒有八停人都说,他近日和衔玉的那位令郎相与甚厚。下官辈等听了,尊府不比别家,可以擅入索取,因此启明王爷。王爷亦云:‘若是别的戏子,一百个也罢了;只是这琪官乃奉旨所赐,不便转赠令郎。若令郎十分爱慕,老大人竟密题一本请旨,岂不两便!若大人不题奏时,还得转达令郎(此一段为别本所无),只是这棋官随机应答,谨慎老诚,甚合我老人家的心,竟断断少不得此人。’故此求老大人转谕令郎,请将琪官放回,一则可免王爷负罪之恩(别本作“可慰王爷谆谆奉恳”),二则下官辈也可免操劳求觅之苦。”
琪官的身份竟然是宫里的御用名优,是上赐之人。而忠顺府拿人亦是口口声声借着“奉旨所赐”唬人,又用“老大人竟密题一本请旨”将贾政逼入死角,情形相当险恶。
同时,也可见旧时戏子地位之卑贱。蒋玉菡色艺双绝,名动京城,却只是忠顺府的一个内宠,可以当作礼物一样随意转赠的;但就是这样一个地位低下的戏子,宝玉却待之以诚,真心交朋友,并说:“我就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也正因如此,将来宝玉沦落之时,琪官才会与袭人一同供养二宝,有始有终。
但是这样重要的一段文字,却在大多版本中被删去了,为什么呢?
我猜,是因为这一段故事暗喻的痕迹太重,作者三思之下,为了谨慎起见,遂作删减,这同将林红玉改名小红一样,都是不肯太做直笔、追求曲折含蓄之效的缘故。
那么,这段文字、或者说琪官的身份隐喻的意义何在呢?
琪官的大名叫作蒋玉菡,又作“函”,谐音“将玉含”。谁都知道宝玉是衔玉而生的,而琪官亦名“将玉含”,岂不成了宝玉的替身么?
菡即“菡萏”之意,即荷花,又称芙蕖。黛玉占花名之时抽中的乃是一枝芙蓉,而玉菡将来所娶的袭人,又与黛玉同一天生日——难道仅仅是巧合吗?又或者,此时的琪官男代女身,暗示了黛玉的身份?
书中凡是名中带玉的,都必有深意。所以琪官的故事,直接影射了宝黛爱情的大结局。
琪官乃是皇上赐与忠顺王的,而宝玉私与交结,遂使忠顺府登门问罪,导致了一场大承笞挞”的戏目,而贾政更说出“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这样的狠话来。
弑君杀父,何其重罪!一个不务正业、不问仕宦的宝玉,如何竟会与君父相逆呢?
有些红学家猜测宝玉的罪名是因为写了《姽婳词》,诗中有批判之意。然而这诗是贾政命他写的,众清客都在旁边听着,果然有逆君之辞,他们又何以不加阻止,反而齐声赞扬呢?那贾政素向最小心的,他会听不出来吗?
又有人说宝玉因为结交柳湘莲这些反抗朝廷的义士,所以招致抄家大罪。然而书中从未涉及政治,更不曾写出柳湘莲有什么抗清义举,后文又如何会写出宝玉因为反清而入罪呢?便不从情理论,只从曹雪芹的写作手法而言,这种推论也是不成立的。因为本书大旨谈情,不涉朝政,而且也没有设定具体朝代,又怎么可能去塑造一群反清复明的义军呢?
所以,宝玉如果犯了大错,也只能是情祸。就像他向黛玉说的:“我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说这话时,“这些人”指的是琪官,是金钏儿;而将来有一天真正大祸来临,“这些人”,则只能是黛玉,因为黛玉才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第一人,也只有黛玉才能使他闯下弥天大罪来。
宝玉当然不会真的去“弑君杀父”,那么他又会为黛玉犯下什么罪过呢?又为什么会犯罪呢?
答案仍要从琪官的故事里找。
贾政说过:“那琪官现是忠顺王爷驾前承奉的人,你是何等草芥,无故引逗他出来,如今祸及于我。”
——此时宝玉因同忠顺府争夺琪官而殃及贾政,他日则又是同谁争夺黛玉而祸连贾府呢?
只能是君王一流的人。曹雪芹为了避讳,未必会直书宝玉当真与皇上争妃子,但是若同某位王爷争妃,也就同“弑君”是同样的罪名了。问题是,这位王爷是谁?
