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一大早送温暖
任性是这次保护任务的头,大家平时更习惯叫他任队,喊起来更顺口。
戎潇听到杨子文叫任队,就扭回头看了一眼,任性正站在棉帘子后面,手里还拿着昨天给她的棉大衣。
任性对着杨子文礼节性的点头,“嗯。”
随即跟戎潇说,“这几天山上的气温很低,军大衣你拿着。”
说着把军大衣往戎潇手里一塞,迈开大步就走了。
“哎呦呦,这几天山上冷,军大衣你拿着。”
杨子文模仿任性说话的样子。
“这是一大早送温暖来啦!我说戎潇你刚才遇到的那条狗怕也是认识的吧!”
杨子文一副了然的表情。
“很好奇,对吧!”
“嗯嗯。”
“就不告诉你。”
杨子文朝着戎潇的背后挥了挥拳头,掀了棉布帘子出去刷牙。
戎潇则抱着军大衣来到了自己的床铺,把牙刷放好,毛巾搭在椅背上。
拿过烧水壶接了满满一壶的凉水,插上电烧水。
这时负责帐篷餐饮的当地阿妈拿了一筐的馍馍、鸡蛋还有一锅粥进来。
戎潇已经刷过牙,避免一会吃饭位置不够。
先拿了一个鸡蛋和馒头,又盛了碗粥,就着自己带的小包榨菜先吃了起来。
只用了5、6分钟,戎潇就吃完了早餐,正好水也烧开了。
她给自己和杨子文的保温杯加满水,然后又往盆里倒了点,再从大水缸里舀了勺凉水。
山上没有自来水,都是步行到五六百米的源头处挑回来的。
戎潇端着水来到一边,把脸洗净,涂了防晒霜。
把轻便小包一背,跟同屋的人打了声招呼,就出去了。
到了外面,戎潇被寒风吹的,头脑一阵清醒。
看到任性他们早已经起来,正帮着摄制组在搭建场景。
早上寒气逼人,可任性只穿着一件短袖常服。
露出的手臂线条流畅,衣服贴在身上,可以看到平坦的腹部,好看的胸肌线条。
任性瞅了一眼戎潇,手上动作不停,没说什么。
戎潇拉紧冲锋衣上的帽子,从大巴车边上绕过去找林教授。
给林教授发了消息,林教授说在3号区这里。
这里分为1、2、3个区,每个区域都很大,找起来还挺费劲。
戎潇看到有几个人走过来,上前礼貌问道,“您好,请问你们知道3号区在哪个位置吗?”
“这里就是3号区。”
一个看上去六十岁左右学者模样的人说道。
他戴着一副眼镜,气质非常儒雅。
“哦,好的,谢谢您。
那我就在这里等着。”
戎潇乖巧的答谢。
“小姑娘,很勇敢嘛,一个人到大本营来。”
学者模样的人显然很欣赏戎潇这样有礼貌的年轻人。
“我是跟大家一起过来的,所以还好。”
“我听你的口音是申城人伐?”
同一个地方的人,不管你的普通话多么标准,也总是能捕捉到那一丝丝的差异。
“嗯,我是申城人。”
“哈哈哈,小姑娘,我们也是从申城赶过来的。
我们几个老家伙是f大地质学专业的老师,每年暑假都会过来勘查这边的地形,今年带这几个孩子过来学习一下。”
听到是同一个地方的人,这位学者更是侃侃而谈。
“f大,是我梦寐以求的大学呢,可惜我的分数不够,没能进去。”
戎潇对f大一直都很神往,特别是新闻系,在f大是最出名的。
“没关系,以后想读研究生了可以过来。
我姓郑,郑长林,以后有机会希望能在f大看到你。”
“郑老师,认识您是我的运气。”
戎潇真诚的说。
“好嘞,我们还要往上爬一段,先走了。”
闻及此,戎潇忙与郑长林一行告别。
郑长林一众人刚离开没多久,林教授就过来了。
戎潇把刚才碰到郑长林的事告诉了林教授,林教授也很是吃惊。
告诉戎潇,郑长林是一位很有名的地质学家,虽然只有六十一岁,但是已经桃李满天下。
在教育界,六十一岁不算大。
有很多七八十岁的学者,仍然会被大学返聘。
林教授聊了一会郑长林,带着戎潇来到拍摄场地边上的一个临时帐篷里,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期间许导演进来过两次,跟林教授确认一些历史架构。
戎潇跟了这段时间的剧组,大概知道《登峰》是一部史诗巨作。
它并不是只说人类征服最高山峰的壮举,也不是一个英雄的故事。
而是结合历史的轨迹,将人类与大山之间的感情逐一呈现给全国人民。
戎潇很佩服许导演,他没有走常规英雄主义的路线,而是在积极探索人与自然更为深层的东西。
「命运共同体」这个概念将会在未来是个长久的话题。
许导演在和林教授讨论问题的时候,经常会叫上戎潇。
一来小姑娘手脚麻利,二来很多资料都是她帮着林教授整合在电脑里的,找起来更为顺手。八壹中文網
戎潇从最开始的紧张,到现在的忙而不乱。
都被林教授和许导演看在眼里。
许导演有时候也会不无欣慰的私下跟林教授说,“林老师,我的眼光还不错吧!小丫头是个好苗子。”
林教授自然是无法反驳这句话,最近这段时间的相处,他对戎潇的喜爱是与日俱增,像这样通透的年轻人已经不多了。
他收过很多徒弟,戎潇绝不是资质最好的,可她是能走到最后的,而且会越来越好。
这孩子沉得住气,小小年纪知道不急不躁,谦虚好学又有自己的想法和坚持。
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底线,在现代这个急躁的社会尤其难得。
当初他一些特别有灵气的学生,最终都没能坚持到最后。
在这里的第一天拍摄进展很缓慢,一来是剧组人员身体的负荷,二来是山顶的天气飘忽不定。
很多人来到这里都已经很费劲了,别提还要在上面拍戏。
许导演也考虑到这些因素,因此这一整天的节奏没有像之前那么赶。
天没黑,就收工了。
戎潇、杨子文回到帐篷里,阿妈带着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进来,让大家点晚餐。
戎潇看了下纸上的菜单,要了个西红柿鸡蛋面。
杨子文看了一下,也点了个西红柿鸡蛋面。
其他人,有几个女孩子合点了几个炒菜。
等到一圈人全点完了,阿妈带着孩子走了。
当地的阿妈和孩子都不会说汉语,每次进来就是把餐点放好,东西收拾走,全程不说一句话。
实在需要说话了,会用手比划给人看,交流全靠猜。
过了一会,热腾腾的西红柿鸡蛋面先上来了,炒菜则要花更多的时间等待。
戎潇、杨子文早就饿的饥肠辘辘,面一摆上桌,就如狼似虎的吃起来。
平时在内地不起眼的一碗面,此刻分外的招人眼红。
只见那几个点了炒菜的人,看得犹如12点的狼,唾液咽下去又上来。
好不容易炒菜上桌了,几个人急吼吼的吃起来。
吃了几口,发现这边的炒菜真的不咋好吃。
在高原吃烤牛羊肉味道一流,甚至西餐做的也很地道。
但对于炒菜就真的有些一般。
那几个女孩子嚷嚷着下次一定要点个西红柿鸡蛋面,后来实在吃不下了,就把上山前买的泡面拿出来泡着吃。