因为全书中只有忠顺王这么一个大反派,后来种种续书,以及红学探佚中,便都将宝玉的头号敌人定在了忠顺王头上。如果有人要和宝玉夺爱,似乎也只能是忠顺王。
然而曹雪芹会让同一个人将同样的事做两次吗?况且,前八十回中,并没有一言半字写出忠顺王与林黛玉有任何瓜葛。反而是绝对的正面人物北静王,草蛇灰线,与黛玉暗结蛛丝。
书中说:“原来这四王,当日惟北静王功高,及今子孙犹袭王爵。现今北静王水溶年未弱冠,生得形容秀美,性情谦和。”可见这北静王的地位犹在忠顺之上,差不多除了皇上就属他最大了,便称之为“君”亦不为过。
他见到宝玉的头一面,便将腕上一串念珠卸了下来,说:“此系前日圣上亲赐鹡鸰香念珠一串,权为贺敬之礼。”
记清,这香串的来历,原与琪官一样,都是御赐的。
后来宝玉将香串珍重取出来,转赠黛玉。黛玉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掷而不取。
脂砚斋在此夹批:“略一点黛玉情性,赶忙收住,正留为后文地步。”
——这欲留的后文是什么呢?或者只是说黛玉的性情,也可能,是说这香串暗示的故事还没有完吧。
北静王送给琪官的大红汗巾子,后来被琪官送了宝玉,宝玉又送了袭人,遂辗转成就袭人与琪官的一场姻缘;那么北静王送给宝玉的赐鹡鸰香串,宝玉转送黛玉,黛玉却不肯接受,又暗示着什么样的因果呢?
是否可以推出这样的故事——那北静王原是最秀美多情的一个风流王爷,他时常与宝玉结交,不免从宝玉处听说黛玉的种种,或是看到了黛玉的诗作——前文曾说,那宝玉将闺阁诗作写在扇上,曾经传出府外的,倘若这些诗被北静王看见,或许就是《桃花行》吧,难保水溶不会动了思慕之意。倘若北静王竟有求亲之意,而贾政原本不知宝黛之情,有此皇亲国戚,自然满口应允,那时的宝玉,不知会做出何种行径来,殃及父母。
这样的猜测,会让很多人因为觉得有碍北静王形象而难以接受。但是倘非如此,鹡鸰香念珠的伏笔就全无作用,这与书中每因小物而伏大事的写法殊为不同。况且,黛玉葬花时曾说过:“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
黛玉最忌的就是落花随流水,而北静王偏偏就姓了个“水”字,大名水溶。黛玉在诗中说过:“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抷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
她已经说得很明白,所以魂归天外,是为了保住洁净,免陷沟渠——正是水溶的求婚导致了黛玉之死,也逼得宝玉闯下大祸,“累及爹娘”,所谓“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红楼梦》中的悲剧多是“不虞之隙,求全之毁”,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从北静王的立场出发,一切都只是无心之失,对林黛玉的才名遥思仰慕,并不是一种罪孽,错只错在宝玉不该到处炫耀黛玉诗文,自招其祸,正如脂批诗中所云:
“自执金矛又执戈,自相戕戮自张罗。”
贾环真坏
贾环的“环”字去一横就是个“坏”。这位三爷的塑造,几乎从头至尾就是个坏人。
他的第一次出场是和莺儿玩骰子,输了便赖,便哭,便抱怨:“我拿什么比宝玉呢?你们怕他,都和他好,都欺负我不是太太养的。”
宝玉乃是贾环的死穴,因其存在,而益使贾环显得卑微阴贱。
赵姨娘说:“也不是有了宝玉,竟是得了活龙。”以此形容贾母乃至贾府上下对宝玉的态度;
在贾政眼中,宝玉和贾环是一个“神彩飘逸,秀色夺人”,一个“人物委琐,举止荒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即使在亲姐姐探春眼中,也全不把这个一奶同胞的弟弟当个人,背地恶狠狠地咒怨:“他那想头自然是有的,不过是那阴微鄙贱的见识。他只管这么想,我只管认得老爷、太太两个人,别人我一概不管。就是姊妹弟兄跟前,谁和我好,我就和谁好,什么偏的庶的,我也不知道。论理我不该说他,但忒昏愦的不象了!”
这个“他”,指的是赵姨娘,但未尝不含着贾环在内。口口声声说“什么偏的庶的我也不知道”,实则分明是太在意,只愿和宝玉亲近,不愿与贾环为伍。全书八十回,从不见这姐弟俩有任何亲密交集,想来纵使见面,也只有斥责教训的份儿,以至于贾环提起探春就怕,背地里同赵姨娘叫号说:“你不怕三姐姐,你敢去,我就伏你。”
但就是这样一个阴暗无能的贾环,却偏偏心狠手辣,出招奇准,一次次谋害宝玉而无发不中。
他的第一次出手,乃是在二十五回《魇魔法叔嫂逢五鬼》中,因宝玉和彩霞调笑,贾环因妒生恨,竟将油汪汪一盏蜡灯猛地推向宝玉,烫得宝玉一头一脸皆是热油,险些伤了眼睛,竟成废人。书中说那贾环“素日原恨宝玉”,“虽不敢明言,却每每暗中算计,只是不得下手,今见相离甚近,便要用热油烫瞎他的眼睛。”可见这谋害之心不是一天两天的,而是时时刻刻在伺机设陷的。
到了三十三回《手足耽耽小动唇舌》,这机会终于来了。因为冲撞了贾政,那贾环阴毒之人偏有心机,竟然趁势上前拉住贾政的袍襟,贴膝跪下道:“我母亲告诉我说,宝玉哥哥前日在太太屋里,拉着太太的丫头金钏儿强奸不遂,打了一顿。那金钏儿便赌气投井死了。”一句话把贾政惹得火冒三丈,几不曾把宝玉打死。
这句“听我母亲说”,清楚可想赵姨娘和贾环母子两人,时时刻刻在背地里想方设法算计宝玉的种种作为。当初找马道婆作法不灵,两人一直在等待新的机会,听说了金钏儿的事,两人早就在背地里想了一篇谣言,且传得满园皆知。
后文中宝玉抓个老嫫嫫进去送信,说来说去说不明白,那嫫嫫口口声声道:“跳井让他跳去,二爷怕什么?”“太太又赏了衣服,又赏了银子,怎么有不了事的!”老妪耳背,听不清宝玉的话,却偏偏每句都落在金钏跳井事上,可见早知底里。这风儿是谁吹出去的?只能是赵姨娘。
也就是说,金钏儿一死,赵姨娘已经做好了一篇“强奸母婢至死”的文章,到处张扬,既便此时贾环没有借势下蛆,晚间赵姨娘也会亲自出手,给贾政吹场耳旁风的。
后文中贾母看完宝玉回来,王夫人请至上房歇脚,赵姨娘推病,“只有周姨娘与众婆娘丫头们忙掀着打帘子,立靠背,铺褥子。”就是因为赵姨娘心虚,怕贾母见了想起贾环暗害宝玉的火来,再把她骂一顿。
三十五回以后,再未见贾环母子做什么谋害宝玉的事,但是彼此的嫌隙却一直在加深。
因为宝玉瞒赃玫瑰露一事,贾环连彩云都骂了,将彩云私赠之物都拿了出来,照着彩云的脸摔了去,说:“这两面三刀的东西!我不稀罕。你不和宝玉好,他如何肯替你应。你既有担当给了我,原该不与一个人知道。如今你既然告诉他,如今我再要这个,也没趣儿……不看你素日之情,去告诉二嫂子,就说你偷来给我,我不敢要。你细想去。”
且不说这番话何等冷酷薄情,也不论如此之人为何彩云偏会多情,只说贾环所以这样疑心暴怒,只因为中间夹了“宝玉”二字。只要有宝玉出现的地方,就没有贾环的立足之地,他认定了人人都是和宝玉好,都欺负他不是太太养的,如今彩云跟他好,自然是因为宝玉看不上彩云;可是宝玉竟然替彩云瞒赃,可见两人有私情——彩云有机会跟宝玉要好,怎么还可能看得上自己呢?肯定是虚情假意两面三刀!
这就是贾环的逻辑了。因为自卑,所以狭隘;原本无情,自是狠毒。
不仅是对彩云,另一个与他交好的彩霞也是这样。因彩霞放了出去,赵姨娘素日相契,巴不得与了贾环,方有个膀臂,因此每每唆使贾环去讨。然而贾环却不大甚在意,认为不过是个丫头,他去了,将来自然还有别人,只要丢开便算,遂致彩霞被旺儿家的谋了去做儿媳,未来悲剧可知。
然而,就算彩霞嫁了贾环,又有什么福气可言呢?
贾环只恨人人都跟宝玉好,却不想想宝玉待袭人待晴雯乃是待所有不相干的小丫头是何等尊重怜惜,而他对彩云彩霞却是何等冷酷薄情?
这种种悬殊,又岂止是一个“不是太太养的”就能遮掩过去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